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新区
山东省滨州市下辖区
北海新区,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渤海湾西南岸,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海岸线180公里,人口4.6万,是全国沿海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北海新区是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地带,处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是环渤海经济圈与济南市都市圈的交汇点。距天津滨海新区68海里,是济南都市圈的唯一出海通道,是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重要经济区域。
2021年,北海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列全市第4位,比前三季度提升3个位次。
基本介绍
滨州北海新区总体规划图
滨州北海新区规划图
土地资源广袤。境内滩涂面积156万亩,潮上带150万亩,负10米浅海200余万亩,其中荒碱地133万亩,是中国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大企业、大财团低成本扩张的理想区域。境内淡水资源丰富,黄河徒骇河、马颊河、秦口河、套尔河等在此流经入海,古称“九河之闾”。沿海有贝砂岛88个,岛屿总面积5.6万亩,岛内湿地水洲纵横、芦荡深幽、百鸟翔集、野趣盎然,是人们理想的回归自然之所。
矿产资源丰富。富含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卤水汁、煤炭,已探明储量的26种,已开发的15种。其中,石油储量6亿吨,天然气储量164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采区之一,是发展石油化工及其产业链的理想园区。这里是全国四大盐业基地之一,盐场面积500万亩,年产原盐1000万吨,为发展盐化工及其产业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境内东部地下2000米,蕴藏煤层,储量25亿吨,是我国重要的后备煤炭基地。北部沿海是蒙古风和太平洋暖流的必经之地,累年平均风速为4.6米/秒,10米高度平均风速6.4米/秒,30米高度平均风速6.98米/秒,平均风能密度395W/平方米,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交通运输便利。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纵横交错,滨州大港开始兴建,已有的4个3000吨港口作业区连能国内各个港口;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在此交汇;北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南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均不超过90分钟的路程,具有良好的集疏港条件。
经过多年的开发,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盐化工、油化工、造船、生态能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以滨州海洋化工、滨化海源盐化、金华盐化、魏桥盐化为主体的一大批盐及盐化工项目迅速崛起,呈现出“中盐集团开发全面推进,企业陆续投产,精细化工破题上路”的发展格局。2005年以来,以套尔河沿岸为基地的造船业迅速兴起。滨州中盛、津滨船舶重工、长胜造船、舟山船舶修造等11家造船企业和10个配套项目纷纷落户新区。以风力发电为主的生态电力能源开始建设,国华瑞丰风电项目、法国埃法日风电项目等五个风电项目都已开工,总投资50多亿元,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北海新区开发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兴起,作为具有辽阔土地的北海新区腹地,成为接纳和承载这种产业转移的天然良地;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提出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和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北海新区正处在“两翼”中的北翼中心位置,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开发潜力巨大;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崛起,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北海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且境内滨州港作为济南市都市圈唯一的出海通道,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山东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桥头堡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协作基地,多重的发展机遇,彰显着北海新区正在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沿海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滨州市市委、市政府以战略眼光,将北海新区作为振兴滨州新的经济板块,做出了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北海新区的重大决策,倾力打造中国绿化盐化工基地、原油石化基地、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原材料基地、中小船舶制造基地、生态电能基地和山东北部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全力把滨州北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兴宜居港口城市。
这里富有朝气,这里充满希望,这里商机无限,这里发展空间巨大,是创业者的沃土,是投资者的热土!
