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虫又名灰花蛾,多生于
湖南省、湖北、
河南省、
河北省、
江苏省等地的
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每年的6~8月捕捉。本品主要成份为
斑蝥素,有毒。可外用也可内服,用于治疗
结核病、
疯狗咬伤等。
本品为
蝉科昆虫黑翅
斑衣蜡蝉Huechys sanguinea Degeer褐翅红娘子Huechysphilamata Fabricirus的干燥虫体。主产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的丘陵地带。6—8月间,朝露未干时捕捉、蒸死、晒干或
烘干。此虫能分泌
毒液,刺激人的皮肤而发泡,故捕时宜戴手套及口罩。
斑衣蜡蝉(《
神农本草经》),灰花蛾(《纲目》),红娘虫(《药材资料汇编》),么姑虫(《中药志》),红女、
酸浆(原变种)(《
四川中药志》)。
红娘子,形似蝉而小,体长15~25毫米,宽约5~7毫米。头部及胸部均呈黑色,唇基朱红色。头部两侧有
复眼,大而突出,杂有黑褐色的斑块;
触角1对,位于复眼间的前方。前胸
背板前狭后宽,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两侧有2个大形斑块,呈朱红色;雄虫在后胸腹板两侧有鸣器。翅2对,长大,胶质,
前翅黑色,后翅褐色,有光泽,翅脉黑褐色,明显。足3对,黑褐色,健壮。腹部血红色,基部黑色;雌虫有黑褐色的
产卵管。
于6~8月间,朝露未干时捕捉。此虫能分泌
毒液,刺激人的皮肤而发泡,故捕时宜戴手套及口罩。捕得后,蒸死或烤死,然后晒干。
主治∶破解毒。治瘀阻经闭、
症瘕;外治癣、恶疮、瘰沥。剂量∶0.15~0.3g,极量0.7g;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调涂。孕妇禁用。
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可以引起充血、灼痛和发疱,甚至造成严重炎症、坏和化脓,经久不愈。若误服,可引起
消化道黏膜发疱,且有
口渴、呕吐、
腹泻、腹部
绞痛等症状。
红娘子对中枢神经的损害很明显,如高烧、
昏迷、瞳孔缩少、呼吸明显抑制、牙齿紧闭、吞咽反射消失,强直性抽搐等。
3.对症处理。如
上消化道出血,应予止血,严重者
输血;
尿毒症者给予
血液透析;出现周围循环衰竭,须及时补充血容量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头黑臂红,
复眼大而突出。颈部棕黑色,两肩红色。背部翅黑棕色,质脆易破碎。胸部棕黑色,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红色,可见有8个环节,尾部尖。质松而轻,剖开后可见体内呈淡黄色。气微臭,以身干、翅黑、腹红、色鲜艳、完整不碎、新鲜者为佳。
附注:
斑衣蜡蝉和鸡,在现代
动物界上是两种不同科属的昆虫,而历代《本草》每多混淆。或云"形似寒",或云"形类
蚕蛾"。"寒螀"是蝉类,云似"寒螀"者,颇与
蝉科斑衣蜡蝉相近;类"蚕蛾"者,则很象樗鸡科的樗鸡。但药材只用红娘子,樗鸡未见入药。樗鸡体较红娘子小;体表及翅都附有白色蜡质。头狭小,淡褐色,
复眼黑褐色。前胸
背板淡褐色,中央有隆起线1条,小盾片三角形,颇大,暗褐色。
前翅革质,基半部淡褐色,稍带绿色,存黑斑20余枚,翅脉白色;后翅膜质,基部约占翅的1/2呈红色,上有黑色斑纹7~8枚,翅端黑色,中央有白色纹,腹部宽大,尾端逐渐狭小。多群栖于樗、榆、
刺槐、桐、枫、
女贞及多种果树上;吸食树中液汁,为林木之害。
②治横便毒:鸡子一个开孔,入
斑衣蜡蝉六个,纸包煨熟,去红娘子,食鸡子,以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疯狗咬伤:红娘子二个,
芫菁科五个(并去翅、足,若四十岁各加一个,五十岁各加二个),青娘子三个(去翅足,四十岁加一个,五、六十岁加三个),
海马半个,
续随子一分,乳香、
土沉香、
桔梗各半分,酥油少许。为末。十岁者作四服,十五岁作三服,二十岁作二服,三十岁作一服。(《谈野翁试验方》)
关于红娘子有一副
对联,其上联是:大将军上战场身披
穿山甲,下联是:红娘子坐花轿头戴
金银花。“大将军”药名
蜣螂,江湖人称“屎蛒螂”,同样“穿山甲”“
斑衣蜡蝉”“金银花”也是药名。大将军上战场作战披穿山甲保护自己,红娘子坐在花轿中戴金银花为了出嫁。此对子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