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乐(1837-1889),字汉春,
盱眙县人。因作战骁勇,千总,赐花,
同治四年(1865年)赐黄马褂。历任湖北、
湖南省、直隶提督,被封为“勤勇大将军”,死后葬于扬州七里甸附近。李长乐生前在
扬州市购置宅院定居,去世后,奉旨安葬在西湖镇经圩村赵庄。
李长乐,字汉春,江苏盱眙人。同治元年,以外委从
郭松林隶
淮军,充营官。克林、
奉贤区、
南汇区、
川沙县、
金山区,解松江围,复
青浦区,擢千总。战四江口,松林军方泰镇,
长乐区率所部深入,近贼垒。夜半,趣军士起,曰:“今陷贼中,旦明贼觉,无得脱者。盍出奇计劫之!”遂投火贼幕,鼓角乘之,贼惊扰,长乐奋呼进,大破之。又设伏黄渡,击之半济,又败之吴淞江南。四江口围解,擢都司,赐花翎。二年,进屯常熟王庄,援贼踞陈市,阻官军进路。从松林自南漍攻贼右,连破贼营,直趋长泾。长乐陷阵伤胫,裹创力战败贼,擢参将,赐号侃勇巴图鲁。寻克江阴,规无锡,出
新塘桥。贼凭垒鸣炮俯击,长乐濡絮裹身越沟进,败之;逐奔至亭子桥,刺贼酋
黄子隆中肩,又设伏兵败援贼。
李秀成围大桥角营,从松林往援,夺其舟,贼退走,尽平梅村诸垒。会诸军围攻无锡,率轻骑掩至,梯城入,黄子隆就擒,长乐获其子德。寻坐失察部勇,职留军。进规
常州市,援总兵
唐殿魁於奔牛,解其围。三年,败贼上湖桥,克
宜兴市,复官。移军
溧阳市、
金坛区,战皆捷。回援
常熟市,解其围,连破贼於杨舍、华墅、
周庄镇、三河口,会攻常州。四月,合围,长乐先登,贼酋
陈坤书、黄和锦就擒,复常州,擢副将,赐号尚勇巴图鲁。
从松林进克浙江长兴,以总兵记名。进
湖州市,破吕山贼。攻贼酋
黄文金於尹隆桥,官军不利,长乐率三营别屯李家港,保粮道。贼倾巢来争,长乐偕易用刚夹击之,斩贼酋黄十四,破尹隆桥,遂复湖州。四年春,从松林援
福建省,战於海澄赤岭。松林分兵为八队,
长乐区居中当贼首
李世贤,破走之,窜
漳州市。长乐进屯古田,据
山东省形胜,贼悉锐力争,击却之,复
漳浦县、
云霄县。南趋
诏安县,破之梅村,复其城,加提督衔。福建平,旋师
江苏省,屯
镇江市。
曾国督师剿捻匪,松林已归,长乐代将其众以从,兼统忠朴三营,为游击之师,转战
河南省、山东间。六年,
李鸿章代国籓督师,松林复至军,增松林军至二十馀营,号
武毅军,长乐所部曰武毅军前军。破
任化邦於
赣榆区,要
赖文光於
潍县,长乐等并力奋击,贼水东走,蹑至余家寨,贼受创甚钜,复要之
寿光市南北洋河、巨弥河间,擒斩三万,文光窜
扬州市被擒,赐黄马褂。
七年,从剿西捻,战安平,马军失利,
长乐区等以步卒驰援,贼大溃;追至饶阳杨家村,又要之深州李家村,破其马队,斩获无算。三月,败贼大坯山。援提督陈振邦於大河村,解其围,追挫之
茌平区、
沧州市,援副都统春寿於海丰郝家寨。六月,追至
乐陵市,擒总愚子正江、弟得华,战
商河县,枪伤总愚。西捻平,以提督总兵遇缺题奏,晋博奇巴图鲁。十年,署湖北提督,寻实授。
光绪五年,调
湖南省。六年,调直隶。近海防重要,奏令长乐驻
芦台街道,扼
大沽街道、北塘门户。十五年,卒官,优恤,谥勤勇。
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有关李长乐的资料很少,在《
清史稿》中有李长乐的传。
韦明铧先生在《晚清悍将李长乐》一文中,对李长乐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
同治元年(1862),李长乐随从
郭松林隶属
淮军,充任营官。在与
太平军的作战中,攻克
柘林镇、
奉贤区、
南汇区、
川沙县、
金山区,解
松江区之围,复克
青浦区,擢为千总。在四江口战役中,李长乐率部深入,接近太平军营垒。夜半时分,他敦促军士起床,说:“如今已经陷于贼中,天明敌人觉察,我们无得脱者。何不出奇计劫之!”于是投火于太平军营垒,同时鼓角齐鸣,太平军正在惊扰不定,李长乐高呼进军,大破太平军。他又设伏兵于黄渡,袭击正在渡河的太平军,并在吴淞江南打败太平军。四江口围解后,李长乐擢为都司,赐给花翎。
同治二年(1863),李长乐屯兵常熟王庄,
太平军援兵占据陈市,阻断官军进路。他进攻太平军右侧,连破敌营,直趋长泾。战斗中,李长乐陷阵伤腿,裹伤力战,打败对方,擢为参将,并赐号“侃勇巴图鲁”。不久,他又攻克江阴,控制无锡。太平军凭借营垒,鸣炮俯击,李长乐以浸水棉絮裹身,越过
壕沟依然战斗。突击到亭子桥时,他亲手刺伤太平军首领
黄子隆的肩膀,又设伏兵阻止援兵。
李秀成率兵围大桥角营,李长乐随从
郭松林夺其兵船,致使太平军退走。当时,各路清军围攻无锡,李长乐率轻骑悄悄而至,架梯入城,使得
太平军首领黄子隆就擒,李长乐获其子德懋。但因他管理部下不严,一度被褫职留军。
同治三年(1864),他在上湖桥打败太平军,攻克
宜兴市,官复原职。又移军
溧阳市、
金坛区,每战皆捷。回兵再支援
