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宗瀛,安徽六安人。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
同治元年(1862年)大挑一等,六年知江宁府,九年升任苏松太
道员,十年升
湖南省按察使,后改任布政使。
光绪三年(1877年),任
广西巡抚,后改任
河南巡抚,七年调任湖南巡抚,后升湖广总督。
涂宗瀛1812年12月30日出于安徽六安
东河口镇花石嘴村。父亲涂蕴辉,清增贡生,为农村私塾先生。涂宗瀛从小先跟其父读书,二十岁起,先后在六南桑家、羊山寨开馆为生。因学生偷当地
汪姓豪绅玉米,师生共享,汪姓得知后,誓不罢休。涂宗瀛被迫出走,立志走仕途之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乡试,虽中甲辰恩科
举人,但仍无官可做;第二年会试(即京试)又落榜;只得去时在京师的六南复览山人刑部
主事吴廷栋处,讲习研究
朱熹理学。乡人传说他去找吴时,衣衫褴褛,雪地草履步行百里才至吴府,还被门卫挡在门外。这位同乡加远亲的吴大人,大半天才动了恻隐之心,出来一看,见他站立门外雪地一动未动,于是深受感动,才将他留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京城好友窦序之兄窦塾任江苏
华亭县县令,窦氏兄弟邀请涂宗瀛入华亭县幕。二十七年(1849年),
苏州市知府桂超万升用,留下侄子在苏州读书,应乡试(即省试),请涂宗瀛教授。其后涂两次入京会试,不中。就又在
编修陈升祺的京师公寓中开馆教书。不久
太平军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挺进
湖南省,声威远播,涂宗瀛急忙返回六南家中。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十七日,太平军攻占
安庆市。安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涂宗瀛与来自京师的好友何慎修等人,商办团练(地方安全武装),建立社仓(又称义仓,储谷备荒用)。四年冬,
道员何桂珍带清兵数百人至
霍山县,何涂为京师老友,即带团练往助。
捻军李昭寿部数千人进攻霍山,为涂何二兵所败。五年(1855年)四月,太平军攻占
舒城县、
六安市,涂一家去今六南项家冲亲戚家避居。六年(1856年)正月,涂宗瀛率三十二保团练助清军打败
太平军,重占舒城。涂宗瀛以此功得保兰。涂率团攻打起义军的史实在《
六安州志》中亦有同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淮系人物列传》中还叙,钦差
吕贤基奉旨回
合肥市办团练,何桂珍攻打
安庆市,都先后约请涂宗瀛、何慎修率部同往。二人均借口未去。看来涂宗瀛只是为“家乡安全“而打起义军的,并未想以此建功发迹。八年(1858年)正月,涂宗瀛一家应
吴廷栋之约(吴时任
山东省布政使)避乱到了山东淄川,在泰安岳麓书院讲学。后吴廷栋调任直隶按察使,请涂宗瀛留原寓教其两个孙子读书。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涂宗瀛第四次至京会试。虽然又未入榜,但这次却得“大挑一等,签分
江苏省知县”。清制规定,会试取
进士,成绩排前一二三名者,为状元、榜眼、探花……
倒数一二三名者,才可当知县。涂未中而得任,可能与他此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结好友,由好友们竭力保奏才得以破格任用的。涂宗瀛受封官后,先回
六安市老家探亲,再去
安庆市拜会京师旧交、
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即奏
准将涂宗瀛“留营办理谷米局事务”(
湘军军需官),开始从政。51岁的涂宗瀛,从起成为曾国藩幕府中“三圣七贤之目”的三圣之一。时
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说他任
江苏省巡抚,江苏官场旧习严重,很需要涂宗瀛这样无多少官场旧习的人去那里任职,催他尽快东下。曾国藩不但未摧,还向朝廷呈递《保荐人才疏》,称赞涂“践履笃实,治官事如家事”,奏保涂宗瀛任直隶州
