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贞(1882—1950),字又云,广东顺德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南洋经商。1905年在
新加坡加入
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归国,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后亡命海外。同年秋回
广州市与李沛基等人暗杀满清政府广州将军
凤山。广东光复后,奉
孙中山命到
肇庆市督办军务,1912年2月,任肇罗经略处经略。8月7日,改称肇罗绥靖处督办。1913年参加反袁斗争。1915年任
湛江市(今湛江)党务联络委员。1917年任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参军。1922年后,历任西江讨贼军司令、大本营工兵局筹备委员、四邑二阳香顺八属绥靖处处长、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二师师长等。曾出任顺德县县长,倡修《顺德县志》。1950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病逝。
投身革命 英勇奋斗
一九零五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东京,孙中山先生被举为总理。冬,
新加坡中国同盟会分会也随即成立,周之贞与
尤烈及参加
黄花岗起义而殉难的诸烈士如
罗仲霍、
李文楷、
徐统雄等四百余人注册中盟,是为南洋华侨革命运动之始。一九零九年,周之贞复与党人谢心准编辑、发行《星洲晨报》(日报),罗培(七十二烈士之一)任记者,李文楷为印刷工人。革命党在马来半岛以该报为喉舌。其时,周、谢撰写了大量的社论和
时评,张扬民族主义。惜以奖金不继,将周岁而罢。
一九一零年,正月,广州新军起义,未成。十月,
胡汉民、
邓泽如奉
中山市、黄光和
赵声之命,诸之
新加坡,召集盟员开会于晚清园(晚清园是
孙中山在南洋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谋集巨资,拟在
广州市再举义旗,莅会捐资者有
沈联芳、李孝章、周之贞等百余人,共得款三千余元,其中以沈氏所捐一千元为最巨,是即辛亥夏历三月二十九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以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会员在广州发动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周之贞回国,与
朱执信、
罗仲霍、
李文楷、
何克夫和杨十等人均参与“先锋”(敢死队)行列,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其时,周之贞负责攻打将军衙门,在刀光剑影中,旗兵、满将为之震慑。是役,以义军迫于猝发,计划未周,又复敌众我寡,归于失败,死难者为数不少,其中七十二人之英骸后来葬于黄花岗;后,
黄兴、周之贞等人,伺机脱险,潜渡香岛和南洋各地,重整旗鼓,以待再举。
是岁十月,李应生奉黄兴之命于广州筹设暗杀机关,谋炸
广东水师提督兼
巡防营统领
李准。黄兴即电
新加坡促周之贞回粤助理其事。无奈李准为人奸,深居衙署。之贞先生即赴港向黄兴请示:“若李准久不出,
张鸣岐、
龙济光均可炸之与?”黄答:“可!”于是周之贞先生返省乃商之于李应生。一日,黄兴忽促周之贞往港,告以“凤山将来”,命周“转以谋凤山”。
凤山,
满族,光绪间总统镇
新建陆军,以知兵自命,得补广州将军缺。周之贞回省后就化名陈八,与李应生、李梦生和李芳等人,在仓前街九号开一店铺(名为成记号),佯作装修,择日开市。而周之贞与李沛基、
李湛三人分别将
弹壳、炸药及各材料,依次运入店中,由
李应生负责配造。九月四日,
黄兴急电谓“凤山即晋省,早为预备!”果然,凤山一行,路经仓前,李沛基与周之贞就在该店楼上联发“炸烈弹”二枚,凤山与其卫士多人被炸毙,其余的即仓皇奔遁,城中满官也成惊弓之鸟。借当时一片大乱之际,周之贞与李沛基诸同志于人丛中从容脱险,潜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再接再厉,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倾覆帝制”。不日适
武昌起义成功。
督办军务 讨袁护法
一九一一年,
辛亥革命成功,广州光复,周之贞奉
孙中山、
胡汉民之命到
肇庆市,督办肇阳罗水陆军务,整编广东西路巡防营管带兼
云浮市守备
李耀汉等部,建立“肇军”。一九一三年,李耀汉依倚袁党三水
梁士诒兄弟,暗通声气,迎桂系
龙济光入粤。龙入粤后,即委李任肇罗阳司令官,镇压革命党人,逐走周之贞,并烧毁周之贞在
北滘镇的祖宅。周之贞为督办时,待僚属则“赈之以急,赴之以难”,与部下同生共死;对顽敌则“诱之以声色货利,制之以不测之威”,诱降与打击兼济,颇有儒将风度。
一九一三年,
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周之贞投入中山、
黄兴领导的讨袁斗争中去。九月,南京被袁军张勋部攻破,
二次革命失败。袁下令通辑中山、黄兴、
廖仲恺和
朱执信;周之贞亦出亡海外。一九一四年,袁解散国会,设参政院。夏,朱执信奉中山之命往
马来西亚之怡保,为讨袁筹款事;时,参加者有周之贞、
郑螺生、区慎初、
邓泽如、李原水、
朱赤霓和
谢八尧等十人,同时
摄影留念。是岁
