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
东汉中期名臣
杨秉(91-165年),字叔节,东汉弘农郡华阴市(今陕西华阴)人,东汉中期名臣杨震之子。他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太尉,位列三公。
杨秉自幼承袭家学,博通经书,长期隐居乡间教授学生。四十岁时踏入仕途,先后担任侍御史河南省、荆州、徐州市兖州刺史等职。公元162年,杨秉被任命为太尉。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裁汰贪官污吏,使朝廷气象一新。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杨秉在任上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杨秉其廉洁正直、坚守道德,尤以“三不惑”――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著称于世,被人赞誉为“淳白”。一生勤政爱民,整顿吏治,成为东汉时期廉洁官员的典范。
人物生平
计日受俸
杨秉从小便传习其父杨震的学业,兼通《京氏易》(即《京房易》),通晓许多经书传注,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府的征辟,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刺史,后调任任城国相。杨秉自从任刺史、二千石以来,计算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不入私囊。杨秉的故吏曾经拿着百万的钱送给他,但他闭门不接受。为官以廉洁著称。
教授桓帝
本初元年(146年),汉桓帝刘志即位,杨秉因明晓《尚书》被征召入宫为桓帝讲学,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后升任侍中、尚书。
元嘉元年(151年)四月初三,桓帝秘密出行,前往河南尹梁的府邸。当天,突刮大风,拔起树木,白昼一片昏暗。杨秉上书说认为君王不应私自外出游玩,如果发生变故,出现任章一类的谋反事件,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桓帝不能采纳。
杨秉称病请求辞职,被调任右扶风太尉黄琼对于杨秉离开朝廷感到惋惜,上疏认为杨秉于宫室劝学讲读,不应调到地方任职,于是被留在朝廷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
争辩李云
延熹二年(159年),在杨秉称病六年后,梁冀被刘志联合宦官诛杀,杨秉于是被任命为太仆,又调任太常。同年,白马县令李云因直言劝谏桓帝而获罪,杨秉为李云争辩但没有成功,因而被免官归田。同年十二月,又被征召为河南尹。
之前,宦官单超哥哥的儿子单匡任济阴郡太守,仗势贪污放纵。兖州刺史第五种派从事卫羽调查审问,查出赃款五六千万钱。第五种立即上奏告发单匡,并弹劾单超。单匡困迫,于是贿赂刺客任方行刺卫羽。卫羽发觉奸谋,将任方逮捕囚禁在洛阳狱。单匡害怕杨秉穷追此事的来龙去脉,便密令任方等人越狱逃跑。尚书因而召见杨秉责备质问他,杨秉回答说:“任方等人为非作歹,实由单匡主使,请用囚车把单匡押解到京师,当面考问这件事,他们作奸犯科的行踪影迹定会立刻清楚。”但杨秉竟被判罪,送到左校去罚作苦役,后因久旱不雨而被赦免。此时恰好发生日食泰山知府皇甫规等人为杨秉辩冤,称他忠诚正直,不该长期压制不用。后来刘志下诏用公车征召杨秉与处士韦著,二人均称病不至。有关部门弹劾二人对朝廷大不敬,要求下发公文让二人所属的郡治他们的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讨论后上奏认为应该再征召二人,如果还不到,再讨论如何处罚。朝廷于是再次征召杨秉,他才到朝廷,被任命为太常
整治污吏
延熹五年(162年)冬,杨秉接替刘矩太尉。当时,宦官势力正盛,保任他人及自己的子弟为官,遍布天下,这些人竞相贪赃枉法,朝廷内外一片嗟叹怨怒。杨秉与司空周景共同请求惩治奸猾贪污之人,刘志听从,杨秉于是开列上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市刺史羊亮、辽东知府孙渲等牧守以下五十多人,他们或被处死,或被免职,天下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建言时政
汉桓帝在位时期,郡国的上计吏大多被留在京师被任命为郎官,杨秉上疏认为三署如今有七百多人,国家开支巨大、库藏空虚,而游手好闲的人很多,而且行为不端的郡守国相,想用国作为池塘,浇洗自己的罪责秽行。认为应该杜绝不循正道的拜任,以阻塞觊觎权力的苗头。至此到桓帝时代结束,计吏不再留京拜任为郎。
延熹七年(164年)十月,刘志南巡祖陵,特诏命杨秉随从。南阳郡太守张彪在桓帝即位前与其有旧恩,以桓帝的车马将到为由,借机增收租调,很多装入自己的私囊。杨秉听说此事,便下文书责备荆州刺史,要求他把详情另行上报公府。等到桓帝抵达南阳时,他身边的宦官亲信都营私谋取奸利,桓帝不断下诏,任命了很多人为郎。杨秉又上疏劝谏说:“太微宫五方上帝座后,积聚着二十五星,名叫郎位。入则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出则在地方官府任职,牧守百姓。皇帝应该割舍不忍拒绝的恩惠,断绝左右谋取奸利的道路。”刘志这才不再颁布任命为郎的诏书。
奏免侯览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任益州刺史,残暴贪婪,赃款累计多达一亿。杨秉对他进行弹劾,朝廷用囚车把侯参押解回京,侯参在途中自杀。京兆尹袁逢长安的客馆里查获侯参的车辆三百多辆,装载的金银珍宝不计其数。因此,杨秉又上书弹劾侯览及中常侍具瑗等人,请求将他们免除官职,送回本郡。奏章呈上后,尚书召来杨秉的属吏,责问说:“朝廷设立官职,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三公对外管理政务,御史对内监察官吏。而今,三公超越的职责范围,弹劾宫内的宦官,无论是经书典籍,还是汉朝制度,有什么根据?请公开作具体答复。”杨秉派的属吏回答:“《春秋左传》上说:‘为君王排奸去恶,要使出全身的力量。’邓通懈怠轻慢,申屠嘉召邓通进行责问,刘恒因而为邓通说情。汉朝的传统制度是,三公的职责,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过问。”尚书无法反驳。刘志迫不得已,终于将侯览免职,并削减了具瑗的封邑。
