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昌群,四川乐山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他在宋元戏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学、简帛学、汉唐历史与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其中不乏开创性的研究。他的研究涵盖了魏晋玄学、汉代政治制度等领域,尤其在古代西域文化交流及汉唐
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深厚。
贺昌群,1903年10月5日出生于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官帽舟黄溪的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毕业于成都联合中学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仅上了一学期便辍学。1922年,他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开启了他的编译生涯。在
商务印书馆期间,他结识了郑振铎、
茅盾、叶圣陶、
周建人等一批进步作家,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加入了
文学研究会。
自1926年起,贺昌群开始在《
文学周报》《
语丝》《
中国青年》《
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内容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古典戏曲等。1931年,他离开
上海市前往天津河北女子
师范大学任教。1933年,他成为
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委员会委员,继续研究中西文化交流问题,并参与整理考释
居延汉简。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贺昌群南下至
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并在1940年回乡创办马边中学,担任首任校长。1942—1946年间,他在重庆
中央大学历史系任教并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央大学迁回
南京市后,他继续担任该职位。1947年5月,他支持南京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并因此遭到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南京解放前夕,他应邀至上海
开明书店工作,后返回南京。
1950年,贺昌群被任命为
南京图书馆馆长,并在任期内收回大量流散的馆藏图书,极大丰富了馆藏。后来,他调任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为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10月1日,贺昌群在北京逝世。
贺昌群的代表作包括《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
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等。他还著有《
元曲概论》《英国现代史》《汉简释文初稿》《西域之佛教》([日]羽溪了谛著,贺昌群译)等作品。他的大部分著作已被女儿贺龄华编入《贺昌群文集》中。
贺昌群在魏晋玄学、汉代政治制度等研究领域造诣尤深。他认为古代西域是中国、
印度、波斯等文化的大熔炉,而汉唐文化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尤其是唐代文化,他将其视为“含有世界性国际文化”。他强调汉唐两代是铸成中国民族性的两大时代,并重视“客观
历史学”,力求通古今之变,从中发现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贺昌群希望通过史学探讨,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
贺昌群曾历任
商务印书馆编辑,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大公报·图书副刊》主编,
浙江大学教授,重庆中央大学教授及历史系主任,
南京图书馆馆长,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在南京图书馆任职期间,为太平天国博物馆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达评价他:“那个时候,昌群同志还不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发出了如此令人叫绝的史论,并且身体力行,笔底下倾泄出一股与旧世界挑战的力量,像昌群同志这样的学者在当时绝非仅有,他们实际上构成了那个时代进步
历史学的一支重要
方面军。”
罗尔纲:“他一直是尽大力帮助进行筹备太平天国纪念馆的工作。所以,今天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的成立,与从
南京图书馆‘摸底’出来并作为建馆基础的种种重要珍贵的书籍,应该说出自贺昌群同志的功劳。”
尹达:“那个时候,昌群同志还不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发出了如此令人叫绝的史论,并且身体力行,笔底下倾泄出一股与旧世界挑战的力量,像昌群同志这样的学者在当时绝非仅有,他们实际上构成了那个时代进步
历史学的一支重要
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