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进会
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
共进会是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日知会会员孙武等。共进会尊孙中山为领袖,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分别回国活动。孙武、焦达峰等抵达汉口,于次年4月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在武昌设分机关多处。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设在湖南省江西省等省的共进会,积极响应。
社团简介
社团雏形
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几省的同盟会会员组织的革命团体。1907年8月18日,经过焦达峰、张百祥、邓文辉、刘公、吴永珊等两个多月的奔走,各地哥老会、孝义会、三合会、三点会首领及部分中国同盟会会员在东京成立共进会。成立那天到会近百人,推张百祥为总理。
成立原因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中国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致力于筹划在南方起义,屡不得手;东京本部因人事、意气和宗派的纠纷,组织日趋松散。若干籍隶长江中游数省、在会党中有较高地位的会员,如四川省张百祥、湖北刘公、彭汉遗湖南省焦达峰、江西省邓文翚等,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因而倡议另行组织一个革命团体,以结纳会党为主,谋在长江发难。8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有川、鄂、湘、赣、皖、浙、粤、桂、滇等省人士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
发表宣言
1907年8月,革命团体共进会发表宣言。宣言说:
呜呼!吾同胞苦于祖国沦亡,呻吟于异族专制之下,垂三百年矣。以四百兆黄帝子孙神明华胄之多,而屈辱于区区五百万腥膻之鞑虏,其可耻可哀,孰有过于此者?凡有血气,皆奋起,以雪累世深仇。此共进会今日成立之原因及其宗旨意义之所在也。
共进会者,合各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清代政权、光复旧物为目的。吾同胞甘心恭顺,愿认仇贼作父,则亦已矣;若不然者,当应抚胸自问,犹有热血,当必愤火中烧,应该挥刀直前,以图报复。太平天国讨满檄文有云;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何其壮也,功虽未竟,亦其杰矣。我共进会当继承其志,以竟其未竟之功,然后可以上对祖宗,下垂后人,以齿于圆颅方趾之俦,皇天后土,实鉴斯言,弟兄袍泽,有如此约。
最初目标
当即发表白话、文言文两个宣言,着重强调排满,宣言称:“共进会者,合各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复旧物为目的。”并制定红底十八星军旗,举张百祥任会长。张回国谋发展,邓文翚继任,加推居正任参谋,彭素民任文,何庆云、潘鼎新孙武、袁麟阁、陈兆民、温尔烈分任交通、党务、参议、理财、调查、纠察各部部长。入会者逐渐增多。1909年(宣统元年)八月,邓文翚返国,刘公继为第三任会长。共进会虽自称为同盟会的“行动队”,但实际上是自行其是。在会章里,对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借口其意高深,不易为会党了解和接受而改为“平均人权”(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大多数场合,共进会也基本上没有接受和奉行同盟会的指示和部署。所以,共进会成立时,谭人凤就力持不可,指出这是与同盟会分道扬的举动。
张百祥是四川文安人,喜拳棒,好结客任侠,打抱不平,是孝义会的头目,被称为“双刀子张”。他在川东一带拥有极多党众,资格最高,各地码头最熟,因而被推举。共进会下设内政、外交、交通、军务、参谋、财政、党务、文牍各部。工作先从 团结会党入手,再联合军警各界,以厚声势。
共进会发表宣言说:“共进者,合各党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得旧物为目的,其事甚光荣,其功甚伟大,其 责任亦甚艰巨也。”该会沿用帮会的开堂、烧香、结盟、入伙的 习俗,订立“中华山”、“兴汉水”、”光复堂”、“报国香”等名目,每字各系一诗。其《光复堂》诗为:“堂上家家气象新,李湛养老勉为人。维新守旧原无二,要把恩仇认得真。”孙武等 并制订3等9级军制,确定旗式为红底黑心,轮角,外加18黄星,表示黄帝子孙、18省人民铁血主义的精神。
共进会成立时,黄兴颇不以为然。黄兴责问焦达峰:“何故 立异?”答:“同盟会举趾舒缓,故以是赴急,非敢异也。”黄 兴说:“如是,革命有二统,二统将谁为正?”达峰笑说:“兵 未起,何急也?异日公功盛,我则附公;我功盛,公亦当附我。 ”
1908年冬,孙武、焦达峰等先后返国,至武汉,约集一部分革命人士,于次年春设立共进会湖北分会,积极联络长江两岸会党,秘密编成五镇军队,由孙武任正督统,每镇设副督统分别统率。焦达峰嗣后返湘,在长沙市设共进会湘部总会,并亲往浏阳、醴陵市及江西萍乡等地与会党扩大联络,也仿湖北的作法,分别编成几镇。江西共进会则由邓文翚主持,以原有的反清小团体易知社为基础,扩大改名建成。共进会联络会党虽进展迅速,但在 1909至1910年间,湖北、湖南省先后有几处会党不受约束,轻率起事,致相继溃败,且使共进会的秘密活动有所暴露。孙武等领导人感到会党散漫难制,不易成事,于是将联络重点转向新建陆军
1911年春,共进会重要成员邓玉麟武昌设同兴酒楼为联络据点,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活动取得长足的进展,与文学社并称新军中的两大革命团体。到该年初秋,文学社和共进会达成联合协议,组成统一指挥起义的领导机构,从而共同发动了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焦达峰领导的共进会和会党,参与了长沙起义,获得胜利,焦达峰被举为湖南军政府都督。江西共进会人参加了九江和南昌市的起义。
