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干”一词曾被用于称呼
西北的
回族群体。这一词汇并非源自突厥语中的“留居”或“转变”,也非源于“东甘”、“潼关”、“
敦煌市”、“东岸”等地名的转化。实际上,“东干”是陕甘方言中“东安”的语音变化形式,原本指的是
陕西省东部地区,当地居民(包括回民)常以此自称为“东安人”。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则借用此名称来指代清朝
乾隆时期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
同治元年的回民起义最初发生在陕西省东部地区,因此新疆维吾尔族及
俄罗斯人便使用“东干(安)”来称呼参与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各地回民,自此,“东干”成为了陕甘回民的一个别称。
苏三洛(Muk-hammed Sushanlo),
独立国家联合体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的研究员。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从
元朝开始定居在中国的穆斯林与
西夏的主要民族党项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导致了一个新的民族——“
东干人”的出现。他认为“东干人”是以
党项族为基础形成的区域性民族。目前,有一些人支持这种观点,将说汉语的中国
回民区分为居住在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等
中原地区和西北陕、甘、宁、
青海省地区的两个群体。他们认为前者的身份是
汉族并信奉
伊斯兰教,而后者的身份则是突厥语族穆斯林与汉族的混合种族,也就是所谓的“东干”民族。尽管苏三洛的观点引起了关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学术探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