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是
四川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建院于2001年,其前身是原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院于1987年的基础医学院和建院于1999年的法医学院。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13个教研室即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与
神经科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毒物分析;2个研究所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法医学研究所;10个研究室即应用解剖、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神经生理学、寄生虫学、感染与免疫分子生物学/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生物医学工程学、受体、载脂蛋白、化疗药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生物治疗——人类基因组学与法医学研究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个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人类疾病
基因组与法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鉴定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4个服务性科室——
同位素、电子显微镜、机能学、形态学;1个新药临床前
药理学研究中心。学院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获准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35部,有2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级
科技成果奖,8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培养的几百名研究生遍布海内外,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后备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设有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点12个——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理学与时间生物学、
药理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学风教风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同步发展。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良好的学风,孕育出享誉中外 学术界的
刘承钊院士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院有在校学生913名,其中研究生403名;每年承担了全校研究生、8年制、7年制、本科生课程近80门,近4万学时。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为省级重点课程。法医物证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为
四川省精品课程。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院有教职工22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8名,副高级职称53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59名,博士后在站人员16名。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有近200人出国学习、交流、攻读学位,其中半数已回到工作岗位并成为各学科的中坚力量,同时每年接待多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与合作交流。
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人民南路3段17号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与法医学院
邮政编码:610041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博士授权点12个: 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药理学。
硕士点12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
博士后流动站3个:
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学。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法医学。2个"211工程"及
四川省重点学科:病理生理学、法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疾病
基因组与法医学实验室、
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学院还加强了交叉学科的建设,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学院共加入了4个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
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科研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实力强大。自2001年以来获部省
科技成果奖14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该院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重点和重大项目)41项,经费941万元;省部级基金82项,经费412万元;校级立项36项,经费80.6万元;横向项目72项,经费279万元。科研成果丰硕,申报和批准专利30项。三大检索(SCI、EI、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收录论文107篇、国外公开刊物发表7篇。学院与美国、
德国、
新加坡等国家以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港和内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
学院建院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每年除完成学院
基础医学和
法医学两个本科
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学院还承担着全校博、硕士研究生、八年制、七年制和五年制、四年制医学类学生和四年制非医学类学生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2005—2006学年有14884学时。开设研究生课程37门、本科生平台课程52门、专业课程16门、文化素质公选课10门。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15人,硕士研究生275人,本科生462人以及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7年制学生39人。学院从2001年开始接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专业涉及
临床医学五年、
口腔医学五年,现有在校学生215名。
重视本科基础教学,加强课程建设,是我院的优良传统。法医物证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
法医学、法医物证学等8门课程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我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省级教改项目9项;编写教材116本,其中主编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2本、副主编1本、参编8本;主编卫生部教材6本、副主编3本、参编38本。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立项中我院获得立项教材10本。2004年学院获“
四川大学教学先进集体
一等奖”。
为了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培养本科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近年来,学院的本科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
法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获得国家财政部750万元经费支持,学校又在“523实验室建设”项目和新校区建设经费中给予了500余万元资助;2006年7月,“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又获得学校“523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86万元资助。本科基础医学教学设备相对完善,层次较高,形态学实验室为当时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数码互动教学实验室。
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采用形势政策课学习、党校培训、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
社会主义觉悟,本科毕业生中,中共党员比例达42.5%;保研、考研的毕业生中,中共党员达80%以上。通过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2002年学院被评选为“
四川大学校风学风建设先进集体”。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讲座、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体育活动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多次获得“四川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四川大学十佳青年志愿者分队”,“四川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奖励。研究生、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累计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教研机构
人体解剖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中最具特色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讲授和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各环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基础。本教研室历经原四川医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发展而来,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已为中国解剖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该室针对研究生、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本科学生,及海外留学生等不同层次;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等不同
专业学生开设了解剖学-I、解剖学-II、系统解剖学-I、系统解剖学-II、系统解剖学-III、人体形态学模块-I、人体形态学模块-II、断面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十余个层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中以学生自己动手解剖标本的教学方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室这种实地解剖为主的教学方法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人体解剖学课程在2005年被评为
