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留学生
近代留学生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的繁荣,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交流形式,无论是在古代东亚地区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留学美国
幼童留美
1846年冬季,香港马礼逊学堂的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返回美国,随行的三位广东省学生容闳黄胜黄宽开启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他们的留学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幼童留美、清末留美和庚款留美。幼童留美阶段,容闳等人抵达美国后,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48年,黄胜因病回国,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获得资助考入耶鲁大学并于1854年毕业,成为首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1855年,容闳回国提出招募青少年赴美留学的计划,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1872年,清廷批准了这项计划,并设立了相关机构负责选拔和管理留学生。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首批留学生未能完成全部学业便被召回。
清末留美
清末留美阶段,尽管受到清政府的限制和中美关系的影响,仍有少数学生通过自费或跟随传教士的方式赴美留学。1901年后,一些地方开始派出官费留学生,如北洋政府大臣袁世凯选派的王宠惠等人。这一阶段的留美学生数量相对较少。
庚款留美
庚款留美阶段,1908年美国决定将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于支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引发了庚款留学运动。清政府接受了这一提议,并在1909年成立了游美学务处,随后进行了多次庚款留美考试。同时,清华大学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建立也为留美教育提供了基础。民国初期,留美热潮兴起,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有所减弱。抗战期间及战后,留美学生人数虽有所减少,但仍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群体。
留学欧洲
自费留学
1849年,黄宽成为近代留欧第一人。清末中原地区的留欧学生有两种类型:自费和官费。自费学生通常得到教会资助,如王韬伍廷芳等,他们在欧洲的学习经验成为了国内改革的先锋。官费学生则由清政府派遣,如刘步蟾、魏瀚等马尾船政学堂学员,他们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关键人物。
官费留学
清末官费留学欧洲的浪潮始于1875年,持续至1897年,其间共有四批次学生赴欧。这些学生回国后,参与了中国海军的建设工作。20世纪初,清政府和各省地方再次发起官费留学欧洲的热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民国时期,欧洲各国也开始实施类似美国的庚款留学计划,中国政府向英法等国派遣了留学生。此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成为民国时期的一个特色,吸引了大批学生前往法国
留学日本
第一阶段
1896年至1911年是留日运动的第一个阶段。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领的13名使馆学生标志着中国学生留日的开端。此后,各省开始派遣留日学生,尤其是1901年清末新政后,留日热潮达到了顶峰。留日学生主要集中在法学和军事领域,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阶段
1912年至1937年是留日运动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留日学生人数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而波动。总体而言,留日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不再像晚清时期那样高涨。
第三阶段
1937年至1945年是留日运动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留日教育主要分为伪满和汪伪两个部分。尽管日本希望留日学生忠诚于日本帝国主义,但许多学生保持了民族气节,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目录
概述
留学美国
幼童留美
清末留美
庚款留美
留学欧洲
自费留学
官费留学
留学日本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