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波 (1941.11—),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
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59年至1964年就读于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分配到
浦北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84年调回
广州美术学院,先后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简介
黄文波的一生,在艺术追求中充实地度过。就像不少有成就的油画家那样,黄文波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旺盛的艺术活力。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春雨》/《春雨贵如油》创作于1962年春天。就像
迟轲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那样,“《春雨》抓住了有感染力的情境,表达了农民对雨和水的深情,表达了一种将要投入春耕和取 得丰收的信心和决心。”
富有
岭南气息的诗意油画《
春雨》,取材自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公社的圣狮大队生活体验: 画面中的健壮汉子和田家女孩等人物形象,不仅是黄文波在农村体验生活时亲眼所见的具体形象,同时也是那个年代农村中普遍形象的代表。画面中的春雨,寄寓了多重的含义:既表达了自然节令和自然空间中的自然现象,也表达了社会语境和文化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个原因,《春雨》甫经产生,就赢得了多方面的关注,先后在《广东画报》、《
人民日报》、《
南方日报》等刊物公开发表,成为黄文波油画艺术创作的重要里程碑,并在2006年入选“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50件经典作品”。
朴实的题材,朴实的生活,贯穿于黄文波的艺术之旅。他总是能够从那些貌似平常的角度,放飞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作为艺术家的情怀。他的《山村新事》(1974年)、《金铺苗岭》(1981年)、《苗岭集市》(1981年)、《山里阳光》(1991年)等作品,都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他的
历史画《青春年华》(1963年)也是在对革命历史加以回看的同时,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感受,在作品的层面上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黄文波的作品中,就有着这样真实而丰富的内涵。
《春雨》参展情况
1963年2月
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巡回画展(到
中山市、
佛山市、
番禺区、
东莞市、
增城区等五个县市展出)
1963年8月 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下乡下厂创作展览(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3年 广州美术学院成立四十周年作品展
2003年 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五十周年作品展
2005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展
《春雨》发表·出版情况
1963年 《广东画报》第3期第27页
《岭南农村新景》画辑,《美术明信片·油画》第4页 /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
1993年 《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美术集》第181页 /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
吴作人、
刘开渠、
艾中信、陈伯萍主编
1998年 《广东画报》第6期第58页
2001年 《20世纪中国油画图库1950—1979》第237页 /
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 苏林编著
2003年 《广州美术学院作品集》第127页 /
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
张治安主编
2006年 《广东省美协50年经典作品提名集》第111页 /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编
2010年 《广东省美协50年50经典》 /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编
《春雨》评论摘录
《春雨》抓住了有感染力的情境,表达了农民对雨和水的深情,表达了一种将要投入春耕和取得丰收的信心和决心;
《广东画报》1963年第3期第26页
黄文波的油画《