清明节日,周之贞有《偶忆黄花岗而赋》七绝一章,表达了对烈士缅怀之情,有句云:“清明侠骨凭谁吊(自注:
袁世凯时
龙济光在粤专织党狱),赋就新诗作纸钱!”随后,周之贞自南洋麻坡归国,参加讨袁、护法诸役,“奔走大江南北、
黄河两岸”。
一九一五年,
陈炯明借参加反袁斗争之机,组织粤军,拥兵自重,其背叛革命之野心已渐露。十二月,周之贞上函孙中山先生,报告陈炯明在粤活动情形,提出“不可不先发制人”事,是月二十七日,孙中山先生批答周之贞函云:“各事可听
朱执信计划而行。”尔后,陈炯明果然叛变,并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
两任县长 未遂其志
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职。十一月委任周之贞先生为
顺德区县长;次年六月,陈炯明武装叛变,中山先生脱险退居
上海市,之贞先生亦于是岁七月去职,走沪上。在这短短的八个月任期中,周之贞着力改造旧县治:如改建县府,扩辟马路,虽然拆城,劈山、填写河等项目尚未竣工,但城中面貌已焕然一新。一九二三年,驱逐
陈炯明后,
中山市先生返粤,执行大元帅职权。九月,复委任周之贞为顺德县县长;次年七月被邓雄(龙江人,字子杰)逐走,后仍居沪上。在这十人月的任期中,周之贞继续改造县治的未竟工作,而更主要的还是怀周太史廷干(龙江人,字恪叔)等人,
编修、筹篡《顺德县志》(续志)凡二十四卷,于一九二九年,在林鸿飞(揭阳人)县任内才刊布。《续志》于中国近代史史料价值甚高,中国史学会主编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引文特多。
出亡海外 著诗绳奸
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病逝,政局多变,广东军政府改组为
国民政府,蒋、汪执政,
廖仲恺被刺,西山会议派扬言清除共产党分子,胡、许被逐。当时,频传周之贞“有不利于政府”,故之贞先生与
何克夫等人特离开
广州市,奔赴
上海市。次年夏,先生复与李秋涵一行,转赴南洋,避地
加里曼丹岛,尔后漫游欧美、
日本,考察世界大势。这些年中,周之贞诗作甚多。如:“天涯作客几经秋,又作春申江上游”、“天涯海角几经春,世没桃源可避秦”等诗句,都是他当时行历和心境的吟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之贞居无定所,出没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和上海各地。触目时艰,无可如何,一一草之于诗,以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九三八年十月,倭陷羊城,周之贞赋诗表意,诗云:“太息整军轻与敌,侈言率属赋同仇;伤心棉市成焦土,棋未输赢一局收。”既愤恨当局对敌的妥协、投降,又哀痛山河的蹂躏、破碎,泪痕点染于纸上。十二月,汉奸
汪精卫离开
重庆市,发表电文,公开投降
日本。一九四零年,汪更在南京成立伪“
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在此期间,之贞先生写了大量揭露、鞭挞傀儡登台和激励抗日军发气节的律诗,句如:“龙盘虎踞金陵下,羽换宫移木屐声”“莫解向仇师北面,偏甘投敌自南冠”“和亲自古非长策,合力更生不二门”“御敌河山山凭血染,绳奸朝野逐颜开”。真是高风亮节,义正辞严。
抢救难童 悉心教养
一九四一年冬,
日寇攻占
香港特别行政区,岭海地区遭遇尤惨,萑苻满地,民如蝼蚁,敌伪如狼,壮者逃荒,老幼饿莩。周之贞悯乡邑之少小者受摧残,为乡梓保存“元气”计,逐偕同志
廖平子等人创设“
顺德区青云儿童教养院”,潜入当时已成为 敌占区之顺德,抢救难童,前后凡八百多人,设址于广宁江谷的佛仔塘(山中名)。院名冠“青云”二字,以示不忘青云文学社年拔主办经费支持之义。周之贞任院长以来,为筹措经费不,常常奔波于沙坪、曲江、四会等地。暇时,则驻足于江谷之院务办事处和儿教院中,指示工作。多年来,院中经济甚为拮据,周行先生对难童的一教一养,并未放松,到处劝捐“粮草”和书纸笔墨之费,其惨淡经营,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二中”而后止。再则,自一九四五年冬,
日本投降后不久,迁院至陈村的“欧氏大宗祠”(即抗战前的乡师旧址)继续办理,至周之贞逝世之前,院中经济尤为大窘,几有“断炊”之虞,周之贞变卖了自己的家产,鼎力支撑下去。这段时间中,周之贞也写了一些诗,表达了他不畏艰苦,寄希望于未来,如《咏红梅》即有“任彼风霜寒彻骨”、“赏余兴味尚油然”等句。其诗多刊布于《凤岭侨声》杂志。
爱国爱乡 虽死犹荣
周之贞曾应“旅港顺德联谊会”的邀请,莅会作讲演,有“旅港同乡,结成团体,以求发展,守望相助,外人凌侮,众为后盾”之论。演词全文,刊载于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日广州顺德同乡会主办的《顺德周刊》上。
周之贞自参加革命以来,矢志不移,始终坚持
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市,拟委聘周之贞为国府委员,周之贞即断然拒绝。时人谓为“清高”。
周之贞晚年,时患咯血之病(最后是患
鼻咽癌)。自一九四八年初,旅港就医日多,院中事务,常委托其同志梁德公(中山人)为之联络、关照。一九五0年初,周之贞先生病逝于香港湾仔山边台的寓所,时年六十有八。身后并无长物,丧仪甚简。旅港同乡、知名人士和学生(即难童)就以“不独子其子”五字作挽幛之语,表示深切的哀悼!之贞先生有《诗草》二册遗世。
周之贞有一子名鸿钧(已故),先生有两孙,现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