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1894年—1962年),字丕可,福建泉州人。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
中原地区甾体化学的先驱者和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1894年12月25日,庄长恭出生于福建泉州。1921年毕业于
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并学成回国。他先在
武汉大学短暂停留,随后到
东北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地区沦陷,他不屈于敌寇,离开东北。随后,庄长恭前往
德国访学,在
诺贝尔奖得主、
哥廷根市大学教授A. Windaus实验室期间,以缜密的计划和精湛的实验技巧,解决了Windaus等尚未解决的麦角甾结构问题,并推测了麦角固醇的结构。1942年—1945年,庄长恭任昆明
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代所长。1948年,庄长恭在赴美考察归国后,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因工作阻力,他离开台湾奔赴
上海市。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庄长恭很快被聘为
中国科学院的筹备委员。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科院有机化学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委员,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1962年2月15日,庄长恭逝世。
作为
中原地区有机化学界的先驱,他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他在甾体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有机化学界享有声誉,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培养了
高怡生、
黄耀曾等一批学术带头人,提议的有机化学名词如
吲哚、吡略等仍在沿用。时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称他是“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人物简介
庄长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建
鲤城区人。1916年毕业
于泉州中学(今
泉州五中),因学业优异,以地方奖学金保送入
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
芝加哥大学。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确证了
麦角甾烷结构,推测了麦角固醇的结构,设计了带有角
甲基双环α-的合成方法;研究了甾族边链的氧化断裂,是当时国际上少数从事甾体全合成研究的知名化学家之一,其工作曾被引入著名
教科书。研究了防已诺林、去甲基防已碱等生物碱结构。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重视并拟定有机化学中文命名,现用的
吲哚、
吡咯等
杂环化合物名称均为他所倡议的。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个人经历
1922年毕业,留校深造;1925年获得化 学博士。回国后,担任
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主任、中美文化基金委员研究 讲座。1931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的
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固醇结构 的研究,取得杰出成绩。1934年回国,历任
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
化学 研究所所长。不久,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上海药物研究 所从事研究工作,后辗转到云南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战胜利后,再度赴美 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毅然间道返回大陆,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经 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3月,出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10日,当选 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理、化学学部委员,任该部常务委员、化学学部副主任。 1954年-1958年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5日,不幸 于
上海市逝世。
个人成就
