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穆(1458—1525),男,明代大臣、金石学家、藏书家。字玄敬,一作元敬,郡人称南先生。原籍吴县相城(今
相城区)人,后徙居城区南濠里(今苏州阊门外
南浩街)。少与
唐寅交好,有说牵涉于唐氏科举之案。弘治十二年第
进士,授工部
主事,官至礼部郎中。嘉靖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著有《金薤琳琅》《南濠诗话》《周易考异》《使西日记》《游名山记》《史补类抄》《史外类抄》《听雨纪谈》《玉壶冰》《铁网珊瑚》《吴下冢墓遗文》等。
都穆少与唐寅交好,7岁能诗文,及长,遂博览群籍。父都昂,字维明,博学多艺。尝诣九仙祠祈穆前程事,梦一叟告云:“汝子功名在何处?”觉而思之,颇感绝望。都穆年四十,馆于吴庵家,悬一文于吴堂上,值
巡抚何公吴,见而叹赏,知为布衣都穆所作。告于宗主,命以礼聘之,都穆方出领乡荐。都昂怪其子好名,每笑之云:“别人著书别人开,我家都穆著书自开。”
都穆,
正德三年(1508)任礼部郎中。正德八年(1513)曾“奉使至秦川”,实地考察西北的地理、人文环境,并形诸文字。官至太仆寺少卿。后告老还乡,住苏州阊门南濠里,“放情山水,绝迹公府,夜读不息”。里人夜里娶妇,天雨灯灭,到处讨火不得,有人介绍去阊门南濠里都家,因都穆一定在点灯夜读。
穆好学不倦,尝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拓印缮定,作《金琳琅录》20卷。又富藏书,每得异本,则向人夸示以为乐趣。都穆对于书画的收藏兴趣源于其先祖的喜好,他尝自言:“余自高祖
南翁以来,好蓄名画。闻之家君云,妙品有《吴道子鱼蓝观音像》、《王摩诘川图》、《范宽袁安卧云图》,惜今不存。”所撰写的《寓意编》是此期吴门地区出现的书画著录中重要的一部。《寓意编》明时未曾刊刻,却在鉴藏家间广为传抄,至清始付梓。现所见《寓意编》后有清人
陆恒一跋,叙其原委:
都穆的《
南濠诗话》,是有明一代较为著名的诗学批评著作。他在《都公谈》中提到的明代名臣
于谦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故事,常被后人引用;他的诗句“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也常被后人诗话提及。他的好学求实,考据疑义,多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我国
西北山川形势、
故宫遗壤的考察,对金石遗文的搜访,都有益于后世。都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秦始皇皇陵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当今考古学者实地勘察测量证实,都穆在《骊山记》对
秦始皇陵的记载非常确切,没有臆度和虚构,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都穆另著有《周易考异》、《使西日记》、《游名山记》、《史补类抄》、《史外类抄》、《
听雨纪谈》、《玉壶冰》、《铁网珊瑚》、《
吴下冢墓遗文》等。
都南濠小时学诗于
沈周,石田问:“近有何得意作?”南濠以《节妇》诗首联为对曰:“白发真心在,青灯泪眼枯。”石田曰:“诗则佳矣,然有一字未稳。”南濠茫然,避席请教,石田曰:“尔不读《
礼经》乎?经云:‘寡妇不夜哭,’何不以‘灯’字为‘春’字!”南濠不觉叹服。
都元敬最善济人之急,尤爱食客,所有辄尽,尽则解衣为质。一岁
除夕绝粮,作诗寄故人朱尧民曰:“岁云暮矣室潇然,牢落生涯只旧毡。君肯
太仓市分一半,免教人笑灶无烟。”尧民储钱千文为新岁之用,遂分半赠之。
都穆逝世后,却屡受后人的指责,这是因为据说他在弘治十二年(1499)的科场案中,诬陷并告发了
徐经、唐伯虎的缘故。明代的一些笔记如《游石湖纪事》、《敝帚剩录》、《万历野获篇》等,都有所记载。实际上此事大有可疑,且不说双方当事人唐伯虎和都穆都未承认,当时与唐伯虎来往密切的师友们,如
王鏊、
文徵明、
祝允明、
王宠等,也从未有只字片言提及。最为有力的反证是,上世纪50年代,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出土了施怡庵墓志铭,即《故怡庵处士施公悦墓志铭》。此墓志铭是唐伯虎于弘治十二年“会试案”了结南归
苏州市后,与都穆合作的,由都穆撰文,唐伯虎书丹。如果“会试案”果然是都穆告密造成的,唐伯虎还能与之合作吗?
其实,“会试案”的背景是很复杂的,
徐经、唐伯虎等人只是高层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史书上说科场案“事秘,莫能明也”,许多人的冤屈,包括都穆的冤屈,很可能都在这六个字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