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中学是一所位于
福建省厦门市
海沧区的完全中学,创办于1949年。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截至2021年6月3日,共有64个教学班,包括34个
高中教学班和33个初中教学班。学校的校长是余伟,校训是“崇德、尚学”。海沧中学是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也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拥有282名教职工和3080名学生。海沧中学的办学特色是“校园舞•武”,注重传承、团队、课程、课题、保障、影响和文化。该校的知名校友包括林德荣和
陈文学等人。学校的建筑面积为5.4万多平方米,绿地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海沧中学是
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和福建省党政工共建先进单位。
校园环境
校园鸟瞰图厦门市海沧中学创办于1949年,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学校地处
厦门市海沧区,毗邻闽台两地共仰的名胜--慈济东宫,北接集美工业区,西连闽南金三角--漳州角美开发区,东眺厦门岛,南傍
九龙江。学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99平方米,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和塑胶运动场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绿化面积13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教学班40个,全部实现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实时教学,现有1928个学生,157位教师。
长期以来,学校遵循“幸福偕行”的办学理念,以“崇德尚学”为校训,遵循“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整体提高”的教育教学原则,逐步形成“团结、守纪,务实、创新”的校风,“修身、精业,塑人、立智”的教风和“博思、勤学,求是、健体”的学风。
2000年以来,在海沧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投资1.3亿元,建成完备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艺术馆、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等设施,按省二级达标学校标准配齐实验室、电脑室、网络系统、图书馆等功能室,为开展特长教育专门设置了功能齐全的舞蹈室、武术馆、陶艺制作室、美术作品陈列室、劳技教室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
历史沿革
1949年春,海沧爱国华侨组织“三都联络分局”董事、地方开明绅士林玛地、邱谨卿、陈其安等先生,发起创办中学。他们利用1949年初
中国国民党全面崩溃时,其“联勤总部”管辖的财务军官学校由南京撤到
海沧区,运来的课桌椅、床铺、书籍、仪器,作为办学设备,聘任财务军官学校留下的部分人员为中学教师,又利用海沧莲花州华侨祠堂及房屋作为校舍,并积极向华侨筹备资金,因陋就简创办了“海沧私立三都中学”,于1949年3月1日正式成立,校长曹增之,设4个班,学生121人。
解放后,
海澄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体制改为公办,1950年1月改校名为“海澄中学分校”。1952年2月,分校独立办学,改校名为“海澄初级中学”。1955年初,学校按海澄县中学的编排顺序,改名为“海澄第二中学”。1958年8月,海沧地区划归厦门市管辖,正式定校名为“厦门市海沧中学”至今。
2006年8月,因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经厦门市教育局批准,“厦门市海沧中学”与“厦门市新阳中学”合并组建新的“厦门市海沧中学”,实行一校两区,独立管理。2015年8月海沧中学海沧校区独立办学,与学校分离。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现在地处海沧马銮湾畔,占地面积67205.07m2,2015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
高中”。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其中高中30个、初中32个),学生2909名。(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
硬件设施
学校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成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校园OA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种教学管理软件和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应用平台,实现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融合。(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
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人数是25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
福建省学科带头人3人,重点院校毕业的研究生40多人。市专家型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区学科带头人12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79人。特级工作室1个,特色工作室3个。(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
人才培养
几年来,我校在生源素质不尽如人意的前提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按时毕业率,学生会考合格率、优良率达到或超过省二级达标学校定级验收标准。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2004年以来,颜毅妹、何晓玲、李伟杰三位同学的作品获教育部基础教育高中英语教学评价项目成果评选全国
一等奖,并刊登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的《研究与探索》ISBN上;颜雪燕、李伟杰、林惠玲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
作文大赛三等奖。林妙羡、林妙欣荣获2004年度全国
海尔科技大赛三等奖;颜巧咪荣获全国科技之星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林妙羡荣获第十九届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三等奖;林妙欣、林妙羡分别荣获第18、19届
厦门市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一等奖;林妙欣、郑鹭平等分别荣获第20届厦门市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
学生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兴趣小组成员5人在厦门市第17届运动会上获奖。在2006年9月省农协举办的民间传统武术比赛中,邱育玲同学获集体项目
一等奖,女子传统拳术、传统短器械和传统长器械三项
三等奖。在2006年10月举办的福建省第13届运动会中,周新剑同学获武术套路比赛集体项目
金牌、男拳铜牌和刀术、棍术两项第五名;邱晓玲同学获得武术散打比赛女子48公斤级金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为学校争了光,也为
厦门市争得荣誉。
教师有35人次35项课改实验成果在全国获奖或本地推广,64人次64项科研成果或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发表或交流。2006年7月,学校被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优秀试验学校”光荣称号,国家级子课题“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试验研究”获集体成果
一等奖;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6个,
二等奖3个,课题主持人被评为“优秀试验教师”,其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先后6次在全国、省、市课题年会和培训会交流,开发的23个评价工具与评估量表在全国课题年会上受到好评,并在全国推广。刘文胜教师开展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项目——《走进美丽的红树林》荣获
厦门市第20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其中林妙欣同学是唯一得到大会表彰并登上《
厦门日报》及NWSPHOTO.COM.CN网站的中学生;林妙欣、周小燕等荣获第21届厦门市科技创新大赛社会科学项目
二等奖。
经过努力,学校工作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
海沧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海沧区平安校园”、“海沧区文明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文明单位”,“厦门市绿色学校”、“厦门市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厦门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厦门市‘万人献爱心’活动先进单位”;荣获“
福建省第五届推普周征文比赛组织奖”。2006年,学校先后通过“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和“福建省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的评估验收。学校成为“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远程教育示范校”、“北大附中构件英语教学基地”和“
厦门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实验基地”。
办学59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18000多名初、
