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妙福(1935年—),浙江定海人,中国天文学家,专长天体力学和卫星
动力学。曾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他率先应用激光测卫新技术于国内
大地测量学,独立地精确测定了地球自转参数。
简介
何妙福,1935年10月17日生于
上海市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父亲何
康宁公司当年在招商局码头做仓库理货员;母亲虞根娣是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终日操劳家务。何妙福出生后不到两年,
“八一三”事变爆发,
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闸北地区,他的家园被毁于炮火之中,其父母分别带着患
麻疹的他和他的
哥哥匆忙逃入租界,总算幸免于难。此后他便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度过了童年,亡国奴般的生活在他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无比仇恨,盼望早日长大成人,为国驱敌、为振兴中华出力。1941年起,何妙福上西成小学;1947年考入市立格致中学,它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学校,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在学业上他酷爱数学,课外则喜爱阅读科普读物,尤其是有关
天文学的,对它产生兴趣,于是在1953年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由于父亲几度失业,家境清寒,何妙福全凭获得各种助学金才避免了失学威胁。高中毕业时他一度曾打算不考大学而早点就业为家庭分忧和照料弟妹们,后在中学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才消除顾虑继续升学。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因
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出血休学了一年。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高潮中,他加入了
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8年秋,何妙福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佘山观象台(其时隶属紫金山天文台)任研究实习员,从此在山上过着修道士般清苦寂寞的天文观测和研究的生活。当时,
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条件还很差,交通不便,他每隔一个月才下山回市区家中一次,看望父母,与弟妹们相聚。1958~1966年,他先后在
李珩和万籁的指导下参加“
小行星群的普遍摄动计算和轨道改进”、“
天琴座RR型
变星的自行测定和统计研究”两个课题。两位导师言传身教,使何妙福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就要有献身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以山为家,以苦为乐。夜间通宵达旦观测,白天忙于计算分析。就这样,何妙福在佘山顶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令他兴奋不已的是有关上述两课题的成果:100多颗小行星的新
轨道根数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
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小行星历表》所采用;近百颗天琴座RR型变星的自行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属国际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此两项成果曾先后获奖。他有6篇有关论文发表,其中关于摄动函数展开问题的研究文章即是他在南京大学
易照华老师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也是他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74~1977年他任天文史课题组组长,整理研究祖国古代
天文学。1978年提升为助理研究员兼照相
天体测量及
恒星天文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7月,何妙福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赴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高等轨道力学研究所进修。这是他连做梦都没想到的,自然显得十分激动。两年进修期间,他在该研究所所长、
美国工程院院士B.D.塔普利(Tapley)教授的指导下,集全力专攻卫星动力学及其应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多年从事
行星轨道研究方面积累的知识、经验,他很快掌握了从
人造卫星的精密定轨到激光测卫资料的处理和归算方法一系列知识。进修快到期,他的美国导师再次挽留他,允诺继续给予资助;而他在
尼日利亚的哥哥(1949年初为躲避
中国国民党军队抽壮丁而外逃)也劝他多呆一些时间,以使在异国他乡重叙离别多年的手足之情。但他最终选择了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1981年7月,他按期从太平洋彼岩返回了
上海市。在上海天文台他受命筹建
卫星动力学研究室,任该新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并于1982年通过了晋升副研究员的考核。1983年9月28日更是何妙福一生难忘的日子,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该室在他的领导下积极投入7435卫星动力测地国家任务中去;在国内率先开展
人造卫星激光观测和应用研究这一新领域工作;努力建立全球激光测卫数据处理中心。1983年9月~1984年10月,在叶叔华院士领导下我国有关台站都参加了国际地球自转主联测,上海天文台被确认为全球多种观测资料处理的辅助中心,其中何妙福分工负责全球激光测卫资料的处理分析。1985年6月他被任命为上海天文台副台长,同年9月被批准为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6年6月晋升研究员。1987~1994年主持两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日利用EGP
卫星的测地研究(属中日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和中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用先进的卫星测地方法测算地球自转参数(属两国科学院合作项目之一,1990年中止)。1995~1999年应聘任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客座研究员。40多年科学研究工作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是他身体力行的人生格言。迄今何妙福同他人合作在天体力学、卫星