春雨》也是引起观众浓厚兴趣的作品之一……黄文波描绘了一场及时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画中有位姑娘用手去接雨水,是最引人注目的细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用手去感触雨水,可以说巧妙地表达了农民对这场好雨的感情。我们在农村中生活过的同志,可能都体会过干旱时盼雨的迫切心情,一场好雨来了,甚至想站在雨里淋一个痛快。中间的男同志,看样子是一位基层干部,似乎正在考虑如何抓住春雨后的时机大干一场,那姿态好像烟蒂一丢就要下手的样子。旧社会的农民也会为喜雨而高兴,但绝不会是这幅画里的气氛。公社化以后,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已经不完全是靠天吃饭,但我们征服自然的事业,也还只是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天时的帮忙,我们对好雨的喜悦是和冲天的干劲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抓住这一点试图给以诗意的描写,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两个姑娘的形象刻划得也比较好,朴素而健康,她们的手和脚都作了适度的夸张,那么粗壮有力,体现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这两位姑娘,一位爽朗些,一位沉静些,形成了性格上的对比。
《百花园里喜新芽——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下乡创作展览观感》/
钟灵撰文
《美术》1963年第5期第22页
画家黄文波学生时代即以《
春雨》一作而引人瞩目。至今,他仍然是一位热爱劳动者纯朴生活,并从中发现诗意之美的油画家。
《品画》/
迟轲撰文 《广东画报》1997年第7期封二
60年代初,黄文波即以油画《春雨》而名闻全国,1963年第3期《广东画报》曾以较大篇幅发表这一作品,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春雨》描绘了两个头扎黑头巾的沙田姑娘和老农在草檐下避雨的情景,其中一个姑娘伸手捧接雨水,两人悄悄交谈,那位老农正吸烟,望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显露出内心的喜悦。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农民“靠天吃饭”,雨水于他们的珍贵是不言而喻的。美术学院
迟轲教授在评论中说:“《春雨》抓住了有感染力的情境,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深情,表达了一种将要投入春耕和取得丰收的信心和决心”这幅画无论从构思、构图、意境、色彩和笔法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乡土美的歌者黄文波》/楚山撰文
《广东画报》1998年第6期第59页
在
广州美术学院下乡创作展览会上,两个人在讨论一幅画。这幅画是四年级学生黄文波的油画《
春雨》(见本期画页)。
……它使人感到亲切,是因为看画的人也体验过这种感情;感到新颖,是因为这画的作者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发现。
……它是这个展览中我喜欢的作品之一;
……听一位熟悉情况的同志提起:这位同学还是动了不少脑筋的。从草稿到完成,变动不小,主题也有发展。听说,作者下乡后,同农民一道劳动中,感到晴阴风雨对生产的关系很大,这一切在农民的感情反应上又比他们这些学生敏锐和强烈得多。曾试勾过一张《雨中抢场》的稿,自己觉得不精彩,放弃了。有一回同农民一起在大树下躲雨,见青年们打打闹闹,便想以此为题作画,表现农民生活情绪愉快、活泼。最初的稿以所见景象为基础,变化不大;后来又把背景改到田间工棚檐下,画面还是比较热闹的。后来又发展了主题,原来想画的欢乐景象与农民对气候变化的感情、与生产热情联系起来,这是现在的构图与原先草稿最大的区别。出场人物,有的是根据乡下画的一些
速写稿,如“队长”即是。有的是作者感兴趣的、曾经一再想画的人物,如几个性格较沉静的女青年。自己在大树下躲雨时也会见到这样的人,她们不参加玩闹,而是挤在一起悄悄说着知心话。这张画上也曾经画成两个人挤在一起说话,后来觉得离题,想改成这样:表现她们在谈着生产的事,出现在画面的最前面。
我知道得不免太简单,但这里面已涉及了不少问题。作者把自己在生活中直接的发现画出来,而这种发现令人感到新颖,有创造性,这是值得重视的。
……你看,人们卷着裤腿,檐下有一些劳动工具,还遗落一两根秧苗(可能正是插秧的时候)。公社社员不怕困难的思想,和因一场及时雨而兴奋的感情,不是绝对地对立着的。人们不是因生产上出现了顺利的新条件便松懈懒惰、放弃生产积极性。而是为集体劳动将能获得更大的战果而高兴;在喜雨的感情中蕴藏着斗志,心里在摩拳擦掌,迎接夺取更好收成的奋战。作者选择了人们因雨而临时休息一下的瞬间,以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刻画热爱劳动的公社社员们的精神面貌,这是一个很可取的意图,也完全是从今天农村现实生活中得到的。
……像那个“队长”,要在雨后大干一场的气概,刻画比较成功。他望着这场甘霖使劲地吸烟,流露出兴奋,并且正在思考着什么。为什么你会感到他是“队长”呢?是不是他那眉宇神态之间使你感到他是个生产上的指挥员,他的进取精神恰表现在从领导角度考虑问题,准备充分利用这场及时雨。
……他的创作过程本身已经表明,构思的逐渐提高,也就是认识的逐渐深化。开始时他对农业劳动中气候的影响和农民对气候的态度和感情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似乎没有同时注意到要通过哪些具体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一点,于是也放过了具体生活现象中可采为创作原料的一些形象素材。因之他这时画不成画,构出了比较平凡的《雨中抢场》。后来以“躲雨”为题的构稿过程中,构思有了生发,思想开始活跃。“躲雨”与“喜雨”的遇合好像很偶然,其实并不偶然。没有先头对农民躲雨时的精神状况,更不会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构思中出现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认识与提高创作》/郑弘藏撰文
《美术》1963年第5期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