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金龙是
骨咽鱼科的一种大型鱼类,原产于
印度尼西亚和
马来西亚。这种鱼广泛分布在
亚洲、
澳大利亚和
南美洲等地。红尾金龙的寿命可达50至100年,其生长发育周期较长,通常雌鱼需要6至12年,雄鱼需要5至16年才能成熟繁殖。人工饲育时,可以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牛肉作为饲料,或是购买专门的龙鱼专用饵料进行驯化。
红尾金龙头部背部平坦,背鳍和臀鳍宽短,臀鳍基部长于背鳍基部,两者均位于后方。尾柄短小,
尾鳍呈圆形扇状,大于
双须骨舌鱼的尾鳍。
胸鳍尖锐粗壮。鳞片较大,
美丽硬仆骨舌鱼的鳞片边缘及尾鳍、背鳍和臀鳍均为金黄色。背部为
墨绿色鳞框,闪烁着金黄色的光泽,鳃盖不同于红龙,呈现明亮的金黄色。
红尾金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3,500万年前的
古生代石炭纪,当时隶属于Osteoglossidae科的
龙鱼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随着
地球板块的迁移,这些龙鱼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包括现今的
澳大利亚、
南美洲和
亚洲等地。
红尾金龙生活在弱酸性至中性的水域环境中,偏好软水。理想的水温介于24至28
摄氏度之间,pH值应在6.5至7.5之间,总硬度(dH)值为3至12。此外,
亚硝酸盐和氯的含量应尽可能低。
红尾金龙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其食谱主要包括
青蛙、
泥鳅、板球、金鱼、
直翅亚目、小虾等。对于颜色鲜艳的物种,如
红龙,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相应色素的饵料来增强其色彩表现。例如,喂食红箭或小虾有助于提高红龙的颜色亮度,因为这两种食物富含红色素。当红尾金龙还很小的时候,可以喂食刚脱壳的白色
黄粉虫、去除头尾的小虾和
血虫等易于消化的饵料。建议少量多次喂食,每日喂食四次。当红尾金龙成长至15厘米左右时,可以喂食正常大小的面包虫和小虾,同时也可以尝试喂食1.5厘米的小鱼。这个阶段的红尾金龙生长迅速,食欲旺盛,可以适量增加喂食频率和数量。当红尾金龙长大至20厘米及以上时,可以喂食较大的鱼、虾、
泥鳅、肉块等食物,同时也可喂食各种
昆虫纲活饵。需要注意的是,内脏,尤其是肝脏,不适合用于喂养红尾金龙,因为其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容易引发疾病。此外,金鱼并不适合作为红尾金龙的饵料,研究表明,专吃金鱼的红尾金龙在小型水族箱中易患传染病或
寄生虫病,这些疾病大多是由金鱼传播的。
红尾金龙并非所有种类都能在水族箱中繁殖,例如
美丽硬仆骨舌鱼就不能。目前能在水族箱中繁殖的主要品种包括
双须骨舌鱼、
红龙、青龙和
澳洲硬仆骨舌鱼等。红尾金龙与慈鲷鱼相似,属于口孵鱼类,且具有自然配对的特点。在自然环境下,红尾金龙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孵化后雄鱼会保护幼鱼,直到幼鱼能够独立觅食。1966年,
日本的宫田先生和田上四郎通过温泉水和自制的钢筋混凝土水槽实现了银龙鱼的人工繁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何在水族箱中繁殖红尾金龙呢?首先,繁殖用水体应该宽敞,推荐使用的繁殖箱尺寸至少为2米长,宽度为90厘米,高度为60厘米,或者更大一些的250厘米乘以100厘米乘以60厘米的水槽。为了促进红尾金龙的自然配对,可以将几条
稚鱼一起饲养(5至7年),让它们自由选择配偶。也可以在大水槽
中将成熟的雌雄鱼分别放在两侧,用隔板隔开,隔板上留有孔洞,以便水流通。当发现红尾金龙出现交配行为时,可以移除隔板,观察它们是否会表现出特殊的行为,如追逐和相互撕咬鱼鳍。如果双方关系稳定并开始缓慢游动,表明配对成功。如果持续激烈争斗,则可能表示配对失败,需要检查配对的鱼是否尚未成熟或水中是否存在不应存在的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开饲养,再次尝试配对。成熟的雌雄鱼可通过体型和颜色差异进行区分。雄鱼体型修长,
胸鳍较长,呈
栗色。雌鱼腹部因卵的存在而膨胀,产卵期时输卵管突出。雄鱼的输精管则凹陷。这是区别的关键。在配对过程中,红尾金龙可能会受伤,因此水质管理在繁殖中至关重要。应注意控制饵料投放量,及时清除残留物。一旦发现患病迹象,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预防其他鱼感染。由于红尾金龙对药物非常敏感,因此用药量应比平时少得多。在药浴期间,应比平时更频繁地更换水。pH值应保持在6.2至7.2之间,以防酸中毒,水温应保持在26至28
摄氏度。当您准备好这一切后,如果您看到一对亲密无间的红尾金龙静静地依偎在一起,停留在水族箱底部某个地方,这意味着它们选择了产卵地点。请尽快寻找物品遮挡光线,以帮助它们感到安全和放松。当您看到雄鱼将卵含入口中时,您可以耐心等待幼鱼的孵化。雄鱼照料鱼卵时,雌鱼会在旁边守卫。大约60天后,幼鱼将在雄鱼的口中进进出出。雄鱼会慢慢地释放幼鱼,显示出关怀备至的态度。这种情况将持续到大约90天,届时幼鱼将很少进入雄鱼的口中。这时,您可以轻轻地将幼鱼捞起来。请注意,其他幼鱼可能会躲在雄鱼的嘴里很长时间,因此您需要耐心等待。雄鱼通常会含住40个卵,但最终只有十几条幼鱼会存活下来。由此可见,红尾金龙的繁殖是非常困难的。从产卵开始,亲鱼就会停止进食,直到幼鱼离开雄鱼,因此一次产卵繁殖对雄鱼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繁殖前的喂养不足,雄鱼可能会因此而衰弱甚至死亡,因此在繁殖前要做好充分的饲养准备工作。尽管进行了人工孵化鱼卵的实验,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成功,因此雄鱼仍然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