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帖》是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米芾的作品,属于他的草书九帖之一,创作于大约公元1099年(宋元符二年)。这幅作品高25.2厘米,宽40.5厘米,现收藏于
大阪市立美术馆。《元日帖》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其中大多数草字的书写方法直接借鉴了晋代的书法传统,用笔也有晋人的特色。整幅作品用笔迅速,力度强劲,线条粗细对比显著,展现出米芾的艺术才华。
在这封信中,米芾表达了他在新年第一天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并提到自己正在欣赏和临摹
唐朝皇帝的《唐文皇手诏》。由于原作的质量极高,使得
米芾感到敬畏,以至于多次尝试临摹却未能成功。这一细节反映了米芾对于书法技艺的不懈追求。
米芾的
草书作品并不多见,而《元日帖》正是其中之一。尽管有人评论说他的草书个性不如行书那样鲜明,但在深入研究之后,仍能发现其中蕴含着米芾特有的用笔技巧。这部作品体现了米芾从模仿古代书法到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过程。它既有古帖的元素,同时也展现出了米芾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
《元日帖》中的大部分草字采用了晋代的书写方法,用笔也带有晋人的特点。比如,第二行的“其、永”和第三行的“不及”等字,如果把它们单独拿出来放在
王羲之或
王献之的作品中,也很容易混淆。而第一行的文字,则更多地体现了米芾行书的典型特征,如“元、窗、香、西、北”等字,这些字的用笔变化丰富,而且常常向上倾斜。此外,像“文皇大令”和第六行的“人、也、作、谱、友”等字,用笔干脆利落,力量感十足,这些都是
米芾个人风格的具体体现。米芾的用笔速度很快,手腕的力量非常强大,他的书法作品不仅速度快,而且充满活力,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明显,整个作品的笔势流畅,气势磅礴,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力。
明代
都穆在跋文中提到,米芾的这卷作品曾经被收入绍兴秘府,后来还有他的儿子
米有仁的题识,这是米芾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其中还包含了一首登海岱楼的诗歌,下面的小字注明:“写了三四遍,偶尔有几个字不错,写字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都穆认为,
米芾的书法已经达到了晋代书法的高度,但他本人却谦虚地说自己写的字很难,这让后代学书法的人该如何看待呢?
明代
张谦德在《
清河书画舫》中评价说:“米芾的笔法与其他作品略有不同,有一种自然纯真的情趣。”
清代吴升在《
大观录》中写道:“米芾的笔势如同帆船乘风破浪,沉稳而又畅快。而在飞舞跳跃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变化。”
李之仪评价说:“米芾的书法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气息古朴而韵味高雅。”
米芾(1051-1107),
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以及书画理论家。原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后来迁移至
襄阳市,并长期居住在江苏镇江。米芾曾担任
校书郎、书画博士、
礼部员外郎等职务。他精通诗词,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善于临摹古人的书法,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最初学习
欧阳询、
柳公权的书法,后来转向
王羲之、
王献之的学习,他的书法风格逐渐扩展,笔法变得饱满有力。
米芾自称“刷字”,并与
苏轼、
黄庭坚、
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枯木竹石为主,特别擅长用水墨描绘江南山水,被称为“米氏云山”,具有创新精神。米芾留下的书法作品包括《向太后挽辞》《
蜀素帖》《
苕溪诗》《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
草书九帖》《
多景楼诗帖》等,没有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他还撰写了《山林集》等书籍,现已失传。他的书画理论著作包括《书史》《
画史》《
宝章待访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