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叶胡颓子
蔷薇目胡颓子科下的植物
长叶胡颓子(Elaeagnus bockii Diels)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高1-3米;通常具粗壮的刺;小枝开展成45度的角,幼枝密被锈色或褐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带黑色。叶纸质或近革质,窄椭圆形或窄矩圆形,稀椭圆形,长4-9厘米,宽1-3.5厘米,两端渐尖或微钝形,边缘略反卷,上面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深绿色,干燥后淡绿色或褐色,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侧脉5-7对,与中脉开展成30-45度的角,上面略明显,下面不甚显著;叶柄褐色,长5-8毫米。
花白色,密被鳞片,常5-7花簇生于叶腋短小枝上成伞形总状花序,每花基部具一易脱落的褐.色小苞片;花梗长3-5毫米,淡褐白色;萼筒在花蕾时四棱形,开放后圆筒形或漏斗状圆筒形,长5-7毫米,稀达8-10毫米,裂片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顶端钝渐尖,内面疏生白色星状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长0.6毫米,花药矩圆形,长1.3毫米;花柱直立,顶端弯曲,达裂片的2/3,密被淡白色星状柔毛。果实短矩圆形,长9-10毫米,直径为长的一半,幼时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肉较薄;果梗长4-6毫米。
分布在四川成都及其盆地内的标本,其萼筒漏斗状圆筒形,长仅5毫米。分布于峨眉山的标本,变化范围就更大了,萼筒长5-10毫米,叶片窄披针形至广椭圆形,两端也有不同变化,长短大小更是形形色色。因此,我们根据巴南区江津区、北云山标本具有过渡类型的特征,而未列出新类群出来。另外,产于四川广元以北、陕西省甘肃省的一些小形叶标本,萼筒长仅有5毫米,也放在本种内。因此,该种与其它种的区别在于本种果实短矩圆形,长9-10毫米,果梗长4-6毫米,萼筒圆筒形或漏斗状圆筒形,银白色,花柱密被淡白色星状柔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2100米的向阳山坡、路旁灌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
主要价值
胡颓子耐干旱瘠薄, 具根瘤, 可作为荒山造林、改良土壤的重要树种,并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果实可食及酿酒。
栽培技术
育苗:可用播种、压条、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
种子育苗:选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实成熟时采下,加工果实时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胡颓子休眠期短, 发芽对温度要求不高,对湿度要求高,接种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湿润, 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将幼苗带土定植。
扦插繁殖:可用绿枝、硬枝和根段进行扦插育苗。插条剪成长15cm, 每个插条留芽3~ 4个, 用3000ppm吲哚-3-丁酸浸渍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 2个芽进行催根,经常淋水保湿, 10~ 20天后检查, 根部长出白色愈伤组织时便可进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湿润; 绿枝扦插宜在秋季进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扦插一个月后可长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粪水。长叶胡颓子可以用扦插繁殖,扦插育苗以腐叶土为基质,使用粗度为5-6毫米的1年生枝为插穗,用150毫克/升的ABT7号浸泡4小时为好,用水浸处理促生根,以浸泡3-5天效果为好。
造林:胡颓子对环境适应性强, 属灌木类, 树冠小,适宜密植, 一般1× 1. 5m,每公顷6000~ 7500株,定植前挖直径及深为60~ 80cm的定植坑,以农家肥为底肥,栽苗后浇透水。
抚育管理:栽植当年要适时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进幼苗生长, 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 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过密枝条, 可按丛枝树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蘖条,保持通风透光, 3年后进入结果期。
保护现状
长叶胡颓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栽培技术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