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前453),名瑶,春秋战国时期
晋国人。智伯的封地在解梁(今永济古城一带)。《
括地志》记载:“智伯城在
蒲州,
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智”在今
永济市。《
博物志》:“
解县有
永济市,当即智城在
虞乡镇”。
智伯乃
春秋末年晋国的四卿之首,身材魁梧,力气过人,才思敏捷,能文善辩,刚强果断。智氏世为
东晋大夫,其父
智宣子,称宣子。
荀瑶随父走上晋国的政治舞台,很快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凌驾于韩、赵、魏三家之上成为四卿之首。
晋哀公骄时,
东晋四卿各有封地,
赵姓封在
洪洞县的
赵城镇一带,魏氏封在
安邑县,韩氏封在
临汾市,智氏封在解梁。当时,
晋国公室衰弱,晋侯已经成为傀儡。晋国四卿智、韩、魏、赵,合力瓜分范氏、中行氏二卿的封地,由于智伯才干非凡,实力最强,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
晋出公死后,晋国的大权落在智伯之手。晋出公二十年(前455),
荀瑶开始独断专行,依仗自己的特殊地位,强令赵、韩、魏三家各献采地名邑。其中
赵毋恤断然拒绝,
荀瑶便兴师问罪,亲率韩、魏两家与自己一起攻赵,赵襄子见形式不利,退到了
太原市坚守。智伯率韩、魏重兵围城一年有余,一直攻打不下。到了第三年(前453),智伯利用
晋水,直灌晋阳,使整个
晋阳古城,岌岌可危,难以坚守。在这危急关头,
赵国谋臣
张孟谈急中生智,他知道韩、魏攻打赵出于无奈,便亲自化装出城,秘密说服
韩康子、
魏桓子两家倒戈,三家血为盟,里应外合,共同对付
荀瑶,以半夜决堤退水为号,倒灌智伯军营。智伯万万没有想到,韩师和魏师联合反攻,用大水灌淹智伯军,智师受到了内外夹攻的突然袭击,军士乱作一团,
赵毋恤率军出城,从正面攻击智军,韩、魏两军侧面夹击,智伯军大败,智伯被生擒活拿。
荀瑶覆灭之后,韩、赵、魏三家三分
东晋,智伯死后,葬在解梁城外,今永济东下村有智伯墓。后人为纪念“
三家分晋”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晋阳晋水北渠称“
智伯渠”,智伯渠或曰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东北穿古晋阳城入汾。
李白乘舟游晋祠正是溯智伯渠而上。后来,
荀瑶的宠臣
豫让为了替智伯报仇,潜入赵襄子旁边行刺,躲在晋水桥下,传说中的豫让桥旧址就在今天的
赤桥村,人们称其桥为“赤桥”。
据考,智伯的解梁城旧址在今
永济市的古城村,解梁城东为解州,南为
虞乡镇,北为临晋,西为
永济市,都属智伯的封地。解梁古城是东周列国时期智氏最为兴盛时建造的,1984年地方考古人员再次考察古城遗迹,测得城墙高在13-15米左右,城周长6.45公里,共三门九口,即三个大门九个小门。墙体下宽15米、上宽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