北海新区人正以大海般的胸怀,迎接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发展优势
政策支持
北海经济开发区是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最近出海通道,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区。2014年,山东省滨州市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北海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作为了“再造一个新滨州”的重要支撑点,举全市之力推进北海经济社会发展。
区位优势
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北靠京津,南接山东,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陆上距北京、天津市不足300公里,是黄三角地区对接京津冀地区的最近沿海区域,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产业对接优势,将会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和扩展。
气候条件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3.1℃,年极端最高气温:38.9℃,年极端最低气温:-15.6℃。
多年平均降水量:523.4mm,年最大降水量:698.5mm(出现于1977年7月),降水多集中在7、8两月,尤其8月份最多,7、8两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4%。
风况
区内常风向为SW(西南)向,频率为11.37%,次常风向为E和ENE向,频率分别为8.88%和6.91%。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产业区矿产资源主要有卤水汁、石油、天然气、地热,卤水矿化度高达104.4g。
2、旅游资源,北部沿海有贝砂岛88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野趣盎然,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3、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主要是引蓄黄河和拦蓄入海河流淡水。小开河引黄渠通达区内,能够为产业区提高充足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4、风力资源。滨州市沿海为蒙古风和太平洋气流的必经之路,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力发电年有效时数为2300小时
5、生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文蛤毛虾、三疣梭子蟹、魣属享誉国内外。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有:①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②人口。③劳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④沟通方式。以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系统为媒介,彼此交流感情,建立联系和相互了解,是人类社会交往和共同活动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⑤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而形成的群体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这些基本要素和构成成分,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形成有规律的社会过程。
历史文化
20世纪初,“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构建了一个通过实业救国的东方大国之梦,为国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建国方略》。在实业计划中,四通八达的港口、铁路等方面的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孙中山规划建设31个港口,其中黄河港即为滨州港
交通体系
防潮大堤
无棣县沾化区两县已建成防潮大堤总长275.8公里,其中临海防潮堤62公里,临河防潮堤201.8公里。防潮大堤的建设使北部沿海地区的20万亩农田、126村12万人口、7万亩虾场、25万亩盐场、24万亩湿地、400多口油井得到有效保护。防潮大堤是一项集防潮、交通、国防安全、生态开发、旅游、航海码头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为沿海经济开发构筑了坚固屏障,保证了北海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道路设施
北海新区道路基础设施呈现为四横三纵网状结构,其中东西向干道四条(荣成-乌海高速公路、S320新海路、S311海港路、S312滨孤路),南北向干道3条(长深高速公路、S239大济路、S237滨港路)。北海新区主要通过长春-深圳高速公路和S320新海路与河北省相连,通过S239大济路接205国道与德州市相连,通过荣乌高速和S312滨孤路与东营市相连,通过其他省道滨州市其它区县相连。区域内徒骇河、套尔河等河流都具有较好的通航条件,砂石等矿建材料及杂货可用小船溯河上达港口疏运。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飞机跑道达到4C级标准,航空物流业已经正式开通。同时,正在加快疏港桥梁建设,重点推进套尔河大桥建设工作,加快东西港区连接步伐。
北海新区明确“两步走”的招商引资思路
根据北海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招商引资应实现“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从目前到2010年,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以优惠政策和要素低成本优势为支撑,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内外民营经济参与北海新区发展,实施“广招商”战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外,允许入区项目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结合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北海新区拥有大量盐碱地的优势,积极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吸引成本敏感型企业的入驻,特别是滨州市市内、济南市都市圈内、山东省省内、环渤海湾地区及日韩企业。第二阶段,2010年后,按照“绿色招商”的发展理念,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适宜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支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到北海新区建立分部,实施“招大商”和“深招商”战略。坚持专业化招商方向,注重招商引资与鼓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与改造完善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将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产业链的关键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借此带动大量配套企业、关联项目的群体跟进。
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黄三角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滨州北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方征求意见,确定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多元开发,块状隆起、集约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提出了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基础立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生态建区”的五大战略,明确了“一年搭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及早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蓝色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北海新区发挥临海临港优势确定了“一港、一城、一带、十区”的空间布局,“一港”,即以滨州港为发展龙头,充分发挥港口作用,发展海洋运输业和仓储业;“一城”,即生态城,在北部沿海布局,作为行政、文化、生活服务区,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现代服务业;“一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十区”,即贝壳堤生态湿地保护区、鲁北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临港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区、浅海滩涂开发和健康养殖区、现代渔港经济区、休闲观光旅游区、新能源科技研发示范区等十大专业园区。
区域综述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北海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高效生态主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多元开发,块状隆起、集约发展”的工作方针,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改革创新,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基础立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生态建区”五大战略,力争一年搭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和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及早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功能定位
立足资源、区位优势,着眼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北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蓝色经济集聚区。
产业重点和方向
一是绿色化工。加快发展海洋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二是临港工业。重点发展冶金、高效燃煤发电、石油化工、粮油加工等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工业;三是临港物流业。主要做好矿石、液体化工、煤炭、粮油、建材的运输、储存和配送。四是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生物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五是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文化科技、中介服务;六是现代渔业和盐业。提升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将海水养殖和制盐相结合,稳定原盐产量;七是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
优惠政策
财税政策
投资新建项目,市级以上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幅度规定的,均按规定的下限征收。新办工业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和税收贡献大小,由新区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土地政策
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新区土地招拍挂价格为4.5万元每亩(含办理土地手续过程中的各种收费)。对固定资产投资额特别巨大或年纳税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实行土地专供。属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在获得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含省级)认定后,每亩土地再给予上述政策相应地价20%的优惠。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在每亩100万元以上。
经济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4亿元。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发展优势
气候条件
自然资源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
交通体系
发展布局
区域综述
优惠政策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