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学以及天文学史等领域共发表60余篇论文,出版著作14部、译作5部;所取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
三等奖6项;培养博士生6名、硕士生1名。他又以自己青年时代的深切感受,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撰文、著书和演讲,向学生和大众传播天文知识。
何妙福还曾担任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兼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9~1992)、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副组长(1988~1993)、《
天文学进展》主编(1988~1996)、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体力学和历书专业委员会科学组织委员(1988~1994和1994~1997)。1986年和1993年曾两次应邀赴
日本短期讲学和合作研究。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受国务院侨办和全国侨联表彰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简历
1953~1958年 在
南京大学星数学天文系学习。
1958~1962年 任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象台研究实习员。
1962~1977年 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实习员,1974年起兼天文学史组组长。
1978~1979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兼照相
天体测量及
恒星天文研究室副主任。
1979~1981年 在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高等轨道力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2~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卫星动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5~199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
1986~1995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1999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客座研究员。
科技成就
提出卫星精密实时预报法
用激光测量
人造卫星的距离之前,事先要对卫星作预报,这样当卫星飞过天空时激光束才能准确无误地打中它。用作激光靶的卫星的三维位置(包括方向和距离)预报最初由美国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和戈达德太空中心提供。可是实际经验表明,按它们的常规预报法所计算出的
卫星历表,除
历元时刻附近外,往往达不到窄发散角的激光束所要求的卫星位置预报的精度水平。而且低精度的卫星距离的预报也妨害地面上激光测距仪的信号检测系统使用恰到好处的甚短的时间窗或距离门,这便是为什么不能在白天用激光打中卫星、尤其是高轨道卫星如地面高度达600km的LAGEOS(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扩展激光测卫的时段和实现白天自动跟踪的目的,迫切需要改进卫星的预报方法。1979年,何妙福在美国基于各测站按照粗略的星历表一般能在头几圈跟踪到
卫星和各测站通常配备有小型电子
计算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广应用控制论中的卡尔曼滤波器实时处理几圈单站的激光测距资料作轨道改进,以精密预报近期内卫星的位置。他还利用LAGEOS的测距模拟资料和真实数据分别对此法作了检验。结果表明:应用此法即使处理单站的少数几圈的观测数据,可相当精确地预报卫星在此后几圈的位置。并且由于按照此法建立起来的计算程序可在当时的小型电子计算机上运作,同时保持应有的精度,因此它颇有实用价值,得到广泛应用。
独立解算地球自转参数
1980年8~10月国际地球自转短期联测期间,全世界有13 个
卫星跟踪站对STARLETTE卫星进行了激光测距,观测到该卫星631次通过,获得近5万距离数据。1981年初,在塔普利教授的指导下,何妙福同该教授的博士生R.J.因斯(Eanes)合作立即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最终他们从这颗地面高度不到1000km的近地
小卫星的众多距离资料中推算出那3个月里极移两分量,其精度优于传统光学技术。何妙福回国后把所得结果整理后发表在《
中国科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近地
卫星的测距资料解算较长时段的极移值。1985年,何妙福及博士生黄等利用他们自己建立的SHORDE程序又分析处理了1983年9月到1984年10月国际地球自转主联测期间全世界几十个卫星跟踪站对LAGEOS 卫星进行密集观测所获得的上百万距离数据压缩而生成的近47000个标准点的距离数据,解算出该14个月时段里地球自转参数序列,其实际精度近于10cm。此工作不但在国内属首次,而且与世界上其他几个分析中心所作同类工作相比,明显地优于法、英、苏三国的分析中心所得结果,而与
美国的分析中心所得结果的精度相当。从而何妙福他们独立解算的结果成为设在
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自1988年起采用激光测卫等新技术取代经典光学技术所求得的地球自转参数值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以该工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成果“地球自转参数归算新研究”,获1986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一等奖。
论证岁差在中国的发现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
进动所造成的后果便是二分点(
春分、秋分点)或二至点(夏至、
冬至点)沿
黄道缓慢西退,这叫做“
岁差”。岁差的发现无论在中外天文学史上都是件大事,因为它对编制精确的星表和制订精密的历法等有差重要影响。在西方,岁差现象是在公元前125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
喜帕恰斯)发现的。而在公元330年前后,我国
晋朝的天文学家
虞喜也发现了这个现象。那么虞喜是怎样作出这一重大发现的呢?为何岁差在中国发现落后于西方400年?
