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兹·朗(Friedrich Christian Anton Lang,通常简称为Fritz Lang,1890年12月05日-1976年8月2日),出生于
维也纳的德国人,知名编剧,导演。
弗里茨·朗1918年进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编剧、剪辑等工作,后升为导演。1919年,他自编自导了首部影片《
混血儿》。20世纪20年代早期,他出品的一系列犯罪题材影片,开启了世界电影的新风貌。1921年,他执导了表现主义电影杰作《
三生计》,成为他电影艺术的一次突破。次年,执导了反映一战战后现实的电影《
玩家马布斯博士》。1924年,他拍摄的德国民间史诗电影《
尼伯龙根》,获得了
欧洲观众的广泛好评。之后,他执导的电影《
大都会》带有
表现主义和科幻色彩,影片风格怪异犀利,进一步使他确立了在德国电影史上牢固的地位。1928年,他成立了一家
制片公司。
1930年代,电影进入有声黑白电影后,他也编导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M》。1932年纳粹在德国兴起,他拍摄的影片《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因惹怒了纳粹而被禁止上映。次年他流亡
法国,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重回故土。20世纪30年代中期,朗进军美国市场,相继在
米高梅等公司拍摄了《狂怒》等21部作品,但是美国的商业环境无法让他的电影风格得到发挥。1939年,他凭借
剧情《
刽子手之死》获得第七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评论奖特别荣誉。之后陆续执导了《印度的坟墓续集》《孟加拉虎》等作品。
1976年8月2日,弗里兹·朗在美国去世,享年86岁。因其对电影行业的贡献常与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查理·卓别林等人并列于电影百人之列,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弗里兹·朗出生于1890年12月5日,
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
建筑商的家庭。小的时候喜欢绘画,受此影响,他之后在维也纳学习了艺术和建筑,在此期间,他十分欣赏E·L·阿道夫·
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的绘画作品,席勒作品中对死亡的崇拜对弗里兹·朗日后的电影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0-1914年期间,弗里兹·朗因拒绝继承家中的建筑师事业,成了一个旅行画家和流浪者,在此期间,他先后去了德国
慕尼黑、法国
巴黎、
亚洲及
北非等地区学习绘画并旅游,之后,他来到了巴黎定居做画家和设计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爆发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爆发后,他离开巴黎回
奥地利参军,期间负伤三次,也是在负伤卧床期间开始学习电影剧本写作。
创作生涯
弗里茨·朗在步入影坛初期,搭乘着当时风行
德国的
表现主义旋风,1918年,他进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编剧,也曾从事剪辑工作,后升为导演。他于1919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
混血儿》,随后他又于1919年,导演了《切腹》《蜘蛛》等片。其中,由于《蜘蛛》上集受到观众极大欢迎,他放弃了本来准备由他导演的《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工作,于1920年拍摄了《蜘蛛》下集。也因此,他把后来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杰作《卡里加里博士》的拍摄工作,让给了另外一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巨匠罗伯特·内执导,后者把这部影片导演得十分成功。
之后,在1920年代早期,他出品了一系列的犯罪题材影片,开启了世界电影的新风貌。1921年,他执导了表现主义电影杰作《
三生计》。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女为了让自己死去的恋人复活,和死神打交道的故事,结果即使是少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回恋人的生命,她最后也没有成功。在执导该影片的过程中,他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在灯光和布景上都有匠心。该影片的播出放映是他的电影艺术的一次突破,该影片在德国电影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1922年,他执导了时长为297分钟的电影《
玩家马布斯博士》,这部电影的
表现主义的特征要弱一些,是一部
现实主义作品,描绘了
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实,表现了他的现实政治态度和关心社会的姿态。在拍摄了《三生计》《赌徒马布斯博士》这两部作品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24年,他拍摄了电影《尼伯龙根》,该片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为《
尼伯龙根:西格弗里德之死》和《尼伯龙根2: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该作品是德国的一部民间史诗,是德国民族的英雄传奇,影片充满了幻想艺术的部分,为史诗的叙述增添了艺术魅力。由于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比较好把握,他的改编拍摄十分成功,获得了
欧洲观众的广泛好评。于是,趁着一股劲头,他于1927年,拍摄了他第二任妻子娣娅·冯·哈布小说改编的影片《
大都会》,这是他一生中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也是德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该片公映之初,被认为是体现纳粹精神的宣传片。这部影片带有
表现主义和科幻色彩,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大都会的建筑的描绘,分析了未来的技术社会,而这个社会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影片独特,风格怪异犀利,无可争议地使他确立了自己在德国电影史上牢固的地位。1928年,他自己成立了一家
制片公司,拍摄了电影《
间谍》和《月亮中的女人》。
有声电影出现后,1931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M》,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恐怖片,讲述了一个
精神变态的人残害儿童的故事,他在影片当中出色地运用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手法,把气氛渲染得十分成功。这部影片给他带来的声誉,甚至超过了影片《
大都会》,现在,有很多的电影研究专家,对他这部影片的评价仍旧非常高,很多电影导演也十分推崇这部电影,他们从中间吸取着营养。现在的一些恐怖片,仍旧有着他那部影片张扬过的元素。
