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莲司(1885年4月17日-1971年),全名为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Edith Cliord Williams),是
胡适在美国纽约
康奈尔大学留学时结识的女友。
韦莲司出生于
纽约州绮色佳市,9岁左右开始学画。早年间她喜欢自由,多年来一直在游历诸国。1906年,在
耶鲁大学读书时韦莲司动身前往
欧洲,据说还曾拜在巴黎的让·保罗·劳伦斯门下。后来,韦莲司遇到了
美国摄影分离派运动先驱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受其影响,她改名为克利福德·韦莲司。1914年,韦莲司与胡适结识,随后相恋。1917年,胡适回国同江冬秀结婚,与韦莲司分别,但胡适婚后,一直同韦莲司保持联系。1927年和1933年,
胡适赴美与韦莲司三次相聚。二人这种无望爱情的友谊维持了近50年,直到胡适1962年逝世时为止。
1959年,韦莲司决定用一生的积蓄为胡适建立基金会,做胡适著作的英译与出版工作。1960年,韦莲司迁住到了
美国的巴贝多。胡适去世之后,韦莲司继续与胡夫人
江冬秀保持联系,并整理胡适写给她的英文书信,于1965年将信件寄赠
胡适纪念馆。1971年,韦莲司在巴贝多逝世。
韦莲司所受正规教育并不多,一部分来自家庭教师和私立学校,也有一部分来自新港和
纽约的艺术学校,但韦莲司见识广,有思想,特立独行,是美国最早的创作
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之一。她转变了
胡适对妇女的看法,同时也让胡适领悟到艺术是可以不受任何拘束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5年4月17日,韦莲司出生于
纽约州伊萨卡市,其家庭属于美国伊萨卡市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是
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最高曾任地质系系主任。从1892到1904,她家在康奈迪克州新港,此后一直住在绮色佳。韦莲司九岁左右就跟从家庭教师学画。
游学经历
韦莲司所受正规教育并不多,一部分来自家庭教师和私立学校,也有一部分来自新港和
纽约的艺术学校。她最有价值心智上的训练得自她从小和父亲亲密的相处,这个相处模式一直维持到1918年,她父亲逝世为止。早年间她喜欢自由,多年来一直在游历诸国,去过
意大利、
英国、
古巴等国家。1906年,就读
耶鲁大学后韦莲司便动身前往
欧洲,据说还拜在巴黎著名艺术学校朱利安学院的让·保罗·劳伦斯(1838-1921)门下。后来,韦莲司遇到了主张摄影本身的特点及表现方法的
美国摄影分离派运动先驱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1864-1946)并深受影响,因此略去自己的女性名“艾迪丝”只保留男性中间名,自称克利福德·韦莲司。
结识胡适
1910年,胡适作为第二批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来到了位于美国
伊萨卡的
康奈尔大学。刚到时,他在校外
橡树街租屋居住。因性情本就开朗,他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地方,经常去一些当地人家吃饭,和主人聊天,交往最密切的是韦莲司一家。1914年夏天,韦莲司与胡适结识。他们初遇,是在韦莲司的家中,二人很快就熟络起来。于是,他们结伴出游,相谈甚欢。随后的一年间,胡适写给她的信竟达百余封。其间,他们经常见面,谈人生、谈理想、谈自由,或在郊外散步、或在公寓约会。
1917年,
胡适遵从母亲意愿,回国同江冬秀结婚。最终与韦莲司分别,胡适婚后,一直同韦莲司保持联系。有时数年无一信,有时交往频繁,有时甚至旧情复炽,互吐衷肠,但两人始终没有越过那堵“高不可测的石墙”。1927年3月至4月间,胡适赴美与韦莲司两次相聚。1933年9月,韦莲司与胡适再度重逢。二人这种无望爱情的友谊,或者超出友谊的爱情,维持了近50年,直到胡适1962年逝世时为止。
工作经历
1920年,韦莲司的父亲和姐姐去世后,韦莲司受聘为
康乃尔大学图书馆馆员,她在那儿一直工作到1946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负起整理家庭档案的责任,并把这些档案捐给了
康奈尔大学。她后来整理
胡适的信并捐赠给中国台湾的研究院。
晚年生活
1959年,韦莲司将房子全部租出去,自己住在一间由车库改造的卧室里,并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决定用一生的积蓄为胡适建立基金会,做胡适著作的英译与出版工作。
1960年,韦莲司迁住到
美国的巴贝多居住,非正式地还继续为康奈尔大学档案馆的工作忙碌。1962年,胡适在台病逝。韦莲司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作为胡适著作的出版和翻译费用,虽然只有数千美元。胡适去世之后,韦莲司继续与胡适夫人
江冬秀保持联系,并整理胡适写给她的英文书信,于1965年将信件寄赠
胡适纪念馆。1971年,韦莲司在巴贝多逝世。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韦莲司喜欢画画,是美国早期
抽象艺术的先锋画家之一。在美国费城美术博物馆展示着韦莲司的一幅题为《两种韵律》的大幅油画。
和胡适的交往
情感生活