四川省精品课程。
本室在全国最先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应用研究,其中,对“腹膜后间隙”和“
盆筋膜间隙”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人体体模”的应用研究获
国家发明奖。随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本室的科研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学领域,除临床应用解剖学外,本室对肿瘤耐药及转移的分子机理、
干细胞定向分化等正进行深入研究,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
四川省科委基金”和“CMB基金”的经费资助。2000年在本室成立了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次年该研究中心获准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是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主要科室之一,现有在编教师1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工人1名。另有特聘教授1名。
本室每年承担研究生、留学生、四~八年制本科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年总学时约1500多学时。开设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医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实用组织学”、“医学教学法”、“
人体胚胎探谜”、“健康与美容”、“人体生物钟揭秘”等课程。我室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强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先后承担了多项
四川省、CMB基金和校级教改课题,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1994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被评为四川省教委重点课程,2004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13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被评为四川省省级资源共享课和
四川大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及公开课程。本室1995年被卫生部授予《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近几年来连续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
本室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系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4人,每年均承担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已培养硕士生70余名,博士生20余名。
本室科学研究的重点在
神经科学,特别是脊髓损伤与修复、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免疫学等领域。目前我室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神经损伤和神经可塑性研究”、“神经免疫调节机理研究”、“
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唾液酸及其介导的免疫效应在人类生殖生理及病理的原因和机理探讨”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4项,教育部国际合作基金2项,85攻关课题1项,CMB基金5项,省级基金8项,校院基金9项,协作课题多项,共获基金200多万元,美元1.75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了14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1986年获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四等奖,199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1996年获
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室拥有神经生物学开放实验室,
四川大学特聘教授王廷华博士任主任。拥有组织
化学、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三大公共实验平台。此外,还有实验准备室、动物手术室、动物饲养室等多个支撑系统。具备开展细胞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设备。
本室原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考虑到本室的科研重点是
神经科学,自1990年以来一直为七年制本科生主持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故2001年经学院批准改名为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本室是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在国内同行专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科室之一,在国内一直是
中国西南地区解剖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科研中心。已故
陆振山教授是我国知名的神经解剖学家之一,为原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培养出了第一批神经组织学研究领域的博士。后来博士导师吴良芳教授、欧可群教授、兼职博导祝彼得教授继续带领教研室,为我国相关专业培养出了大批专业型的高级研究人员。陆振山、吴良芳、欧可群、操高原、解文、保天然、李永红、章为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现任主任为周雪教授。2004年我室聘请了王廷华教授,初步形成了以周雪教授、王廷华教授、齐建国教授、王蕾教授、李永红副教授、杨桂枝副教授、马芳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数名年轻教师、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数名国内外兼职教授共同参与的新一代教学科研团队。目前大家正满怀信心地为将本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基地而辛勤耕耘,努力奋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化学课程始建于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和大学的创立时期。1910年,由
英国、美国和
加拿大5教会在四川成都华西坝上建立了华西协和大学,并相继成立文、理、医、牙、教育、宗教等学院及相应的系科。本课程的创始时期—华西协和大学生物化学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首任系主任是加拿大人Cornier博士。后来,在我国生物化学界的先驱者、著名生物化学家
蓝天鹤教授的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蓝天鹤教授早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化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
纽约Rochester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英国
伯明翰大学生物化学讲座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等。1947年回国后在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合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基础上创建了当时中央政府批准并登报告示的国内第一个生物化学研究所。该研究所设备先进、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也为我国早期的生物化学事业培养了人才。解放后,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和生物化学事业在全国的发展,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在华西协和大学、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和华西大学的发展历史基础上,组建了四川医学院。原生物化学研究所也被撤销,留下部分人员成立四川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另外一部分学术骨干调往国内其它高校或研究所,以帮助这些单位的建立或建设。后来,这些学术骨干都成了这些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建设骨干,也成了有影响的科学家。本课程不仅为新中国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自身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一个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化学学术机构,是我国首批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之一,蓝教授是首批博士生导师。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积累。20世纪50~60年代在蓝天鹤、张玉钿、徐仲吕等教授,特别是70~90年代在刘秉文、傅继梁、孙芝琳,陈曼玲、刘柏林、
傅明德,蔡桂英等教授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理学教研室
本室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5名;实验师2名;有
四川省教学名师和
四川大学教学名师各一名;承担全校医药卫生、
生物医学、
信息工程等
专业学生共4个层次的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及机能学实验课教学,以及研究生神经生理及生殖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科研方向有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和生殖生理;同时承担生理学博士生及硕士生的培养。1985年以来,已毕业研究生114名,其中博士19名。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27项,博士点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基金9项,CMB基金2项。发表论文378篇,其中SCI收录44篇,EI收录4篇,专利1项。获
四川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4项;省部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级三等奖1项;连续六年获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教学质量一等奖。
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8年 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
基础医学及
生物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
1998年 被评为原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重点建设课程
1998年 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