常熟市,解其围困,连续在杨舍、华墅、
周庄镇、三河口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并取胜,继而会攻
常州市。四月,清兵合围太平军,李长乐捷足先登,致使太平军首领
陈坤书、黄和锦就擒,他被擢为副将,赐号“尚勇巴图鲁”。此后,他进兵
浙江省,攻克
湖州市。同治四年(1865)春,李长乐率部支援
福建省,战于海澄赤岭。
郭松林分兵为八队,李长乐居中,对付
太平军李世贤部,将其赶到
漳州市。李长乐进屯
古田县,又攻克
漳浦县、
云霄县,加提督衔。福建平定之后,他还师
江苏省,屯兵
镇江市。
曾国藩督师平定
捻军时,李长乐协助他转战于
河南省、
山东省之间。
同治六年(1867),
李鸿章代曾国藩督师,李长乐所部称为“
武毅军前军”。他率部在
赣榆区、
潍县等地与太平军
赖文光赖文光部作战,迫使赖文光凫水东走,受创甚巨,被擒斩三万人。赖文光逃到
扬州市被擒,李长乐则被赐予黄马褂。这里要对黄马褂做个解释。马褂是
清朝时一种官方服饰。马褂是满清官员制服的一种,设计上方便骑马时穿着。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着者的阶级有关,当中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就代表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的荣耀。有三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因为是因职而穿着,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穿。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
清代的各皇帝至
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息,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后一种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意义上才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据考据,这种赏赐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一路至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都未见于史书;相信是在
爱新觉罗·旻宁或
咸丰以后才开始出现。到了太平天国起后更多见赏赐于对
太平军作战有功者。李长乐得到的黄马褂应属于最后一类。
同治七年(1868),李长乐从剿西捻。战于安平时,
清代骑兵失利,李长乐等以步兵驰援,使得
捻军大溃。西捻平定后,他晋升为“博奇巴图鲁”。 “巴图鲁”乃
满语baturu的译音。《
五体清文鉴》译为“勇”,《
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 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能干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
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
蒙古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偶尔也有作为赐号出现的。但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将士,则在清朝。 “国朝崇尚武功,锡封世袭至为优渥,其临阵冲锋尚有赐巴图鲁号者。巴图鲁乃清语,犹汉文称能干,谚云好汉也。”
清代作为对作战官员的称号,称为勇员。有两种:一种只称巴图鲁;另一种在巴图鲁上尚加有字样,分为清字勇号如达
桑巴图鲁;汉字勇号如劲勇巴图鲁两种。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从天命迄
咸丰二百余年赐号仅三十三人,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
满族,且均为武将,嘉道间始及
汉族。咸丰时间有文臣,后来文员增至十二人。
同治十年(1871),李长乐任湖北提督。
光绪五年(1879),调任
湖南省。六年(1880),调任直隶,驻兵
芦台街道,扼大沽、北塘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