逝世
延熹八年(165年)五月丙戌日(6月18日),杨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桓帝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来陪陵安葬。蔡邕作有《太尉杨秉碑》。
个人作品
全后汉文》收录有《因风灾上疏谏微行》、《上疏谏任左右除拜》、《上言吏职》、《上言计吏宜绝横拜》、《奏劾侯参》、《奏劾侯览》、《对尚书诘现任方突狱事》、《使掾属对尚书诘劾侯览事》。
家族成员
先祖
杨喜,字幼罗。曾任骑都尉,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
杨敞刘弗陵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卒谥曰敬。
祖父
杨宝,大儒,隐居不仕。
父亲
杨震,字伯起。官至太尉
兄弟
• 兄长
杨牧,杨震长子,字孟信。官至富波相。
• 弟弟
杨奉,杨震少子。笃志博闻,为世人所赞赏。
杨里,杨震子,生平不详。
杨让,杨震子,生平不详。
后代
• 儿子
杨赐,字伯献。官至太尉、司空,封临晋侯,卒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 孙子
杨彪,字文先。官至太尉。在曹魏光禄大夫、班亚三司。
• 曾孙
杨修,字德祖。官至丞相主簿,后为曹操所杀。
• 玄孙
杨嚣,杨修之子,西晋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
• 五世孙
杨准,字始丘,杨嚣之子,司马衷末年任冀州刺史
• 六世孙
杨峤,字国彦,杨准之子。
杨髦,字士彦,杨准之子。
杨俊,字惠彦,杨准之子,杨峤之弟,官至太傅掾属。
1.杨峤,字国彦,杨准之子。
2.杨髦,字士彦,杨准之子。
3.杨俊,字惠彦,杨准之子,杨峤之弟,官至太傅掾属。
轶事典故
据《搜神记》记载:太尉桥玄最初任司徒长史时,于五月底时在门中间睡觉。半夜后,看见东面的墙壁很白,像开了门一样明亮。乔玄于是叫左右的人前来询问,没有人看见。乔玄自己起来上前用手摸探,墙壁还是与原来一样。于是回到床上,又看见了这种现象。他心里感到十分害怕。正好应劭前往看望他,交谈之间桥玄就把此事告诉他了。应便推荐自己的同乡董彦兴,说他善于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了解神通变化。但天性偏狭,认为卜是羞耻之事。
不久,董彦兴的老师王畅前来,乔玄请他前去迎接。一会儿,王畅就和他一起来了。乔玄态度谦虚,安排了丰盛的食物,亲自到桌边敬酒。董彦兴说:“我怕只是乡间的儒生,没有特别的本事。您礼节周到,说话客气,这让我十分不安。我稍稍能辨别吉凶,愿意为您效劳。”乔玄再三谦让,然后才把此事告诉他。董彦兴说:“您府上正有怪事,所以看见白光像开门一样明亮,但这不会有害处。到六月上旬,鸡叫之时,听到南边人家哭,就吉利了。到了秋天,您将调往北方任职,郡城的名字中有金字。之后您会位至将军三公。”乔玄说:“像这么怪异的事,挽救家族都来不及,哪里能指望着想都不敢想的事呢。这是你安慰我罢了。”在六月九日时,杨秉便突然去世。七月七日,乔玄升任钜鹿太守,“钜”字边有“金”。后来乔玄又任度辽将军,官至三公。
史书记载
班固等《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二》
谢承《后汉书·卷四》
司马彪《续汉书·卷四》
干宝《搜神记·卷三》
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二》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四》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五》
人物评价
总评
杨秉以清白廉洁著称,有其父杨震遗风。他博通经传,立朝三十年,朝廷处理问题每次有所得失,杨秉总是尽忠规劝进谏,他的建议大多也都被采纳。杨秉生性不喜饮酒,又早年丧妻,便不再娶。他曾从容的评价自己说:“我不受三种东西的迷惑:‘酒、女色、财货。’”
历代评价
周景边韶: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著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俱征不至,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
刘瑜:故太尉杨秉知臣窃窥典籍,猥见显举,诚冀臣愚直,有补万一。而秉忠谟不遂,命先朝露。
蔡邕:于戏公,唯岳灵。天挺德,翼赤精。神絪縕,仁哲生。应台任,作邦。帝钦亮,访典刑。道不忒,迄有成。光遐迩,穆其清。
谢承:秉免归,雅素清俭,家至贫窭,并日而食。
袁宏:稍迁刺史、二千石,所历皆有政绩。虽三公之子,经历州郡,尝布衣蔬食,老而不改。在公卿位,朝廷每有得失,便尽心正谏,退而削草,虽子弟不知也。
班超素有大志《后汉书》: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刘邺:(李德裕)禀周勃厚重之姿,慕杨秉忠贞之节。
刘克庄:集十卷,大半为人作碑版,如桥玄、杨秉、杨赐,皆名臣。
袁行霈:杨秉是危世抗节之臣,(蔡邕)为他写的碑文直录其事,富有生气。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计日受俸
教授桓帝
争辩李云
整治污吏
建言时政
奏免侯览
逝世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先祖
祖父
父亲
兄弟
后代
轶事典故
史书记载
人物评价
总评
历代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