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祜,原籍广东汕头,出身望族。20世纪50年代初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业,70年代将手下生意全部转让,移民美国。1994年他回中国探亲,看到破烂的校舍、失学的孩童,于是决心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事。1995年他开始出钱在大陆盖学校。为了使教育和慈善工作薪火相传、永续不断,1997年香港回归后,他和全体董事及亲友出资三千多万
港元注册了福慧慈善基金会。
人物生平
严宽祜出生于1924年的广东汕头名门望族。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在那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动荡,从而开启了他对佛教的学习之路。严宽祜在20世纪50年代初来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业,并在70年代将自己的业务全部转让,随后移居美国。1994年,当他回到中国大陆探亲时,看到了许多破旧的校舍和失学的儿童,这激发了他的责任感,决定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1995年起,他开始在中国大陆出资建设学校。为了确保教育和慈善工作的可持续性,1997年香港回归后,他与其他董事和亲友
共同出资三千多万
港元成立了福慧慈善基金会。
基金会运作
福慧慈善基金会不对外公开募捐,其成员主要由严宽祜在美国、
加拿大和中国港澳地区的亲属和朋友组成,其中包括多位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
香港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焯芬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潘宗光教授等。尽管大多数会员并非富裕阶层,但他们都有意为中国教育事业提供支持。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除了初始的三千多万港元用于购买长期公债所得的利息外,其余均来自于会员的自愿捐赠。基金会每年都会在内地投入资金,2000年曾一次性投入五百万元人民币。
办事处与管理
福慧基金会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
上海市设立了办事机构。上海办事处的物业是由严宽祜的妻子严崔常敏于1995年以三十万美元购得并捐赠给基金会使用的。香港办事处所在的北海商业大厦十楼全层物业,则是由董事陆志华夫妇无偿提供的。这两个办事处均无需支付租金,且行政费用均由董事义务承担。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差旅和住宿费用,皆由参与人员平均分担。
学校建设和助学项目
由于希望工程出现贪污丑闻导致捐赠减少,福慧慈善基金会在内地捐建学校和发放助学金的工作主要由会员亲自执行。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基金会的投资有时超过了实际需求,但后来他们了解到,建造一座包含八间教室的两层希望小学和一栋六层的中学教学楼,通常需要的资助金额在人民币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基金会将收到的所有捐款全额拨付给相关省级部门,如侨务办公室、海外联谊会、共青团委、教育部、民政部,然后再逐步转交承办单位。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启用过程均有基金会工作人员全程监督。
大专院校资助
基金会每年向大约二十所大专院校发放奖助学金,旨在资助和支持高校的助学金发放。此外,基金会还设置了针对个别学生的助学计划,帮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进入大专院校深造。严宽祜表示,受到福慧基金会关注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微薄,但由于孩子们的上进心,许多家庭不惜节衣缩食,甚至负债累累,只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福慧基金会将奖助学金直接发放给受助学生。严宽祜和他的妻子严崔常敏每年都会专门前往中国大陆十几次,走访多个省份和地区,包括
上海市、
天津市、
陕西省等地的高校,以及
四川省、陕西、
甘肃省的小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偏远乡村。
教育理念与实践
严宽祜在福慧基金会出版的刊物《慈愿》中回忆道:“在助学建校的过程中,学生们真诚的感动和爱心的回应,让我们在漫长的旅程中常常感慨万千。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继续奉献,并期待这份爱心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在福慧香港办事处的档案柜中,保存着厚厚十几本记录着内地受资助学生感谢信和严崔常敏回复信件的文件夹。这些信件不仅表达了对基金会的感激之情,还详细描述了学生们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个人观念的变化。
受助者的反馈
一位
湖北大学的受助学生在信中写道:“生活无忧的大学生很难理解我们的困境,他们无法感受到我们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家庭困难。你的资助对我们来说无比宝贵,就像雪中送炭一样真实而珍贵,我真的非常感激。”另一位华北工学院的同学在信中提到:“你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还在精神上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你们的慷慨资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我才要好好学习。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加入你们的行列,让更多中国孩子拥有幸福的生活。”
回复信件
严崔常敏每天的一项常规工作就是亲手给来信的学生写回信。她的回信内容丰富,既有她童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也有她从事慈善助学活动的感受。她告诉学生们,她在中国助学不仅是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开心地学习。她在给一名名为智晓彦的受助学生的回信中写道:“佛教的慈悲精神并不只是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关爱他人,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虽然金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未来摆脱困境。”
个人生活
严宽祜在华人佛教界被誉为“严老”,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慈善家,同时也是福慧慈善基金会的主席。2014年8月27日,严宽祜安详去世,享年九十岁。
社会评价
他曾在香港设立佛经流通处,印刷并发行了一百多种佛经教典,总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他还积极参与抢救濒临毁灭的重要佛经和佛像,延续了佛教的智慧。在美国,他建立了玉佛寺、德州佛教会,并开设了菩提学院中文学校。在中国大陆,他资助了三十八座佛学院,并为百余所寺院提供了袈裟、海青等法器。自成立以来,基金会已在内地偏远地区捐建了多所学校和医院,并每年向约十八所大学和十所师范学院提供十万至数百万美元的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福慧慈善基金会在
陕西省、
云南省、
江西省、
四川省、
贵州省、
湖北省、
广东省等多个省区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受益的学校包括
南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肇庆学院等。
扶贫济困
严宽祜及其基金会的同事们在全球各地和中国的大江南北奔波,扶贫济困。他们资助过的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
遗产与中国未来
严宽祜深知在中国还有许多需要修建的学校,需要帮助的孩子,需要救助的人民。他认为福慧所做的努力只是沧海一粟,但他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回馈社会。中国人传统上有为子孙留下财产的习惯,但严宽祜认为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到他们。他有一子,现居住在美国担任建筑师,他表示不需要为儿子留下任何财产。
张俊兰的评价
天津日报记者
张俊兰代表福慧慈善基金会前往四川凉山自治州进行助学和扶贫工作,因此认识了严宽祜。她在文章中写道,她接触过的从事慈善活动的人很多,但没有人像严老那样深深地打动过她。“他总是记不住自己捐出了多少财富或是做了什么工作,但他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贫困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或是有什么样的背景,哪个地方的民众正遭受着什么样的痛苦。”张俊兰说,在受助者心中,严宽祜的恩情犹如
泰山一般沉重,而他自己却不以此为傲,而是怀着感恩之心,毫无保留地献出一切。她感叹道:“在我看来,他的个人经历和言谈举止是对伟大佛教精神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