终日而思
出自《荀子·劝学》中的名词
《终日而思》出自战国时期赵国荀子的《荀子·劝学》。文中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探讨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方法。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鹪鹩,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分析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不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至”通“致”,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比蓼蓝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熨木使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十分浮躁啊。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现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襄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县(现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有兼用“礼”治。
文学作品
《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补充材料
1 .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 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朝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 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中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4. 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桂林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也)》)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相关链接
(一)时代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 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主旨与特色
《劝学》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特色:1、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英语翻译
Studying for a moment is better than thinking a whole day;One can see farther climbing up high
than standing on tiptoe.Waving can be saw in a far distance,not bcause of the arm lengthening
but in a high place;Voice can be heard clearly,not bcause of loudly thouting but with the wind.
We can arrive at a place faraway by riding or by cars not on feet.We can also cross the rivers
by boat not by swimming.Therefore,being a gentleman is not for his natural aversion but for
his using of tools.
参考资料
终日而思.汉语国学.2024-10-30
劝学.古诗词网.2024-10-30
《荀子》.国学网.2024-10-30
目录
概述
原文
文本分析
文言知识
译文
荀子
思想
文学作品
补充材料
相关链接
英语翻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