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
甘肃省的发展,积极促进白银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以及突破
兰州市和白银两市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的特色优势,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甘肃省适时作出实施“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决策。白银距离兰州69公里,
黄河穿越两市400多公里。交通体系较为完备,联系十分便捷,属“
一小时经济圈”。兰州、白银两市人口占全省的19.33%,生产总值占34.33%,工业增加值占35.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9.93%,财政收入占38.2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51.29%。从历史渊源、区位优势、经济集聚度和资源互补性等各方面来看,白银与
兰州市两市合作发展具有充分的现实条件。
同时兰白地区是
甘肃省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最集中、经济增长较迅速的区域,
黄河沿岸是全省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以及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市场联系。兰州已具备
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雏形,在交通、物流、信息、科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城市扩展受到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白银具有能源充裕、建设用地广阔、农畜产品丰富等明显优势,而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任务也迫在眉睫。这也是
兰州市、白银两市共同打造“兰白
都市圈”的原因所在,只有结合两市的优势,才能化解困扰两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开发背景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指出,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关系到兰州和全省发展的大计,是发挥中心城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拉动和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既有利于加强兰州和白银两城市经济、人才、物资、金融、信息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交流,又有利于壮大全省经济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规划基础
甘肃省提出要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这无疑会在全省经济的中心带动作用上发挥积极作用。
兰州市、白银两城市相距不到70公里,处在省会兰州“
一小时经济圈”之内,而两城市在历史上因缘际 会、分合几度,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行政建置而言,兰州在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三十三年)就置县,建置史和城建史连绵2220余年;而白银作为甘肃省地级市的历史并不长,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从1956年设立
县级市算起才不过50多年。不过,“白银”这个地名却历史悠久,这源于历史上的“白银厂”。在明朝洪武年间,当地由于开采白银兴盛,官方就专门设立了开采机构“白银厂”。明清极盛时,“白银厂”矿炉有20座之多,且有“日出斗金、集销
兰州市(今兰州)”的记载。
上世纪50年代初,“白银厂”附近地下勘探出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1954年10月,“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在兰州成立(1956年2月迁至白银,后定名
白银有色)。为开发矿区需要,1956年6月设立白银
县级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辖区有包括
皋兰县的“三县一区”。1963年10月,
白银市撤销,其中的
白银区和皋兰县并入兰州市,兰州有了“三县六区”的说法。1985年8月,国务院批准白银又复置省辖地级市,辖
会宁县、
靖远县、景泰三县和白银、
平川区二区,
兰州市就此成为现今的“三县五区”格局。
兰州与白银的天然联结线首推
黄河。黄河宛如一条金丝带,构成了雄浑壮观的美景,也把兰州、白银两地的人文、物产、历史、经济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浓郁黄河文化特色的
流域经济,浇灌出了黄河两岸绚烂的文明之花。两地都有的一个个古渡口遗迹、
筒车等自灌系统、“羊皮筏子”之类运输工具,都是鲜明的黄河文明代表符号。黄河干流在流出兰州市
榆中县后,进入
白银市白银区,在白银全境流经258公里。黄河养育了这里的人,也带来了丰富的特产,
兰州市瓜果久负盛名,兰州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在兰州尚没有形成现代工业的时候,这些丰富的物产就是当地经济的支柱,而特产的外运通过
黄河水运可抵
包头市,羊皮筏子在离开兰州不久先到白银,古时白银周边的产业,与兰州的传统产业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成为了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经济的组成部分。
包兰铁路是兰州与白银的又一条联结线。包兰铁路1954年10月开工,1958年7月通车、10月交付运营。通车伊始,就成为“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和建设
大西北的重要大动脉。如
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
白银有色、银光化学材料厂等。今
白银西站在包兰铁路刚建成时原名狄家台站,站址在
白银区狄家台,建于1956年,离
兰州站87公里,现为
二等站。包兰铁路让
兰州市和白银两城市阔步向工业城市迈进,也加速了两地城市化的步伐。
2002年10月通车的
白兰高速公路,是两城市的第三条联结线。白银是兰州的“姊妹城”,白银至兰州高速公路建成后,凸显了白银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为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位优势明显的白银是
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基地,具有有色金属、稀土、煤炭、水电等为主导,
加工业和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产业框架。景泰的
黄河石林、
会宁县的红色会师地是白银的特色旅游胜地。白银与
兰州市为邻,农业前景广阔,是潜在的“鱼米之乡”,所辖的会宁是“中国小杂粮之乡”,
靖远县为“陇上蔬菜之乡”,将不断依托兰州发挥优势,成为省城兰州的“米粮川”和“后花园”。“兰白都市经济圈”就是两城市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人才共享的一体化,这无疑为
甘肃省中部未来的城市发展设计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兰州古名金城,白银又称
白银市。兰州与白银两个比邻而居、血脉相通的城市都以贵金属名称为别称,从历史到现实,从当代到未来,兰州和白银两个城市的联系千丝万缕,而丝丝缕缕剪不断,丝丝缕缕总关情。
总体规划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全省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提出要重点打造兰白经济圈等六大经济区。根据《意见》,甘肃省要创新产业驱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打造兰(州)白(银)经济圈、酒(泉)嘉(峪关)一体化经济带、
关中—天水经济区天水片区、金(昌)武(威)经济协作区、临(夏)甘(南)民族经济区、庆(阳)平(凉)天(水)
陇东南煤电化走廊,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壮大产业聚集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在区域内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领跑”全国发展,展现了都市经济圈的魅力。同时证明了在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下,都市经济圈越来越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纵观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经济发展由“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演进,是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大潮流。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上,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郑重地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