知州。有则传闻颇能应证曾国藩的话:一次曾国藩湘军被
太平军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湘军把
马君武皮带都吃掉了。
曾国藩焦急万分之际,身为小小军需的涂宗瀛,大胆进跪大帅府,说:“请问大帅,
碎米方便食品可能吃?”大帅心想,草根都吃完了,碎米哪里弄到哟!他分明是在有意讥讽我。于是,他拍案大吓:“混仗东西,此时还敢在此说佯话,把他轰出去!”但曾国藩毕竟老练,此话刚一出口,就自觉不妥,马上向部下做一制止手势:“且慢,你刚才说碎米是否能吃,到底是什么意思?”涂宗瀛这才把他过去加工军
米时,筛去的糠中夹有大量碎米,他一直不忍废弃,储存保管,现在通过再筛选可解当前军粮之危的建议说了出来。曾大帅听后,转怒为喜,
湘军得粮后反败为胜。涂宗瀛也因此青云直上。此事虽为轶闻,但涂宗瀛深得曾公爱抚和保举,在《
清史稿》中确有明确记载。说:涂宗瀛在
曾国藩督两江时,“檄主军”,并由曾国藩“累保授
江宁区知府”。这是本年上半年的事。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江苏巡抚
李鸿章治理两江,李鸿章于五年(1866年)九月七日向朝廷递《保荐人材》扎,称涂宗瀛有“兴书院以教士,招流亡以垦荒,赈施穷黎,严惩衙囊”等功绩。七年(1868年)八月,李又奏准涂以
道员尽先升用,并赏换花翎,不久涂即升苏松太道台。这就是乡人所说的“上海道台”。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二十六日,涂宗瀛正式到
上海市任职,并兼任江海关道台。时有外国驻沪官,每天常以不合理要求来试探,涂宗瀛对此,始终不予答应。坚持三个月,使外国官员认识到这位新道台是坚持原则的,不再来纠缠了。此事曾受到
曾国藩等人的高度赞许。九年(1870)因受
天津教案的影响,上海的外商教士每日十惊,夜宿
轮船。涂宗瀛加以安抚,派人巡逻,没有出兵弹压,终于安然无事,外国人深表感谢。十年(1871年)二月,涂宗瀛与
江苏省按察史
应宝时旁搜博采,思虑周详,为
李鸿章准备了谈判通商条规和税则章程。李鸿章赞扬他的文件比津海关道台准备的文件更好,足够与日本人谈判之用。江海关官员过去一直将关税款银存在银号,以生息私得。涂宗瀛加以改变,按期收实银,存入官库。有个郭德盛银号,亏短税银十余万两,涂宗瀛将银号老板软扣在官署,令其缴款,一面派人到该银号清查帐目,即日接手承办,伙计不动一人,照旧开业。接着告诉该老板,不办查抄,以保其体面,并保其生业。该老板深为感谢,并如期将税银交清。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涂宗瀛升授朝南按察史。闻听有些湘民一贯以打官司为荣,诬告是常有之事,常有不白之冤者而下狱。涂宗瀛为立条教,允许自首和悔过,惩办诬告,并严定审理功过章程,从而革除旧弊,随于十二年(1874年)十二月晋升
湖南省布政使。湖南多巨绅,任职该省,颇以为患。而涂宗瀛遇事公平办理。不诡随,不矫激,相处相得。他还建社仓数十间,储谷十余万石,以备荒救民。他还将
长沙市积存
发射药搬到5里以外,另建药库等等。他在湖南的这些功绩,《
清史稿》均有明确记载。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涂宗瀛升授
广西巡抚。十一月调任
河南巡抚。《清史稿》是这样记叙他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南省的功绩的:“苗、瑶、罗犷悍梗化,檄所属广建学塾,刊《
孝经》、《小学》诸书,使之诵习;又自撰歌词以劝戒之。时晋予大旱,移抚河南,割取俸余万二千金助赈,招流亡,给籽种,老稚无依者,设厂收养,强有力者任工作。世与
曾国荃赈晋并称云”七年(1881年)九月又调任湖南巡抚。〈清史稿〉记:时有“抚标兵哗变,惩四人而事定。及
总督(湖广)。又有武汉教匪之乱,捕诛数十人,亦遂安堵”。可见他老练持重,稳操大局,相机建功之能力非同凡响。〈清史稿〉还对他敢为民利而抗争加以赞扬。说这时
左宗棠督江南,提出增加
淮盐供应计划,减少
四川省供盐。“宗瀛以减川增淮,关川省数十万盐丁运夫生计,因抗疏力争。”说此举是“下拂舆情,上亏国帑”言词慷慨而深切。据《涂氏宗谱》和涂府君墓志记载:他还受清廷“特赠
通议大夫,晋升振威将军、光录大夫、