庄长恭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对有机合成,行别是有关甾体化合 物的合成以及天然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37-1941年期间,发 表重要论文18篇。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期间,对麦角 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探明 其化学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为合成带有角
甲基多环a-酮,他设计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庄长恭在
德国从事研究工作时,曾经到
维也纳大学学习刚刚发展起来的 机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首次在中国引进和建立此项新技术。此外,他和合作者 进行生物碱结构的研究,从中药汉防已中分离出2种结晶生物碱,并对其结构进行 探索,一种已证明为
防己碱;另一种定名为
粉防己诺林碱,其中含有酚基,被证明为 脱甲基的防己碱。庄长恭治学严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如他在麦角固醇结构的研究过 程中,从麦角甾烷的
氧化物中,发现有难于溶解的
钠盐悬浮于
乙醚层和水层之间,便把它们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关键性的产物——去甲胆酸。庄长恭的科研著述颇丰,硕果累累。主要论文有《麦角甾醇的结构》《〔1〕 甲基-环
己烷乙酸》《〔1〕甲酸-〔2〕及有关化合物的合成》、《草酸与 甲基-丙三羧酯的缩合》。他的科学成就及其事迹,载入《中国科苑英华录》、《 中国科学家辞典》等书中。
化学研究
在甾体化合物合成与天然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
1933年,庄长恭在德国哥丁根大学为客座教授时,从事麦角固醇结构的研究,曾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以精湛的技巧,从
麦角甾烷(ergostane)的
铬酸氧化产物中分离到失碳异
胆酸(nor-allo-choIanicacid,C23H38O2),并且从已知结构的异胆酸降解成为失碳异胆酸,进行比较,从而证明了麦角甾烷的结构为
推测了麦角甾醇的结构
麦角甾醇结构的重要性,表现在它和
维生素D的结构关联,是国际间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在40年代出版的国际间通用的
教科书卡勒(Karrer)的名着《
有机化学》第二版中所列举的166项文献中,唯一的一篇中国人的着作就是庄长恭的关于麦角甾烷文章。
1934—1938年,庄长恭主要从事与甾体有关的化合物的合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首先,他认为许多甾体化合物中,AB环和CD环之间均存在着角
甲基,如何合成带有角甲基的多环α-酮及其有关化合物,是甾体化合物全合成的关键。这是他早期科研工作的重点。他从2-甲基
环己酮甲酸酯-〔2〕经过三步,合成了2-
甲基环己烷乙酸〔1〕-
甲酸〔2〕(2)。
合成了2-甲基-环己烷-乙酸-
化合物(2)的合成,是他设计的甾体全合成中CD环的模型试验。事实上巴赫曼(Bachmann)等在此后5年合成第一个天然甾体产物雌马甾酮(equilenin)的途径就部分地采用了庄长恭的方法。
从1-
甲基-2-
乙酰环戊烯〔1〕,通过迈克尔(michael)加成,他和他的学生们合成了2,4-二氧代-8-甲基全氢,并进一步氧化成顺式和
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的2-甲基-1-
羧基环己烷-
乙酸〔2〕。
庄长恭还指出,由2,4-二氧代-8-甲基全氢茚进一步与1-甲基-2-乙基-
环己烯〔1〕进行加成,可望获得具有甾体基本骨架的化合物(3)。
应用同样方法,从1—乙酰基—环己烯〔1〕,通过迈克尔加成,则得到化合物(4),它经不同浓度的
乙醇—
氢氧化钠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得到反式的或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的十氢1,3-
二酮。前者氧化成为反式邻羧基环己烷乙酸,而后者则氧化成为顺式酸。
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
值得指出,上述反应由康(Kon)以及鲁茨卡(Ruzicka)等人作过研究,但均未能分离到纯的顺式和
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二酮,庄长恭以其精湛的技巧,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足见其研究工作的严密性,堪为楷模。
为了合成带有角
甲基的双环α-酮,他设计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制法,并获得满意的结果。方法的关键是,首先合成带有甲基
闭键烃不饱和酸(5),然后通过达金(Darzen)反应,
环化为带角甲基的不饱和的α-酮,再
催化氢化为所需的化合物。
根据这一设计,他和他的学生们,通过下列一系列反应合成了化合物(6)和(7)。
合成了化合物(6)和(7)
上述化合物(6)的结构,是由(6)氧化成(2)予以证明。化合物(7)的结构,是由它的前身经克莱门逊(Clemensen)还原,再经高温脱氢得到萘而予以证明。据着者所知,高温硒脱氢时,
封管炸碎了几根,原料损失了几次。于是他不得不重新合成,终于在多次失败后,获得了萘,而不是甲基萘,从而证明了(7)的结构。此举充分显示了庄长恭对待工作的严谨作风。他的这个带有角
甲基的双酮α-酮制法被费歇尔(Fiser)誉为庄氏方法。这一工作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当时国际有机化学界特别是
英国的
罗伯特·鲁宾逊(Robinson)、林斯特德(Linstead)、柯克(Cook)等人的重视,也把他们的带有角甲基的多环α-酮的合成予以发表。
