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革命烈士的陆蠡故居在天台城西17公里处的平镇岩头下村,是一座二层楼的三合院,属于民国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现已列为
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蠡(1908——1942年),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革命烈士,故居在天台城西17公里处的平镇岩头下村。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山傍水的环境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塑造了他“一颗高尚的灵魂”(巴金语)。
陆蠡原名考源,字圣泉,笔名陆蠡。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革命烈士。出生在天台县平镇岩头下村一个“书香门第”。追溯起来,远祖
陆淞是爱国诗人
陆游的大哥,在任天台县令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兴利除弊。当他任满即将升任广信
知府时,被百姓拦道挽留。朝廷俯顺民情,让他享受知府俸禄继续留任,就此定居
天台县,后裔遍及四乡邻县。
陆蠡是他的28代世孙。陆蠡故居在依山傍水的
岩头下村9—12号,是一座二层楼的三合院,属于民国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
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陆蠡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他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弹钢琴、夜观
星座。擅长文学,有“神童”之称。精通英、法、日、俄等语言,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翻译家。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
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
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1年秋,
陆蠡与友人
吴朗西等南下
福建省,任泉州平民中学
物理化学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三本散文集。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
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
丽尼、
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尤其可敬的是,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
吴朗西、巴金分别去
重庆市、
广州市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一些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
浙江省和
台湾省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
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
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
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
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被选为高一语文必修二中,作为写景抒情散文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进驻
上海市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
金华市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
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
南京市审讯,敌宪问:“你赞成
国民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1983年4月,陆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