共进会的成立和活动虽具有分裂同盟会的迹象,但在武昌首义和湘、赣等省响应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后,由于多数领导人分别同其他派别的人们从事筹组政党的活动,共进会无形中涣散解体。
社团成立
同盟会的
共进会最初是由中国同盟会中分离出来的。当时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采用渐进式的革命方针,亦即希望先从清代南部边疆地区发动革命,再逐渐进入满族统治的中心区,这种策略为许多人所批评,尤其许多参与者认为应由长江流域来发动革命。1907年初,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15000元请孙文离开日本。章太炎指责孙中山“私吞”款项,中国同盟会四分五裂。最初中国同盟会的庶务干事刘揆一希望以重组中国同盟会的方式来重新统一这些成员,但未能成功。
参与成员
1907年8月18日张伯祥、邓文翚、焦达峰孙武刘公等主要人物,在日本东京,开会讨论后正式成立了共进会。共进会的最初参与者大多是留日的军校学生,有稍好的社会背景,大多来自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等省分。
在1908年左右,共进会湖北籍、湖南籍人士回国。稍后,各省会员也大多回国,投入革命实践。1910年,刘公携十八星旗归鄂。这样东京的共进会组织全部转移到国内。
目标组织
共进会成立后发表了白话文及文言文两种宣言。宣言道:“共进者,合各党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复旧物为目的,其事甚光荣,其功甚伟大,其责任亦甚艰巨也。”
宣言中指出“共”是指成员同心合意,“进”是增进知识以找寻正确的“题目”(应指目标),此一目标即推翻满族的统治,以拯救中国于外国的侵略。此外并发布了十条规约,内容大致包括民主政治、平均地权和财富、社会上各族、各阶层、男女平等、以及努力于争取中原地区失去的利权等。
其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并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同盟会其他领导人则对此分裂有所不满。
共进会的领袖称作会长,第一任会长为张伯祥,后由邓文翚接长,会长之下设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军务、侨务、党务、参谋、文牍等九部,各设一部长。并设立四川省、湖北、湖南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都督,预备革命成功后接管政府。
清末发展
地点转移
共进会成立后,其成员逐渐由日本回到清帝国,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和进行革命,其主要的行动目标在长江流域,偶尔也至两广活动,如张伯祥曾在四川活动,邓文翚在1908年曾至江西设立分部,但在大多地区发展并不顺利。
仅仅在湖北,共进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孙武于1908年成立分会,总部设在汉口法租界,另在两湖各主要城市则有通讯点,早期的湖北共进会吸收了许多两湖的秘密会社哥老会成员来参与起事。
组织改革
但1909年以后,孙武等共进会干部发现秘密社会组织成员纪律不好,且过于自信地使用暴动手段,导致几次起事如广西起义的失败,于是孙武决定改变方针,开始在湖北的新建陆军中吸收成员。并严格共进会的规条,使组织更加严密,并开始与其他革命组织联系合作。
武昌起义
1909年以后中国同盟会和共进会之间再度多次接触,包括孙武访问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加入同盟会,以及同盟会谭人凤访问武昌,提供共进会一些资金,并商讨彼此合作的可能,但革命中心点之争(以长江流域或南方为主)仍使二者不易达成共识,最后仍决定双方保持各自的起事活动。
文学社最早在1904年即出现,当时的名称是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到1911年才转为文学社,这些团体比共进会更早进入湖北,成员以一般士兵为主,在1911年中,广州起义失败,使他们对中部革命的重要性更有信心,共进会与文学社两组织于是开始商讨合并,期发动革命,后同盟会谭人凤再到湖北,进一步促成这个合并的达成,合并使得共进会得以增加了在新建陆军下层士兵中的影响力,促成了其后武昌起义的成功。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共进会就步入结束,一些成员还择加入了同盟会,一些成员则集结在后来的副总统黎元洪四周,有些成员则就此离开政治圈。
密谋起义
1911年9月1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集会于刘公宅,认为起义时刻已到。刘复基建议文学社、共进会的名义一律不用,大家都以武昌革命党人的身份和满清决一死战。居正建议邀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到武汉主持。16日,居正、杨玉如乘舟东下。
历史评价
一种意见认为:共进会是中国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它联合了南方的大多数会党,促进了同盟会革命事业的发展;它的活动是在中国同盟会指导下进行的,其革命实践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与同盟会的革命目标一致。
另一种意见认为:共进会的成立,具有浓厚的分裂性质。它在组织上自立门户,行动上不受同盟会制约,是一个与同盟会对等的独立的、行动自由的革命团体。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共进会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所造就、培养出来的一批革命分子为中坚所组成的,是孙中山等长期从事革命思想传播的结果。共进会一方面是中国同盟会的支派,另一方面又对孙中山、黄兴不满,对同盟会存在离心倾向。
目录
概述
社团简介
社团雏形
成立原因
发表宣言
最初目标
社团成立
同盟会的
参与成员
目标组织
清末发展
地点转移
组织改革
武昌起义
密谋起义
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