由于在带有角甲基的多环化合物的合成取得了进展,庄长恭及其学生们接着致力于甾体本身——雌马甾酮的合成。这也是当时国际有机化学界如英国的鲁宾逊,
德国的布特南迪(Butenandt)研究的对象。首先庄长恭用简捷的方法合成了γ-m-
苯甲醚丁酸,保证了起始原料的供应。从它经过若干步骤合成了α-萘丁酸衍生物(8),从它进行下列几步的合成,可望获得雌马甾酮的
前体(9)(x=CH3,n=1)。
治学态度
观察敏锐
庄长恭治学态度极其严谨,观察也很敏锐。例如他在决定麦角固醇的结构工作中,从麦角
甾烷的
氧化产物中发现有难溶性的
钠盐悬浮于
乙醚层与水层之间,将它分离酸化得到关键性的失碳异
胆酸,其数量是极微的(从7克的麦角甾烷只能得到20毫克的失碳异胆酸),这对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是相当先进的,并对麦角甾醇结构的推断具有决定意义。庄长恭的工作成果发表以后,有一位在
哥廷根市同实验室的化学家说他运气好,庄长恭回答道,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才能获得成就。这些话成为他的座右铭。
触觉敏感
庄长恭对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很敏感。他在
德国研究时曾到
维也纳大学去亲自学习有机微量分析技术,这在当时是刚刚发展的新技术,对研究微量成分非常重要,回国后即与其学生首次在中国建立了这门分析技术,对以后国内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庄长恭热爱研究工作,关心干部的成长。他领导助手做研究工作时,都亲自指导。有一年旧历
除夕,实验室内的一些青年约好夜间聚餐,可是庄长恭却留在实验室里工作直到下班铃响过好久以后。当时青年们虽然早就坐立不安,但事后却深深地为他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又有一次他按规定到
莫干山作一个月的暑期休假,可是不到一周,又赶回来亲自参与研究。当他设计一个研究路线时,要参阅许多文献,甚至通夜不眠。有一天清晨,他来到实验室告诉助手,他一夜没有入睡,考虑了一条合成雌马甾酮的路线,极有前途。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他的考虑是对的,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助手和学生。
勤于思考
他经常地鼓励学生多想。当学生偶有一得和他讨论时,他耐心地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当他看到学生正确的设计时,往往在纸上画上两三个圈,欣然自喜,学生也感到异常兴奋。
庄长恭在大学任教时,备课非常认真,反复思考怎样讲才能使学生们易于了解,因此他讲课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例如他讲
有机化合物生色理论时,开始介绍
生色团、助色团等,接着告诉同学不要满足于只知道琴的声音发自何处,还得思考琴弦为何能发出声音来,于是再介绍电子振动吸收一定波长的
可见光波而产生补色的理论。这样,不但把问题讲清楚,还启发了大家认识自然必须逐步深入,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认真严谨
庄长恭不论做什么工作,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不仅做年终总结或季度总结认真;即便是开一个清单或开列一个一年收发信件的目录,也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一次校对库存,一连改正了7次才开出一张清单来。他说国家的外汇必须节省,尤其是主管人更应当认真负责。
严于律己
庄长恭严于律己,生活俭朴,热爱祖国,为人正直不阿。他在台湾大学担任校长时,原想辞退一批与当时权贵有裙带关系的教师,但事与愿违,遭到当局反对。他还曾几次抗拒反动军警入校捕人,并在他的宿舍里保护过被追捕的学生。
个人简历
1916—1918年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学习。
1919—1921年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获
学士。
1921—192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26—1933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科学讲座。
1931—1932年任
哥廷根大学、明兴大学客座教授。
1934—194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教授。
1934—1943年任中央研究院
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学术评议会评议员。
1939年—1942年任上海
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2年—1945年任昆明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
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副主任。
主要论著
1庄长恭,马集铭.国药玄参的
化学组成初步报告.Trans..Sci.Soc.China,1932,7:187——194,C.A.1932,26:5699.
2庄长恭,
田遇霖。国药
狼毒的经学研究初步报告.同上,1932,7:195—205;C.A.1932,26:5699.
3庄长恭,
张维屏,沈海峰.
中原地区药泽泻的
化学组成初步报告.同上,1932,7:207—215;
C\u0026A,1932,26:5699.
