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学名:Achillea alpina L.)是
小菊科组、
蓍属的
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山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短
根状茎。茎直立,高30-80厘米,被疏或密的伏柔毛,中部以上叶腋常有不育枝,仅在花序或上半部有分枝。叶无柄,条状
披针形,长6-10厘米,宽7-15毫米,篦齿状羽状浅裂至深裂(叶轴宽3-8毫米),基部裂片抱茎;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尖锐,边缘有不等大的锯齿或浅裂,齿端和裂片顶端有软骨质尖头,上面疏生长柔毛,下面毛较密,有腺点或几无腺点,下部叶花期凋落,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多数,集成伞房状;总苞宽矩圆形或近球形,直径(4)5-7毫米;总苞片3层,
覆瓦状排列,宽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2-4毫米,宽1.2-2毫米,中间草质,绿色,有凸起的中肋,边缘膜质,褐色,疏生长柔毛;托片和内层总苞片相似。边缘
舌状花6-8朵,长约4-4.5毫米,舌片白色,宽椭圆形,长2-2.5毫米,顶端3浅齿,管部翅状压扁,长1.5-2.5毫米,无腺点;
管状花白色,长2.5-3毫米,冠檐5裂,管部压扁。
瘦果宽倒
披针形,长2毫米,宽1.1毫米,扁,有淡色边肋,有时
头状花序中心的1-2瘦果腹面有1-2肋棱。花果期7-9月。
将无菌嫩茎切成长约0.3厘米的茎段后,接种到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0.8毫克/升+NAA0.5毫克/升+2,4-D1.5毫克/升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对嫩茎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培养。
培养8天时,高山蓍嫩茎即可形成愈伤组织,且随着愈伤组织数量的增加和愈伤组织的生长,愈伤组织逐渐由浅绿变成嫩绿,表面由较为光滑逐渐变成凸凹的颗粒状;培养50天时,可形成直径0.7-1.3厘米、表面颗粒状、嫩绿色、质地较为疏松的愈伤组织。
把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分切为约0.3厘米、带6-12个愈伤组织颗粒的愈伤组织块,接种到以1/3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IAA0.2毫克/升的培养基中,光照3000
勒克斯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培养10天左右,在愈伤组织颗粒的顶部分化出不定芽,随后伴随着分化不定芽的生长,在其周围愈伤组织颗粒也相继分化出多个不定芽,形成丛生状不定芽;培养45天时,培养的愈伤组织块分化生长出高0.5-1.2厘米、具有4-7张叶片、茎粗0.2厘米左右、由3-6个不定芽组成的丛生状不定芽。
将培养诱导的不定芽从基部切下,接种到以1/4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IAA0.3毫克/升的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的生根培养。生根率为92%,平均每株试管苗生根6.7条,长4.4厘米左右,且试管苗叶片伸展、茎较粗、长势旺盛。
将由不定芽生根培养获得的试管苗剪成长1.0-1.5厘米、具有两张叶片的试管苗茎段,接种到上述不定芽生根培养的理想培养基上,进行试管苗的生根和继代增殖培养。在生根培养基中对生根的不定芽培养28天后,可获得长势基本一致的试管苗,平均每代的繁殖系数为2.7。
打开继代增殖培养试管苗的培养瓶瓶塞,炼苗2天;把试管苗取出,移栽到上半层为干净河沙的营养钵中。移栽后要保持无直射光的环境条件,重复两次。将获得的试管苗移栽10天左右,可生长新叶;两次移栽后平均成活率可达91.4%。
高山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草”,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对其描述颇为赞赏。相传,高山蓍是人类始祖
伏羲用来画八卦的“神草”,因此有“揲蓍画卦”的说法。高山蓍的茎有八棱,草梗坚硬,是古代
占卜之物,故有“阴阳草”之称。在西方,高山蓍同样与算命卜卦相关联,苏格兰人常用它作为护身符或幸运符,被认为具有驱逐
邪灵的威力。在希腊神话中,
阿基利斯曾用高山蓍为士兵疗伤,因此在西方也被称为“军队的药草”。
高山蓍变异极大,前人所建立的A.
中华缺翅虫 Heimerl ex Hand.-Mazz. 和A. subcartilaginea Heimerl ex Hand.-Mazz. 都应视为高山蓍的异名。与高山蓍接近的还有A. japonica Heimerl,分布于
日本和
俄罗斯远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