1914年,韦莲司在家中与胡适结识。随后的一年间,胡适写给她的信竟达百余封。他们经常见面,谈人生、谈理想、谈自由,或在郊外散步、或在公寓约会。随着胡适遵从母亲意愿,回国同江冬秀结婚。与韦莲司分别,但胡适婚后,一直同韦莲司保持联系。二人这种无望爱情的友谊,或者超出友谊的爱情,维持了近50年,直到胡适1962年逝世时为止。
1937年,韦莲司五十二岁时有个名字缩写为R.S.的男士向韦莲求婚,韦莲司询问了
胡适的意见,胡适当下赞成。但是韦莲司最后选择了不婚,保全了她的自由与独立,并丝毫不改她对胡适的一往情深。
启发胡适
胡适因和韦莲司的交往,而对女子教育目的有了新的感受。自认识韦莲司以后,胡适对女子的见解、对男女交际的关系等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胡适关心女子教育是传统的,即贤妻良母式的,为
家庭教育作准备;后来,胡适意识到,女子教育应该是培养自由独立的女子,以增进国人之道德和高尚的人格。从和韦莲司的交往中,
胡适意识到,女子有一种感化的力量。
多次重聚
1927年初,胡适在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会议之后,经过
欧洲赴美,滞留了三个多月,与分别10年的韦莲司重聚。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缠绵缱绻,感情发生了深化。其旁证就是胡适跟韦莲司分手之后寄了一张明信片,表示整个美洲大陆“也阻隔不了我对'绮色佳’的魂牵梦系”。在这里,“绮色佳”肯定就是“韦莲司”的同义语。
1927年4月5日,韦莲司致胡适信中更充满了对他们离合聚散的无奈与辛酸。她明确指出
胡适跟夫人
江冬秀“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但她同时表示她虽然喜欢从胡适身上得到心智上的启发,但并不指望得到任何其他的东西。这封信还透露,她这次跟胡适在一起时,还读到了嫉妒跟爱情的关系。她明确表示不会在信中写出对胡适妻子不忠的东西。“让你走,是如此的艰难”,这是韦莲司跟胡适分手时的心语,说明他们内心都充满了理智与激情的剧烈搏斗。1933年6月18日至10月5日,胡适三度赴美。在此期间,43岁的
胡适跟48岁的韦莲司再度相逢。
保护隐私
1939年6月4日,韦莲司在致胡适信中表白,她担心公开出版的胡适日记会暴露他们之间的隐私。胡适在同年6月10日的信中让这位异邦女友放宽心,因为公开出版的胡适日记都是“无关个人的”也是“抽象的”,即使上文引述的这首词,他也是"很花了一点心思来说明这首诗和个人无关”。1946年6月12日,胡适乘船途经
巴拿马共和国运河区时给韦莲司的信中说:“在离开
美国之前,未能再去见你一面,我觉得非常难过。我会从
中原地区写信给你。怀着爱,一如既往。
互送礼物
每当韦莲司生日那天,往往都能收到
胡适的礼物。比如1939年4月17日,54岁的韦司收到了胡适送来的兰花、
水培水仙、
郁金香、
金鱼草、
唐菖蒲和白色的
菖蒲,另有三块刺绣,上面绣着
苍鹰和
太阳。韦莲司体会到,那可爱鲜活的花朵和永生不死的刺绣,都代表了胡适的思念。同年6月,韦莲司送胡适一只刻有他名字的成指,上面刻有“14-39”的字样,提醒胡适:他们的友谊已维持了四分之一世纪。
为胡适建立基金会
1959年,74岁的韦莲司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
胡适建立基金会。她自己住在一间车库改的卧室里,卧室的改造从刷油漆到绿化草地,一切生活中的打理全靠她个人的体力,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在胡适68岁生日的祝寿信中,韦莲司送给胡适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她提出把自己一生的几千美金积蓄为胡适建立基金会,“我想为你重要著作的出版和英译尽些微薄的力量。譬如,你早年所写那些具有启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都是用中文写的。我要确定,在我身后,有笔款子专门用作这个目的。这笔款子也许不过几千块钱,但如果运用得当,当以用这笔款子作为开始,逐年递增,结果可以成为一笔可观的基金。”
纪念情谊
1962年10月1日,
胡适安葬于中国台北南港旧庄墓园。此前,韦莲司给胡适长子
胡祖望写信,委托他在坟头献上十朵小花,每五朵装成一束,用这个小小的不显眼的献礼来纪念她跟胡适50年的情谊。1965年1月,80岁的韦莲司将胡适给她的100多封信件、电报捆成四包,照片捆成一包寄给
江冬秀。信件最早的一封是1914年11月2日,最后一封是1961年4月23日。这些都作为“历史文物”收藏于
胡适纪念馆。1965年1月27日,韦莲司应
江冬秀要求给她寄去一份手写的自传。这位一生坚持自己爱情理想的女性在给
胡适遗孀的自传中写道:“我无非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信件的接收者,而这些书信也生动地取代了日记。”
胡适评价
韦莲司人品高洁,学识丰富,特立独行,不恤人言。(胡适 评)
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一日自剪其发,仅留二三寸许其母与姊腹非之而无如何也,其狂如此。(胡适 评)
女士最酒落不羁,不屑事服饰之细。欧美妇女风尚,日新月异,争奇斗艳,莫知所届。女士所服,数年不易。其草冠蔽损,戴之如故。又以发长,修饰不易,尽剪去之;蓬首一二年矣。行道中,每为路人指目。其母屡以为言。女士曰:“彼道上之妇女日易其冠服,穷极怪异,不自以为怪异,人亦不之怪异,而独异我之不易,何哉?彼诚不自知其多变,而徒怪吾之不变耳。”女士胸襟于此可见。(
胡适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