兵部尚书”。其妻沈氏为封一品夫人。乡人传她常拿私银,救助穷困,很是贤良。
涂宗瀛为官二十余年,其功绩有史记载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十二条:一、纠错案,允首悔;二、建社仓,赈穷困;三、办学校、育黎民;四、割俸金,救灾荒;五、平叛乱,定
安邦保险;六、惩教匪,社会宁;七、为民计,抗疏争;八、重民生,兴农桑;九、抓税利,富国帑;十、惩衙,讲朝纲;十一、刊遗集,理学扬;十二、申中华,服外帮。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和受封建理学的影响,涂宗瀛对当时的进步潮流未能适应。如他对洋务派
郭嵩焘提出在湖广建一新兴机器制造厂未能应允,对农民起义军有过弹压等,就是他的一生悲剧之所在。涂宗瀛在任湖广总督的后期,数次遇到政敌纠弹,可能致使他心灰意冷,于是,72岁的他,终于
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称病辞官返回乡里。晚年刊书立说据原《
六安州志》和《
清史稿》载,他辞官回乡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邦
吴廷栋刊印遗集。常居
六安市、
毛坦厂镇,并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郎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20多种,并以宣讲理学而著称。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七日,涂宗瀛“于是里第正寝。享年八十有三”。三年后,由小子习恪(忠献大夫,
侯选郎中)敬事父母,合葬于今毛坦厂镇邻西河冲村黄塘埂组“仙鹤磨云”宝地。1958年找宝被农民掘开,原来是一大型石墓。现存有3 × 0·5米的长方型石刻墓志盖一块,存于墓前塘边。文曰:“光录大夫
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涂公,一品夫人涂母沈夫人之墓。”此件文物,比较珍贵。
涂宗瀛在湖广总督任上,正是他老年春风得意时,却先后引来三次纠弹。《
清史稿》说其中一次是“
御史陈启泰劾宗瀛务封殖(可能是说他利用职权贪污占地)。”三次都交钦差彭玉鳞查处,彭均以否认而了案。可能就因有人告他贪污,涂宗瀛是个“贪官”的消息就在家乡不胫而走。其中有声有色的轶闻就有:一次涂宗瀛将所贪银子,装在花盆下面,上面栽花。用手车往家运。途中遇到钦差彭玉鳞,车夫有意将车翻倒,银子撒满一地。彭钦差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押车夫忙说:“这是涂大人多年积蓄,运回家乡修桥补路做善事的”。彭说:“那好,等涂大人修好桥补好路,本官再前往祝贺吧。”就这样,涂宗瀛只好在
毛坦厂镇家乡
凤凰冲修了一座宝龄桥,在大龙岗与小龙岗交界处修了一条
五华县里长的石桥路。涂宗瀛修桥修路确有此事,桥路至今尚存。但所用之银是他贪来的,还是他捐献的?就又成了不明之事。不过《列传》中说,他“在原籍置有田产一千数百亩”。“发迹后在六安二道巷建宅第(人称涂氏大公馆)”。不仅如此,涂宗瀛在毛坦厂老街的“光录大夫第”(人称小公馆)和“涂光录公祠”等多处古
徽派建筑,如今已成了皖西古文化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其高大古门楼上有石刻“乾坤正气”字样,精美大气。涂光录公祠三进二天井共30多间,祠前立有涂长子习恂之妻张氏节孝坊一座(习恂与张氏合葬与毛镇比邻的张公桥村)。建筑所用之石全是从江南某地运来的上等石料。如今房屋、社宇、石碑、石坊、石门、石井、石龙、石凤、石圣旨,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艺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建筑用银是否全是涂宗瀛的薪俸,今人当然又无法知晓。涂宗瀛作为封建官僚的要员。在王朝大厦摇摇将倾的混乱之时,还能为人民作了那么多的好事,实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