4庄长恭.麦角固醇的结构.Ann.,1933,500:270—280;C.A.1933,27:2157.
5庄长恭,田遇霖,
黄耀曾.2-
甲基环己烷乙酸〔1〕-
甲酸〔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Ber.deut.Chem.Ges.,1935,68B:864-870;C.A.1935,29:5081.
6庄长恭,马集铭.环已烷二乙酸一〔1,2〕及其有关化合物的合成.同上,1935,68B:871-876;C.A.1935,29:5085.
7庄长恭,韩金鉴.
丁二烯与烷基苯的加成.同上,1935,68B:876—882;C.A.,1935,29:5098.
8庄长恭.马集铭,草酸酯与β-甲基-丙三羧酸酯的缩合.同上,1935,68B:882-886;C.A.,1935,29:5083.
9庄长恭,马集铭,
田遇霖.8-
甲基全氢茚衍生物及顺-和反-2-甲基-1-
羧基环戊烷乙酸〔2〕.同上1935,68B:1946-1957;C.A.1936,30:724.
10庄长恭,田遇霖.顺和反十氢萘
二酮〔1,,3〕.同上,1936,69B:25-31;CA.1936,30;2953.
11庄长恭,田遇霖,马集铭.带有角甲基的多脂环α-酮合成的一般方法.同上,1936,69B:1494-1505;C.A.1936,30:6000.
12庄长恭,
黄耀曾.γ-甲氧基
苯基丁酸的合成.同上,1936,69B:1505-1508:C.A.1936,30:6001.
13庄长恭,
田遇霖,黄耀曾.
固醇及性激素类合成的研究.第一报,10羟基-3-氧代-六氢屈及其
二甲醚的合成.同上,1937,70B:858-863;C.A.1937,31:4674.
14庄长恭,
邢其毅,
高怡生,张国仁,一种汉防己生物碱防已诺林,去
甲基防已碱的研究.同上,1939,72B:519-525;C.A.1939,33:4257.
15庄长恭,
黄耀曾,马集铭.甾醇及性激素类合成研究.第二报,3-氧代-六氢屈的合成.同上,1939,72B,:713-716;C.A.1939,33:4982.
16庄长恭,马集铭,
田遇霖,黄耀曾.
植物固醇及性激素类合成研究.第三报,7-
羟基3-氧代-3,4-二氢-(
环戊烯基-1′,2′:1,2-菲)及其
二甲醚的合成.同上,1939,72B:949-953;C.A.1939,33:5862.
17庄长恭,
朱任宏,
高怡生.2-
甲基4-
苯基环已基
乙酸及其有关化合物.同上,1940,73B:1347-1353;C.A.1941.35:2865.
18庄长恭,朱任宏,高怡生.甾醇及性激素类合成研究.第四报,3-萘基-〔2〕-
环戊酮衍生物合成.同上,1941,74B:798-806;C.A.1941,35:6951.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庄长恭在中国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学科。
教学方法
庄长恭在备课时不仅深入钻研教学内容,还着重考虑如何以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世和为学的原则。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坚定的志向和浓厚的兴趣,这是学习成功的基础。其次,他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坚实的基础,任何追求速成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就像建造大楼需要稳固的基础。第三,他强调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最后,他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审视前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他教授
有机化合物生色理论为例,他首先介绍了
生色团、助色团等基本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仅要了解现象(如琴的声音来自何处),更要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如琴弦为何能发出声音)。他进一步介绍了电子振动吸收特定波长的可见光波从而产生补色的理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问题的本质,还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索自然的兴趣,鼓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深刻追求和不懈探索。
讲授课程
从1924年开始,庄长恭教授在九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包括
东北大学、
中央大学、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以及明兴大学,讲授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等课程。
培养成果
庄长恭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位后来成为了有机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杰出代表,其中包括药物化学家
高怡生院士和有机化学家
黄耀曾院士。
后世纪念
1993年起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设立了庄长恭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激励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