两翼: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组团: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优势互补。
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扶贫攻坚、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步、整体推进。
五个大幅度提升: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幅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大幅度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兰州市市市长张津梁表示:当前要按国家和省上的要求,依托兰白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把兰州区域发展和全省发展结合起来,做好
都市圈规划实施的相关工作。重点要把兰州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明确兰州在兰白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根据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尽快研究制定一系列促进发展的规划措施。
白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占亭表示:省上将白银纳入“兰白都市经济圈”,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白银近年来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日后工作的鞭策和鼓励,对白银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如今白银的城市转型到了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新的动力的时候。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白银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体化”启动核心引擎 描绘蓝图
11月5日
兰州市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审议《关于加快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的若干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划分要根据经济要素、空间要素、交通和时间要素、市场要素、文化要素来确定,并建议将兰州市、
白银市、
定西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8区9县界定为雏形期的“兰州都市经济圈”。并将兰州、白银一体化建设作为兰州都市经济圈的第一步予以实施。
《建议》提出,兰白一体化是整个都市经济圈内的核心经济区,在推进一体化的具体建议上,涉及到许多惠及于民的建议,如取消兰白高速路段白银、
兰州市车辆的所有收费;通讯网络合二为一,兰州白银共用一个区号;邮政共用一个邮政编号;实现户籍一体化,鼓励兰州市非农业和农业户口以及外籍来兰经商、有一定收入的人员在白银落户,以增加兰白一体化区域内人口数量等。其发展重点主要表现为六个一体化,分别为:
产业发展一体化:科学规划兰州、白银两市的产业分工,尤其是以兰白、兰刘高速公路为轴线,对沿线
生产要素按产业联系进行整合,将这一带建设成各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带。特别建议将
兰州市的
榆中盆地、秦王川、
皋兰县和白银的
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兰白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功能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创办兰州两个开发区的“异地工业园”。
市场建设一体化:沿兰州至白银建设和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
信息技术市场、
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
城乡建设一体化:以
黄河沿岸和交通干线为骨架,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生态型、娱乐型和原材料特色加工型的新农村,并在两市之间建设各种居民休闲居住和娱乐区。
交通通讯一体化:加快城市之间快速干道的配套和衔接,尽早实现
兰州市至白银的
轻轨铁路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的布局。
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兰州至白银的绿色走廊,逐步形成由线到面的绿化,使两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社会事业一体化:不断缩小区域内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挖掘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
《建议》同时认为,加快发展兰州都市经济圈,必须按照都市经济圈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圈内各城市和地区的情况,准备把握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趋势,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目标,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基本完成兰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框架的搭建,初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区域经济达到一定程度融合的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圈域内GDP和人均GDP增长速度高于
西北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目标,从2015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构建
兰州市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兰州都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区域。力争把兰州都市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以交通、通讯、科技教育、物流和资金流为主导的
综合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北地区科教中心、较强竞争力的国际门户、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中心、我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和火车头。
“辐射线”牵起神鹰羽翼 振翅待飞
温家宝总理视察
甘肃省时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甘肃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率先发展
兰州市,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最大的创新之一,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结合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谋划一个开放的经济圈。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兰州市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兰白及周边城镇的经济融合;有利于在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方面整合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兰州建设成
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关于加快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的若干建议》还为兰州都市经济圈的远景发展,勾画出了五个经济带向外辐射的宏大思路,以兰州中心城区主体功能区为“心”,沿公路、铁路和河谷川地等五条轴线向外辐射。
这五个经济带分别为:
● 沿
黄河、
湟水、
大通河、庄浪河谷地进入
青海省到达
西宁市,与
青藏铁路相连的西向经济带;
● 沿兰州至白银出
甘肃省到达宁夏银川地区,与
河套平原和“呼包鄂城市群”相连的北向经济带;
都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是成正比的。通过都市经济圈的打造,兰白中心的整体带动功能必将凸显,继而拉动和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纵观全局,兰白经济区的建设仿佛一只振翅欲飞的神鹰,在西部大开发新的号角声中傲然抬头。向西的“
右派”,连接河西走廊;向东的“
左派”,连接
庆阳市、
平凉市、
天水市,并融入
关中地区—天水经济区。在东翼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在西翼打造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形成横贯整个
西北的城市通道经济带。相信未来的10年里,这只雄鹰定然会不负众望,直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