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观草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鹅观草(学名:Roegneria kamoji Ohwi )为禾本科鹅观草属下的一个种,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茎和叶子带紫色,有香气,花紫色或绿色。春季返青早,穗状花序弯曲下垂,姿态潇洒别致,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穗状花序长7-20厘米,弯曲或下垂;小穗绿色或带紫色,长13-25毫米(芒除外),含3-10小花;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具短芒(芒长2-7毫米),边缘为宽膜质,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长5-9毫米;外披针形,具有较宽的膜质边缘,背部以及基盘近于无毛或仅基盘两侧具有极微小的短毛,上部具明显的5脉,脉上稍粗糙,第一外稃长8-11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劲直或上部稍有曲折,长20-40毫米;内稃约与外稃等长,先端钝头,脊显著具翼,翼缘具有细小纤毛。
形态特征
原变种秆直立或基部倾斜,高30-100厘米。叶鞘外侧边缘常具纤毛;叶片扁平,长5-40厘米,宽3-13毫米。穗状花序长7-20厘米,弯曲或下垂; 小穗绿色或带紫色,长13-25毫米(芒除外),含3-10小花;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具短芒(芒长2-7毫米),边缘为宽膜质,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长5-9毫米;外稃披针形,具有较宽的膜质边缘,背部以及基盘近于无毛或仅基盘两侧具有极微小的短毛,上部具明显的5脉,脉上稍粗糙,第一外稃长8-11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劲直或上部稍有曲折,长20-40毫米;内稃约与外稃等长,先端钝头,脊显著具翼,翼缘具有细小纤毛。
生长环境
温带地区,如果采取春播或夏播,当年仅能形成基生叶丛,而不能抽穗结实,直至降霜后,地上部分枯死,其绿草期为96~132天。而生长2年以上的鹅观草,一般于3月底或4月初返青,6月中旬开花,6月底或7月初果熟,10月初或中旬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为95~106天,青草期为199~208天。鹅观草分布的生态幅比较宽,适应的降水范围是400~1700毫米;它既可在砂质土上生长,也可在黏质土上定居,适应的土壤pH4.5~8;适应的绝对最低温-30℃、绝对最高温为35℃。
分布范围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外,分布几遍及全国;多生长在海拔100-2300米的山坡和湿润草地。模式标本采自辽宁大连市
繁殖方法
鹅观草主要依靠种子繁殖。种子成熟比较一致,利于一次收获,产种量高。种子发芽率高,一般均在90%以上;分蘖力比较强,据对生长2年以上的植株进行统计,一般每丛可分蘖15~25枝,最多有达36枝;每年收割2茬,最多不能超过3茬,每次收割的间隔时间为60天左右,据吉林省畜牧研究所报道,每次割后到新草萌发需7~11天;在分蘖期利用,一般3天即可再生。
主要变种
细瘦鹅观草〔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狭窄,宽约2毫米,且通常内卷;穗状花序较细瘦,长2-6厘米;小穗淡绿色或草黄色,含3-5小花。
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省区。生于路边。
主要价值
鹅观草与其他牧草相比,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可作为山地、丘陵等海拔较高,气候环境较为恶劣环境下种植的优质牧草资源。可为中国长江流域中上游的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等地区的退耕还草、种草养畜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鹅观草利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青刈割饲料:鹅观草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且叶多质嫩,适口性好,可直接喂养牛、羊、马、兔、鹿、猪、鹅、非洲鸵鸟等。青刈舍饲应现刈现喂。
青储:鹅观草青储可解决供求上出现的季节不平衡和地域不平衡问题,同时也可解决盛产期雨季不宜调制干草的困难,并获得较青刈玉米品质更为优良的青储料。青储在抽穗至开花期刈割,应边割边储。如果鹅观草含水量超过75%,则应添加草粉、糠等干物,或晾晒一天蒸发部分水分后再储。发酵良好的青储鹅观草,具有浓厚的醇甜水果香味,是最佳的冬季饲料。
调制干草和干草粉:鹅观草属于细茎草类,干燥失水快,可调制成优良的绿色干草和干草粉。一般可在开花期选择连续3天以上的晴天刈割,割下就地摊成薄层晾晒,晒至含水量在14%以下时堆成垛。也可制成草粉、草块、草饼等,供冬、春喂饲家畜,或作商品饲料,或与精料混配利用。
栽培技术
在紫色壤质土壤或黄壤中,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00千克作底肥,在沙质土壤的撂荒地上,则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万千克以上作基肥。每次刈割后每公顷施150-225千克尿素,兑腐熟的清粪水施用,以利再生草快发速长,可有效促进再生。在冬干、春旱、夏洪涝和伏旱的丘陵区,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及每次刈割后结合施肥适时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为了疏松土壤,消灭禾本科杂草,减少病虫危害,分蘖期进行中耕除杂草;农区田间野油菜等杂草生长快、成熟早,应及时拔除。中耕深度,分蘖期前宜浅,后期可以稍深,拔除杂草应在杂草开花之前进行,宁早勿晚。孕穗或抽穗期刈割收获的青草,叶多茎少,质地柔嫩,各种牲畜的适口性均好,采食率高。调制干草,可以在开花期刈割,留茬高度5厘米左右。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栽培技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