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色
生物色
生物色指生物的体色,生物体色可能具有通讯、隐蔽等诸般生物功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颜色,有些色彩单一,有些则色彩丰富,并形成各种各样的条纹和花斑。生物色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如花朵的颜色能吸引昆虫为其传,雄鸟的鲜艳羽毛有吸引雌性的,乌贼喷射墨汁(黑色素颗粒)同时体色变暗,这有助于逃避天,爬行纲的肤色白天加深,可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以维持较高的体。人体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保护身体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等等。
形成机制
各种生物所表现出的颜色可分为两大类:化学色和结构色。
化学色
化学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产生颜色的方法。由生物体内所含的色素直接吸收固定频率的太阳光而表现出颜色,常见的隐蔽色、警戒色都是色素色。动物体内常见的有黑色素、嘌呤色素、喋呤色素、血红素等;植物体内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醌类化合物色素和黄酮类色素等。
结构色
结构色与色素无关,是由于生物体微观结构所产生的光学效应。生物体表面或表层的特殊结构能够反射或散射光线,从而产生独特的颜色效果。例如,鸟类的羽毛颜色、蝴蝶的翅膀颜色主要源于光的干涉现象;火鸡头部周围的蓝色以及灵长目面部、臀部和生殖区域的蓝色则是由于入射光中的蓝紫色部分被表皮组织中的微粒反射,而红黄色部分则被真皮组织中的黑色素吸收。
生物色现象
生物界的许多生物色现象,如隐蔽色、警戒色、眼斑和变色等,都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对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隐蔽色
隐蔽色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尤其在昆虫中表现突出。昆虫的体色和形态往往与其栖息环境相似,起到很好的伪装效果。研究表明,当昆虫置于与其体色不符的背景下时,容易被鸟类发现并捕食,而在匹配的背景下则不易被发现。例如,研究显示,放置于枯草上的绿色和黄色螳螂分别有11只和12只被鸟吃掉,而褐色螳螂只有4只被吃掉。此外,动物的行为也能增强隐蔽效果,如许多蛾类在休息时会让翅膀上的黑斑与树皮的深色裂纹保持平行,以提高隐蔽性。捕食者可以通过学习识别隐蔽色,因此,拥有罕见色型的个体被吃掉的概率较小,这促使隐蔽色倾向于变异和分化。
眼斑
眼斑是某些蝶蛾类及其他昆虫翅膀上类似脊椎动物眼睛的大斑点,用于保护动物免受惊扰。斑点越像眼睛,保护效果越好。静止时,眼斑会隐藏起来,一旦受到惊扰,眼斑就会显露,经常能让益鸟受惊飞走。有些凤蝶总科翅膀下方的眼斑非常显眼,其作用并非恐吓捕食者,而是转移攻击目标,让重要部位不受攻击。因此,眼斑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损,常见有鸟喙留下的痕迹。实验表明,人为在活虫翅膀上绘制眼斑后再释放,几天后观察到的效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警戒色
警戒色是一些有毒或有恶臭气味的动物身上明亮的颜色,旨在向捕食者发出警示信号。警戒色通常包括红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等高对比度的颜色。那些在攻击中易受伤的动物不太可能出现警戒色,因为任何增加其显著性的新突变都会引来捕食者更频繁的攻击。因此,多数具有警戒色的动物体型坚硬(尤其是昆虫),或者能分泌异味物质或具有防御武器。鸟类通常不会捕食黄蜂,缺乏经验的鸟在捕食黄蜂后会记住这段经历很长时间(可能长达数月),因此黄蜂腹部黑白相间的条纹对鸟类有警戒作用。鳗尾鲇、蝾螈毒蜥卷尾和美洲加拿大臭鼬分别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和哺乳类中具有警戒色的代表性物种。
目录
概述
形成机制
化学色
结构色
生物色现象
隐蔽色
眼斑
警戒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