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中山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的前身。其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
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校址分设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一院在原地处紫阳湖畔、
蛇山之麓、武昌城内、
长江之滨的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校址,为校本部,学生近2000人。
1926年12月28日,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国立武昌大学、
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湖北省立法科大学、
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而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另有
国立北京中俄大学和
上海大学部分师生并入),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全国五大中央级国立大学——五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
武汉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今
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
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
河南大学)之一,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
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晶,办学时间虽短,却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各
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李达,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哲学家,后任
武汉大学校长。
陈望道,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语文学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