1932年,纳粹在
德国兴起时,他拍摄了影片《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该片延续了他在1922年拍摄的《
玩家马布斯博士》的故事,但是因为涉嫌讽刺纳粹而在1933年被禁止上演。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忽然变得艰难和危险了,他遭到了警告和威胁。次年,他被迫流亡
法国,之后在此拍摄了根据
匈牙利剧作家莫尔纳(Franz Molnár)原作改编的电影《利力姆》(Liliom),该片描述了一个因现实生活压力大而犯罪的故事,同样是死亡与救赎的故事。1934年中期,弗里茨·朗来到了
美国,陆续为
米高梅等公司拍摄了《
狂怒》(Fury)等21部作品,但是由于美国商业环境等因素,他的电影风格无法真正得到发挥。不过新浪潮派的评论家却认为,这一时期弗里茨·朗才真正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而不是一味地迷恋死亡与犯罪。
此外,弗里兹·朗在
黑色电影方面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他摆脱了传统的表面化叙事手法,揭示了社会大众不太愿意接受的更为厚重、更为黑暗的真相。他于1944年执导的作品《
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 和1945年执导的作品《
血红街道》(Scarlet Street) 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弗里兹·朗的作品从注重舞台美术布置转移到其他方面,诸如融入了灵魂的进化等。在他的作品中,他将场景布置精简到了极致,在类似于
炼狱的布景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格伦·福德、
达纳·安德鲁斯)屈从于仿佛比他们本身力量要大得多的力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使用
自由意志,但他们一直受困于一种无情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才容许一点可贵的慈悲。他于1953年执导的影片《狂热》(The Big Heat),讲述了一位警察疯狂仇杀控制了他的城市并杀害了他妻子的暴徒。在完成了《高度怀疑》(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的拍摄后,弗里茨·朗回到德国,续拍了他早年与乔·梅伊合作的《印度的坟墓续集》(Das Indische Grabmal)以及《孟加拉虎》(Der Tiger von Eschnapur)。
1963年,弗里茨·朗接受
法国新浪潮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的邀请,在其作品《
蔑视》(Le Mépris)演出一位电影导演的角色。同年他获得德国电影节荣誉奖。
1976年8月2日,弗里兹·朗在美国去世,享年86岁。同年,朗被届科幻、
奇幻及
恐怖电影学院授予
特别贡献奖。
创作特点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映射
弗里兹·朗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观众也很容易在其中发现故事与现实之间的映射关系。弗里兹·朗作品中较为代表的作品《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以德国表现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心理犯罪模式,指向纳粹政权鼓动人民为其所用的邪恶伎俩,以政治与现实的
隐喻提醒着当时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贫穷的德国人民,要小心马布斯博士这样的罪恶野心家麻醉和鼓动人心。这部上映于1932年的电影,早在
阿道夫·希特勒发动的
啤酒馆暴动前一年就准确映射出
德国社会人心浮动的现实,显示出导演对社会现状的精准把握;也因当时正是德国纳粹在德国兴起,弗里兹·朗因拍摄此片而惹怒了纳粹,不仅影片被禁止上演,导演的艺术创作与人身自由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可见这部影片在德国影响之深远。
富于表现主义的镜头语言
弗里兹·朗作品的特点还体现在他富于表现主义的镜头语言上,例如作品《
尼伯龙根之歌》中,弗里兹·朗以兼具有德国古典主义,强烈象征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特征的手法表现日耳曼民族的英雄史诗,画面以对称的形象、充满力量感的动作体现了庄重的仪式感,全景拍摄
齐格飞举起宝剑斩杀巨龙时,与岩石形成高反差的色调阴影,具有绘画感和史诗性,背光与顶光表现的渥努姆斯城充满绘画质感;
沙画手法加黑白定格影像呈现克里米尔特的梦境,营造出心理剧般波动奇幻诡谲的效果。《大都会》中,开场的换班和机房里工人的操作,动作都具有机械节奏僵硬的强烈形式感,画面用了一种极端的明暗对比展现加班工人浑浑噩噩的状态,同时将机器变成了一个奴役并且吞噬人的神像;玛利亚与骷髅的追逐戏中,摄影上用手电光的移动处理镜头关系,以黑暗中有限的光照形成非人的视线,营造恐怖气氛。在超现实的想象中创造出了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弗里兹·朗就是用这种夸张的电影语言,将他对这个社会的嘲讽和愤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0世纪的历史预言与反思
尽管弗里兹·朗的创作因多采用寓言手法叙事,与战争中现实事件的关系不大,主题也没有直接的历史反思那么沉重,但却是在灾难到来前准确体察到社会细微变化并在影片中委婉展现出的作品。例如,《大都会》中工人群体本来是极其具有力量与再生能力的群体,在灾难来临前却一无所知,盲目自信、容易轻信他人,被别有用心之人操纵:机器人玛丽亚挑动工人和资本家的对抗,厂房里的大机器都被砸得满目疮,工人们欢呼自己的“胜利”殊不知自己的家里已经大水漫灌;在他们发现“真相”后,没有深究原本神圣的
圣母玛利亚变成机器的原因,只是愤怒地将机器玛丽亚烧死;这是愚昧无知的人们对机器的恐惧的最极端化表现,也是当时的工人因为惧怕失业而对“捣毁机器”这种极端做法的一种反思。他们急于否定那些自己未经经历的东西,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与恐惧。因此,玛利亚之死不仅是对启示录中的末日之战的寓言表现,更是电影导演对当时已经初露苗头的工人运动和
民粹主义的担忧和顾虑:在历史的危机前,在社会上占有相当数量的工人能否承担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大都会》不仅是对“未来”想象的未来城市的描绘,也是弗里兹·朗在危机边缘对20世纪灾难性未来的历史反思与大胆预言。
个人生活
1890年12月5日,弗里兹·朗出生于
奥地利维也纳一个
建筑商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改信
天主教的犹太人,而他的父亲安东是一个经营一家建筑公司的无神论者。
弗里兹·朗在一战负伤期间相识了第一任妻子莉萨,二人于1919年2月结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妻子娣娅,不久后莉萨死亡。1922年8月他与第二任妻子结婚。11年后,他和已经加入纳粹的第二任妻子娣娅离婚。1971年,朗与第三任妻子Lily Latte结婚。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参演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制片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