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鱼(学名:Zanclus cornutus) ,又名角
碟鱼、角镰鱼、灰唯鱼、
海神仙,属镰鱼科的一种,小型鱼类,最大全长22cm。体甚侧扁而高,近圆形。口小,端位,吻突出呈管状。眼侧位而高.前上方各具一个圆锥形的骨质棘,眼间隔凹入。腹鳍尖长,
尾鳍后缘微凹。体白色,体侧有两条暗褐色红带,吻部背面正中具一黑色纵带,下颌有一黑色大斑,鳍呈黑色,尾鳍后缘白色。
镰鱼为暖水性
海洋鱼类,分布于
印度洋、
太平洋各
热带海域,中国产于
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域,栖息于水深180m以浅的
潟湖或外礁坪。体色鲜艳,为名贵海水观赏鱼类,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成鱼则摄食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常集成10数尾的小群,游于珊瑚礁盘附近,以管状吻部伸入礁盘缝中摄取食饵。发育中有
变态现象,体色常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常由潜水员用麻醉剂或电击方式捕捉,可用尼龙袋加海水并充氧运输。
镰鱼从幼鱼成长为成鱼,经历了从“灰镰鱼”到“角镰鱼”的转变。幼鱼通体透明,腹部银白色,故而被称为“灰镰鱼”。长大后,它的吻部逐渐变长,额上长出了角状突起,变成“角镰鱼”。镰鱼幼鱼通常以小群体的方式活动,而
成鱼喜欢独自行动或几条相伴而行。
镰鱼(学名:Zanclus cornutus)为镰鱼科镰鱼属的鱼类,俗名角镰鱼、角蝶鱼,神仙,神像。镰鱼科又称角蝶鱼科,其下仅有一属一种。属于暖水性鱼类。其一般生活于礁盘浅水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南亚。
镰鱼属于
鲈形目镰鱼科,是一种长相很特别的
热带岩礁鱼类。岩礁是指河流、湖泊、海洋中位于水面附近的岩石及由
珊瑚虫等遗骸堆积成的岩石状物,一般这种地方是鱼类生活的天堂。镰鱼的
仔鱼先在外海过漂流生活,待体长达40毫米时才转入岩礁生活。镰鱼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的体形,它们身体扁薄,高大于长,长着一个非常突出的嘴(喙状口),背鳍特别长而且前部也延长很多。镰鱼体长约18厘米,呈淡黄色带3条醒目的黑色垂直条纹。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长大后主要吃无脊椎动物和海藻。
角镰鱼通常小群出现,但偶尔以成百
计数的聚集。栖息环境变化大,从硬底质之浑浊港口和
珊瑚礁平台到深及百米的干净珊瑚礁缘深沟皆可发现其踪迹。主要以海绵为食,但亦吃其他动物及植物性物质,其管状的吻部即适于小礁穴中搜寻
无脊椎动物。角镰鱼的幼鱼期相当长,体长约6厘米以上,始降为底栖性,故散布很广阔。遇敌或受惊吓时能迅速隐蔽于礁盘洞穴或缝隙中。晚间静栖于水底,呈睡眠状,为保护自身免于敌害侵扰,体色也随之转成暗色,与周围环境一致。
角镰鱼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须经过一个与
刺尾鱼科鱼类幼鱼形态相似的
变态期--尖尾期。幼鱼与
成鱼形态变异较大,幼鱼全体透明,腹部银白色,成鱼眼的上前方有棘,如额上的角。幼鱼背鳍第3棘甚长,约为体长的2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短,吻短,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长;幼鱼口角具一刀形棘,体长达75毫米时才消失。
仔鱼通常在外海营浮游生活,体长达40毫米时才转入礁盘生活。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
其英文
绿背龟鮻为Moorish idol,源自于某些东方人对本鱼的敬意。一旦捕获,即需对它很尊敬的鞠躬后,再放回
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