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雉属(学名:Tragopan):是
鸟纲鸡形目雉科的一属,重要特征为雄鸟长有一对颜色艳丽的肉质角,在求偶时向雌鸟炫耀。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
栗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
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
雄性较
雌性更为美丽。
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森林中,在海拔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喜欢单独活动,只是在冬季偶尔结有小群。主要以
乔木、灌木、竹以及
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花絮、果实和种子为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形态特征
角雉属的鸟类体形和大小同家鸡差不多,体长44-66厘米,体重930-1800克。(代表物种
红腹角雉)
雄鸟的羽色非常艳丽,在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这就是“角雉”名称的由来。此外,在它的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它们的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其余体羽都是深
栗色,上面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状斑,背部的较小,胸、腹部的比较大,就像是红色的锦缎上洒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
雌鸟的羽色就逊色多了,上体一般为灰褐色,下体淡皮黄色,均布满了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斑点。不过这种天然的保护色,可以使它在孵卵时免遭天敌的袭击。
虹膜为
褐色;嘴黑色或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灰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000-3500米的山地森林、灌丛、竹林等不同植被类型中,主要是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有时也上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山灌丛,甚至裸岩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喜欢单独活动,只是在冬季偶尔结有小群。主要以
乔木、灌木、竹、
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兼食少量动物性食物,春季和夏季喜食
鳞毛蕨、
宝兴冷蕨、
报春花等的嫩叶和嫩芽等;秋季除蕨类外,还有
玉竹、
花楸、
悬钩子属等的叶、茎和果实,以及山
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冬季则以常扒开雪被,啄食
早熟禾、
重瓣铁线莲、
六二韭等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叶。
它们的胆子很小,走过林间小路时,常常先从灌丛边伸头张望,确认没有危险时才迅速通过。每当夜幕降临时,它们就悄悄地飞到树上过夜,雄鸟和雌鸟在相距不远的树上分别栖息。
性机警,善奔走。鸣声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故当地群众叫“娃娃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常集成2-5只,甚至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上到树上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
分布范围
世界
不丹、
印度、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西北部、印度、
缅甸、
巴基斯坦以及
克什米尔。
角雉属分布图
中国
繁殖方式
通常4月初即进入繁殖期。雄鸟发情时头部一对绿蓝色肉质角不断充气,膨胀,逐渐从头部伸出和延长,喉下部钻蓝色肉裙亦逐渐扩展和膨大起来。4月末5月初开始产卵。
雄鸟的肉质角平时藏而不露,头顶部只能看到长长的羽冠,肉裙也收缩在项下。每当求偶炫耀时,两只角就膨胀起来,高高耸立,肉裙也充血膨胀,突然展开,飘洒在胸前,几乎可以垂到地面,就好像系了一条漂亮的彩裙,而且一会儿缩回,一会儿展开,更像是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微微张开双翅,尾羽也如同扇子一样展开,交替踏着舞步缓缓移动,以博得雌鸟的欢心。达到高潮时,肉角不断地颤动,同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声,随后直起身体,煽动两翅,昂首冲向雌鸟。雌鸟则呈半蹲状,一动不动地接受交尾。交尾后雄鸟离开雌鸟并抖动双翅,肉角和肉裙也缓慢地收回。
巢多置于树上,距地高0.5-8米,巢甚隐蔽,呈浅盘状或碗状,相当粗糙而简陋。主要由树枝、藤条、
三叶木通、
松萝、
苔藓植物和树叶构成,内垫于少量
松针、树叶、杂草和羽毛。每窝产卵3-6枚卵,卵的颜色为棕皮黄色或浅黄色,被有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它的羽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即使走到巢边也难以发现。孵化期为28-30天。
下属物种
种群现状
栖息地和
种群正受到人类干扰和威胁,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采药、偷猎猎等。栖息地内阔叶林被取代为人工栽植的针叶林,应加强管理和保护。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无危(LC)——2种;近危(NT)——1种;易危(VU)——2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