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廉(1917年1月—1998年1月),出生于
江苏省吴江区,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尤其在甘薯育种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是
中原地区最早采用短日结合嫁接方法诱导甘薯开花的科学家,这项创新开启了甘薯有性杂交育种的新时代。盛家廉和他的团队成功培育出了包括“华北117”、“
栗子香”、“
丰收白”以及覆盖范围最广泛的“徐薯18”等多个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其中,“徐薯18”因其显著的增产效果和抗病特性,获得了国家发明
一等奖,对中国
番薯生产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盛家廉1933年进入
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中普通科就读,1936年夏季毕业后考入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在校期间,他参与了多项社会活动,如“黑白文艺社”,并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抵抗
日本侵略者的行动。1940年夏天,盛家廉毕业后加入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此后,他在
甘肃省等地开展了农业改良工作,并在1946年回到
北平市,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的技术职务。1949年后,他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员,并在195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继续在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担任重要职务。1957年,盛家廉被错误地划分为“
右派”,遭受了多年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和追求。1979年起,他担任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在1980年因为“徐薯18”的成功育种而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
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一等奖。1983年,他作为国家甘薯专家组组长,主持了“六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并在1989年被授予
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特贴专家”。
盛家廉在甘薯育种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品种比较,确定了甘薯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甘薯产量的有效途径。他们在1947年首次成功地使用短日照结合嫁接的方法诱导甘薯开花,从而能够进行有性杂交,这对甘薯育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盛家廉还积极倡导从国外引进亲本,以丰富甘薯育种的基因库。他的这些努力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新品种的诞生,如“华北117”、“华北169”等,这些品种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1962年,盛家廉来到
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继续致力于
番薯杂交育种的研究。在那里,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培育出了更多适合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如“栗子香”、“新大紫”等。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盛家廉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在1976年成功培育出了“徐薯18”,这个品种以其优异的表现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除了“徐薯18”,盛家廉还在1981年主持育成了另一个红心食用新品种“徐薯34”,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甘薯的需求。他对“徐薯18”的不断选优
提纯,也使得“徐薯77-66”得以问世,这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品种。
盛家廉在甘薯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学术著作上有丰富的体现。他参与编写了《甘薯》一书,这是
中原地区甘薯研究领域的早期专著。他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甘薯杂交育种》、《华北甘薯增产的主要关键》等,这些作品对于甘薯育种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盛家廉还参与了《甘薯育种学》的编写工作,这本书是
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籍的一部分,旨在系统总结甘薯育种的成就和经验,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