2004年 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药理教研室(原华西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一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抗生素等化疗药物的研究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近五年我室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973课题分课题一项,曾经研究已鉴定投产的药物及制剂60余种,为我国化疗药物等开发与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得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二项,省级科技进步
二等奖7项,省厅局级及市级成果奖四项。并在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
药理学及中草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近5年主编及参编教材和参考书20余本,并多次荣获药理学教材评比表彰奖。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近70篇,其中SCI论文35篇。
多年来,药理学教研室老、中、青几代教师及技术人员为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水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及教学条件改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室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实验员1名。承担全校
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
口腔医学八年制, 七年制,五年制,妇幼保健,医学检验,
基础医学,医药卫生、医药保险,医学技术,护理,医药企业管理等专业各层次学生的药理学理论课教学及机能学部分实验课教学,同时还承担有留学生的全英文药理学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临床药理学、分子
药理学学、药理学进展、实验药理学技术等的教学任务。科研方向包括抗肿瘤药物分子药理、抗生素药理、心血管药理、时间药理学,神经药理等。同时承担药理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们热忱欢迎各地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室硕士研究生。同时欢迎海内外有志于药理学教学、科研的学者加盟我室,共同开创药理学教学科研新局面。
寄生虫学教研室共有6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
1986年7月获批准为寄生虫学科博士点。
1991年获批准为基础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的寄生虫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在50年代,寄生虫学教研室有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
王正仪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王正仪教授在钩虫吸血问题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荣获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
在80年代及90年代,我室有全国知名的学术带头人(胡孝素教授)及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梯队。我室瞄准国际上寄生虫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重点地对某些寄生虫开展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及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开展了
杜氏利什曼原虫、间日疟原虫、
旋毛虫、肺吸虫、犬弓首
线虫等的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科研成就有:① 在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已将筛选出的优质单克隆抗体应用于检测患者血清循环抗原获得成功,为
黑热病诊断及疗效考核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技术,易为病人接受,特异、敏感、重复性好。② 在抗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筛选出对
配子体感染力及其在蚊体内发育具有抑制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在制备配子体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阻断间日疟传播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③ 通过对我国
利什曼原虫不同种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平原疫区、山丘疫区和
荒漠疫区分离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从
脱氧核糖核酸水平发现了导致了不同类型黑热病的L.d之间的差异。④ 应用PCR鉴定
黑热病保虫宿主及诊断疑难病例。进行了内脏利什曼病
核酸疫苗构建及保护作用研究。⑤ 应用套式PCR系统诊断、鉴别人体
疟原虫感染。此系统特异、灵敏、稳定、简便,对
疟疾的诊断、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及疫情监控有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室有陈建平教授、博士导师,为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刘佩娜教授、硕士导师,为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王雅静副教授,硕士导师,为
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兼寄生虫学专委会副主任。两位讲师均为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科研梯队已经形成。寄生虫学博士点是国内最早批准的博士点之一,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目前我院病原生物学在全国处于第五位。我们在教研室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活跃学术气氛并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开展新课题的研究。王雅静副教授课题组正进行
阴道毛滴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将阴道毛滴虫
铁氧还蛋白基因、氢化酶体腺酸激酶基因和黏附蛋白33基因进行
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在
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了
蛋白质。刘佩娜教授
疟原虫科研组与
名古屋市大学国际合作,承担日本丰田基金关于
亚洲东南部地区人疟原虫变异株的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已完成中国西南地区部分疟区疟原虫的虫种调查和鉴定。今后将完成西南地区疟原虫的虫种调查,制作疟原虫诊断图谱。用
计算机完成
疟疾的诊断,提高诊断效率。陈建平教授课题组开展军团菌疫苗构建系列研究,目前正在构建
嗜肺军团菌mip基因与
霍乱弧菌CT-B基因的嵌合
基因工程双价
核酸疫苗,并进行免疫保护性研究,同时还构建嗜肺军团菌omps-flA融合基因核酸疫苗和lvga-HspA融合基因核酸疫苗,目前正在进行该2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指标检测及评估。该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构建可望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之一的
军团菌属提供有效防御措施;针对我国
黑热病三个疫区划分(平原型、
荒漠型、山丘型),我们对黑热病各疫区L.D分离株进行
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分析及序列测定,为最终在基因水平阐述三个疫区划分的理论基础作出贡献。
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
本教研室现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实验师1名。承担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法律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已承担国家级及省级多项科研项目,同时承担司法精神病学博士生、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司法精神病的鉴定工作。我们热忱欢迎各地优秀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报考我教研室硕士、博士生,同时欢迎海内外有志于司法精神病学、法律心理学教学、科研的学者加盟我室,共同开创法医精神病学教学、科研新局面。
法医毒物及药物分析教研室
法医毒物分析教研室成立于1984年,1988年与原药学院毒物分析教研组合并。本教研室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实验员1名、办公室人员1名、研究生30余名,设有检案受理室及样品室、毒物化学实验室、高精度仪器分析室、数据处理报告室、教师研究室、教学实验室等,具备了进行高等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条件。常年承担着各个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修生的培养工作,并对外受理药(毒)物鉴定的工作,并承担对外受理药(毒)物鉴定的工作,同时具备进行国家级科学研究的条件。欢迎海内外有志于法医毒物分析教学、科研的学者加盟我室,共创教学科研新局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4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43名,副高级职称52名。学院师资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实力强,学术带头人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基地,学院始终将教学作为学院的工作重点。
学院制定有完善的青年师资培养规划和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并有规范的培养规划登记表,效果好。
学院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新进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并作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对新进教师以及1994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未参加岗前培训的教师,继续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并将岗前培训工作与教师资格证书发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结合起来。
学院建立导师制,各教研室必须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指导教师,与室主任一起为青年教师制定培养方案。同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
2000年以来,学院为了扶持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共安排青年师资出国进修、留学28人,现已学成归来17人;安排国内进修5人。2000年以来学院自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会,共计35.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