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
出自《世说新语》的历史典故
周处除三害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典故,最早见于刘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自新》。
该典故指的是周处少时横行乡里,与猛虎、蛟龙一起被宜兴市百姓称为当地的“三害”。偶然听到别人的评论和责骂后,周处顿时悔悟,决心改过,亲自为百姓除掉“三害”。经过千难万险,他先后除掉了猛虎和蛟龙,并立志求学,替百姓做好事,最后成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唐朝房玄龄等修撰《晋书》,把上述事件写入《周处传》,遂使得这一故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京剧中也保留有《除三害》剧目。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是闻过自新、闻过则改、为民除害、惠泽桑梓。
典故内容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狠蛮横,总是惹是生非,乡民们将其与水中的蛟龙、山中的猛虎并称为“三大祸害”。三害中,最让百姓头疼的就是周处。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掉猛虎和蛟龙,想要借此让三害互相拼杀。周处上山杀掉了老虎,接着来到水边寻找蛟龙。蛟龙有时浮出水面,有时沉入水底。周处为了除掉这一祸患,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三天三夜后,同乡人见周处失去了踪迹,以为他死了,于是设宴庆祝“三大祸害”都没有了。
周处斩杀蛟龙回来后,见到同乡人正在庆祝,才知道自己也被人们视为一大祸害。周处自知为人所厌恶,“慨然有改励之志”。他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求教。适逢陆机不在,陆云劝解周处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于是周处虚心改过,励志好学,成为名士。
据历史记载,改过自新后的周处发展得如日中天,一度声名显赫。从二陆处返乡后,周处发奋好学,原本孔武有力的武人又修得一身才情,加上当断即断的果决,不愁无处可去。一年后,周处被州府交相征召,后在吴国出任东观左丞。孙皓(公元242年-284年)末年,又出任无难都督
角色介绍
周处(约236—297年),晋朝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字子隐。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孙吴东观左丞、晋新平知府广汉市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族,次年春于六陌(今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典故演变
情节变化
《世说新语·自新》
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自新》,关于其结局,文中记载:“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晋书·周处传》
唐朝房玄龄等修撰《晋书》,把上述事件写入《周处传》,并将结局改为:“处遂立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由于正史收录《世说新语》有关周处自新一事,遂使得这一故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典故争议
清代文学家劳格在《读书杂识·晋书校记》中将《周处传》与《陆机传》对比之后,指出:“《周处传》系小说妄传,非实事也。”《世说新语》不是信史,而是小说家言。《晋书》的修撰者并未对《世说新语》所载之事加以甄别就把它当做可信的资料载入史册。周处自新一事之所以与陆机陆云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陆机、陆云在当时是名流,名声很大。名流的一言褒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对于被品评者一生之成毁有直接作用。陆机、陆云既为名流,将周处自新之事附会于他们,也就很自然了。正是当时重品藻的世风,使得人们将周处自新一事与二陆联系起来。
典故影响
《周处除三害》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是闻过自新、闻过则改、为民除害、惠泽桑梓。周处为规范后世子孙言行,立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十六字祖训。后经周处曾孙周洪整理为《诫子碑》一篇,又经历代周氏族人不断修订完善,增补宗训12条,家诫8条,并有祠课规条16条,考试给赏12条,又制定了冠礼、婚礼、丧礼、立嗣礼、祭礼及服制礼仪等礼制规范,要求世代子孙口诵心维,遵而行之。周氏家训反映了儒家所倡导的孝祖敬宗、和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谦和、乐善好施等传统思想,同时融入了先祖不惮改过的精神因子,使得周氏家训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力量。周处“除三害”故事曾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2017年,中纪委拍摄了《朝闻夕改,执德不回》专题片,宣传周处精神。
衍生作品
目录
概述
典故内容
角色介绍
典故演变
情节变化
《世说新语·自新》
《晋书·周处传》
典故争议
典故影响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