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论及此问题时曾指出:“可是这件事的全部经过迄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注意。”1975~1977年,何妙福根据查找到的新史料,论证了虞喜是通过观测冬至日黄昏出现于天空正南方即上中天的星宿发现
岁差的。观测昏、旦、夜关中星历来是我国古代基本的天文工作。虞喜把自己所作的中星观测结果与前人的观测记录比较,发觉
冬至黄昏中星明显地不一样了,虞喜明确地把这种变迁归结为冬至点不断地西移;并根据唐尧时代(约公元前2400年)到他所处时代相隔2700余年期间冬至黄昏中星从宿变到壁宿相距共53赤道度,推算出50年一度(指中国古度)的赤道岁差值。何妙福分析我国发现岁差较迟的原因有三:①我国古代主要采用赤道坐标系;②
晋朝以前测定冬至点宿度的方法较粗略;③“天不变,道亦不变”的
形而上学宇宙观的深刻影响,使古代许多天文学家坚持
冬至点应万世不易的观点。何妙福还指出:公元604年
隋朝刘焯在他所编制的《皇极历》里不但给出了更精确的
岁差数值,而且提出了
黄道岁差这个更确切的概念。在明末以前,惟有刘焯正确地认识到岁差应沿黄道而不是赤道计算。可惜刘焯的正确概念未为后人所接受。何妙福阐明的上述这些观点得到了海峡两岸天文学史家的认同和引用。
主要论著
1 何妙福。
岁差在中国的发现及其分析。科技史文集,1978,1:22~30
2 何妙福,杨福民,谭德同,等。上海天文台GEOS-3激光测距精度的初步估计。科学通报,1982,27(11):647~677
3 何妙福。推广的卡尔曼滤波法在
卫星精密预报中的应用。天文学报,1982,23(2):163~174
4 何妙福.Tapley B D,Eanes R J.从卫星STARLETTE的激光测距推得1980年8~10月的地球自转参数值。中国科学A辑:1982(7):636~643
5 何妙福。用于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处理的两种序贯估算法的比较。宇航学报,1983(1):37~45
6 何妙福。卫星激光测距
联测定位的一种方法。测绘学报,1983,12 (1):30~38
7 何妙福。海潮对STARLETTE卫星轨道的摄动。天文学报,1983,24 (4):332~341
8 何妙福,杨福民,王小龙,等。
上海市—
西安市基线长度的人卫激光测定。军事测绘专辑,1986(17):65~67
9 何妙福,杨福民,谭德同,等。应用LAGEOS卫星的全球激光测距资料精确测定上海天文台卫星跟踪站的地心坐标。测绘学报,1986,15 (3):224~228
10 He M F(何妙福),Huang C(
黄珹),Feng C G(冯初刚)et al. A Series of ERP From LAGEOS During the MERI T Campaign. in Feissel M Ed. TAU—IUGG Reports on the MERIT Campaign on
地球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Pari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I' Heure, 1986,Part Ⅲ,B103~110
11 He M F(何妙福),Zhu W Y(
朱文耀),Feng C G(冯初刚)et al.SHORDE I Progran System and Aplications. Celestial Mechanics,1989, 45:61~64
12 何妙福,
张捷。在电子
计算机上自动推导伏洛拉群
小行星的普遍摄动I.Hansen方法应用。天文学报,1990,31(1):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