高中毕业生。经过努力,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他们有的成为党政军各级领导,有的成为教授、专家,有的成为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有的成为著名作家,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5年3月23日,
福建省教育厅发文,厦门市海沧中学被确认晋升为新一批“省一级达标高中”。
存在不足
1、学校分设二个校区,客观上存在管理力量不够集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效率不够高,工作欠扎实。
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育氛围不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高中新生素质相对偏低。
3、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面对学校生源素质不够理想的现状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我们的教师如何深刻领会课改精神,选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化学困生,还需深入研究。
4、家长重视不到位,多数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比较滞后,观念意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多数家长缺少文化,且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认为孩子有人照看就行了。
5、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客观存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片区的生源多来自农村,有许多是外来农民工子女,而家长又疏于教育和管理。
6、师资水平尚需要提升。我校高中部80%以上的教师是2000年以来从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或从重点中学引进的,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意识与本校实际的磨合还存在差距。
文化传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学校党政工领导班子齐全,坚持人本管理,建立科学明晰的“四级”管理网络,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树立和宣传校内先进典型,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育能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建立国家、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团队,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3人,市级40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
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3人。
确立德育首位意识,构建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宗旨,以德育为育人之本,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建立一套整合校、家、社教育资源的立体德育网络。狠抓“五个育人”(常规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教学育人、氛围育人)。坚持“六个结合”(长期教育与阶段教育、
直接教育与熏陶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激活内驱力,实现学生自我提升、自主发展的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一三五”式心理辅导模式(“一”是一个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身心
和谐发展。“三”是三个主阵地:心理教师负责学科教育,班主任负责班级教育,科任教师负责学科渗透教育。“五”是五种辅助手段:
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落实“共建工程”,做好与锦里村党支部的“支部共建”,与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厦门大学的“校校共建”,与嵩屿武警、海沧大桥中队、海沧消防中队的“
警校共建”,与海沧派出所和新阳派出所的“安全片区共建”等“共建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创造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学校安全教育氛围,取得良好成效。学校与厦门大学共建的事迹受到《
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青睐,以《厦大与海沧中学“共建”》为题撰文发表。
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行常规教学“四优化”。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优化考试评价。对
教师教学常规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做好教学工作五个“抓”(抓备课、抓课堂、抓辅导、抓培训、抓教研)。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开发校本课程,已开发51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形成区域性学校特色课程。2005年,学校成功举办了“
海沧区首届校本课程管理与研讨会”,《神奇的红树林》校本开发与实施经验在大会上介绍,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肯定。重视劳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劳技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初中开设4门,高中开设2门。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好音乐课、美术课和艺术类必修、选修课程,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推进研究性学习,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成立了学习指导小组和学科教研组,根据实际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爱好的研究课题,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培训,建立健全
有效评价体系。
开展课题研究,贯彻“科研兴校”战略
2003年以来,我校承担课题46项,其中国家级子课题6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14项,校级21项,172人参与研究,占教师总数的80.75%。课题研究涉及17类(科目),涵盖所有学科,形成“科科有课题,人人勤钻研”的研究氛围,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截至目前,我校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课题研究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己初见成效。
发挥辐射作用,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根据上级规划,与
宁化县民族学校和宁化三中结成帮扶关系,通过提供多媒体等仪器设备和资金,两校领导交流管理经验,开设教师示范课,帮扶贫困学生等形式帮助他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成效。2006年和2007年,根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安排,先后选派优秀教师吴寻军、徐志刚分别前往
重庆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支持当地的教育教学工作。
举办面向全市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学术研讨会,承担省、市、区级教师观摩示范课,国家级子课题主持人受邀在全国和省、市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或发言,课题研究经验在全国推广。10位初、高中教师担任海沧区学科兼职教研员,推进学科教研活动。
弘扬中华武术,突显办学特色
我校开展武术教育具有光荣的传统,有着丰富的办学资源:一是环境资源。
海沧区新垵村是
福建省著名的武术之乡,以“五祖拳”闻名海内外。村里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武术师傅,他们希望倚靠学校,对武术爱好者进行比较规范系统的训练,使新垵的武术发扬光大。二是学生资源。许多同学热爱武术运动,自主参加各种民间组织的武术训练,学校把他们集中起来,聘请武术教练,对他们进行比较正规的系统训练,使武术技能与武德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强健学生体魄,锻炼意志,熏陶武德,开发潜能的目的。三是学校资源。我校在创武术特色过程中拥有较好的师资力量,体育教师邱志刚就是一名武术教练,他从小跟随师傅习武,参加工作后长期带领爱好武术的学生习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一定的成绩,有着相当的社会认可度。
学校还积极挖掘武术资源,开发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武术教材——《五祖拳》,体现了“欲求拳术,需求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的理念,发挥了武术在辅德、益智、健体、促美等方面的积极功效,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奋斗目标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把握高中新课程改革契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按照海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争创一流的办学条件、追求一流的管理水平、培育一流的教师队伍、实现一流的教育质量”的奋斗目标,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办成“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参考资料
海沧中学.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