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12
前苏联生产的中短程运输机
伊尔-12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产的一款中短程双发活塞式运输机,旨在替代里-2运输机。它被设计用于小型和中型航线的民航和军事运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其为“Coach(车厢)”。
发展沿革
研发历史
1943年底,正在进行苏德战争苏联空军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权航空工业部门开始着手研制比里-2飞机飞得更快、更远的战略运输机和旅客机。伊留申设计局当时正在研制装柴油发动机的双发旅客机伊尔-12,1944年确定换装汽油发动机。伊尔-12采用全金属下单翼结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发动机功率较大并装有二级增压设备,还安装了仪表飞行、高空飞行、跳伞及防火防冰设备。客机内安装了采暖散热器及隔声、通风设备。1945年8月15日,伊尔-12首飞,1946年通过验收试飞,作为里-2后继机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在苏联国内民航航线上使用。伊尔-12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飞行性能较好的战略运输机,作军用运输机时可空运或投送兵员、轻型装备。伊尔-12到1949年停产,各型累计生产了663架。
改型情况
伊尔-12几种改型,应用较广的为伊尔-12Б,它比早期生产的伊尔-12在起落架和发动机短舱的外形方面均有改进。
改型包括:伊尔-12Б客机、伊尔-12Т货机、伊尔-12Д军用武装型运输机。
伊尔-12基本型 装有27个座位。
伊尔-12Б客机 1948年开始交付的生产型,改进了除冰系统,延长了前起落架并改进了方向舵
伊尔-12Д军用武装型战略运输机 可以运载38名空降部队和3700千克货物。
伊尔-12Т货机 安装有大型货舱门和滑撬可以在雪地起降。
国内情况
伊尔-12活塞式运输机是中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进口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曾用代号15号机,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自治区,迫切要求加强空投能力,但当时能使用的高空运输机仅有9架C-46运输机,空投能力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空军向中央建议订购苏联运输机,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提出订购42架伊尔-12飞机,其中训练用飞机12架。训练用的12架飞机于11月中旬运到,而剩余的30架飞机和备份器材则在12月底到达中国,1951年1月双方完成了交接手续,而这批飞机均没有带高空氧气设备。飞机上发动机的规定使用时间为两百小时,当时交接时发动机剩余时间最少的只有48小时,最多的166小时,30架飞机的发动机总规定工作时间12000小时,而总剩余时间只有7859小时,占规定时间的65%。1957年中国再次订购一架伊尔十二飞机。1950年11月组建空军高空运输团,除9架C-46运输机外还装备伊尔-12 36架,另六架装备第二航空学校做训练用。1950年3月,伊尔-12飞机试飞北京-拉萨市航线,为此在飞机上进行了十六项改装。主要是加装,APK-5罗盘,PB-10无线电高度表,PCNY-3超短波电台,MP-48信标机,TC-2混合比指示器,三千瓦发电机,加温炉以及可供十六人使用7小时的氧气瓶等十项设备,。减少了空气中单发飞行的可能性,增强了通信导航能力,改善了机上成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1956年3月13日周恩来同志对试航拉萨做了重要指示,北京-拉萨航线要是试航,应谨慎行事、不能冒险。经过认真准备、周密计划和多次试验,由空十三师副师长韩琳驾驶伊尔-12飞机由玉树巴塘机场起飞,首次在当雄机场着陆成功。5月29日,国防部发布嘉奖令,指出此次试航突破了所谓“空中禁区”,创造了中航集团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1959年3月20日为执行平息西藏叛乱作战任务,空军决定由空军十一厂,改装两架可供目视侦察与照相侦察的伊尔-12飞机,该机在机身中段下部加装了照相机,将通信领航舱的平胶玻璃改装成便于目视的球面突出玻璃窗,并安装了高空飞行的必要设备。试航成功后,自1956年9月至1958年6月安全飞行近两年,后改用伊尔-14运输机飞该航线,1959年1月12飞机被用于西藏平叛。伊尔-12还作为航测机装备航测大队,1975年7月10日至10月28日间,空十三师伊尔-12飞机执行了东海航空磁测任务,1986年,全部伊尔-12飞机退役。
改装电子战飞机
伊尔-12飞机作为空军早期性能较稳定的战略运输机,曾多次作为改装电子战飞机的平台进行了多项相关改进。
解放军雷达部队自1951年4月和6月,首次发现敌电波干扰和锡箔片干扰之后,即开始研究反干扰方法,进行反干扰训练。空军派出一架伊尔-12飞机改装为电子干扰飞机,于1954年2月和11月,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对雷达部队进行试验性干扰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为对付美蒋空军U-2侦察机高空侦察机“13号系统”对中国装备的苏制C-75地空导弹的回答式干扰,1964年空军高射炮指挥部提出利用敌回答式干扰机的脉冲工作“死区”,用“松九”雷达探测脉冲掩护制导雷达探测脉冲的原理,根据敌“13号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调整修改26号抗干扰电路,研制一种新的防干扰电路。1965年3月研制成功之后,装载伊尔-12飞机上先后在地空导弹二营、一营、三营进行反干扰实验均获得成功,为后来击落U二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1966年9月,毛泽东主席批准总参谋部三部组建RC-135战略侦察机和电子侦察艇部队。电子侦察机研究工作由空军进行,空军司令部第四机械工业随即联合召开会议(699工程会议),安排了改装任务,确定抽调空13师伊尔-12飞机一架由空一所负责改装设计,由五七零一厂改装。将地面微波收音机侦听设备改装在155302号伊尔-12飞机上。1972年12月完成改装并在成都地区进行了试飞。
1975年空军为了伊尔-12电子干扰飞机配备了第一种自卫用有源干扰设备963杂波干扰机,可对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火炮瞄准雷达,引导测高雷达和其他无线电设备,实施噪声调频干扰。
技术特点
它的座舱不是增压的。
伊尔-12是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10攻击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1944年8月首飞,八月投入批生产。伊尔-12保留了伊尔-10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但改为全金属结构加强了装甲,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升了飞行速度。
伊尔-12飞机是由伊留申设计局针对里-2替代机型而自行研制的双发战略运输机,该机采用与里-2类似的全金属结构下单翼和常规垂尾布局,唯一不同的是伊尔-12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和可增压的客舱,设计载客二十九名,伊尔-12原型机采用M88B发动机,能以400千米的时速飞行5000千米。在研发过程中,伊留申设计局使用功率更大的AH31发动机,替代M88B发动机,放弃了增加客舱,并将载客数减少到二十七名。伊尔-12原型机于1945年8月15日首飞成功。试飞过程中,A382H发动机研制成功,伊留申设计局就将发动机更换为A382H型,换发型的原型机于1946年1月9日首飞成功。
伊尔-12原型机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发现抖动问题,对发动机附近的灭火装置也进行了修改,以避免发动机失火,使机翼结构受损。此外,飞机在地面停放是需要安装尾撑,以避免在装卸过程中失去平衡而尾部着地。伊尔-12军用型可以运载32名士兵。军用型装备部队之后,苏联民航自1947年6月开始使用伊尔-12,虽然民用型的设计载客人数为32人,但一般情况下载客人数被限制在21名,甚至18名。所以苏联利好认为该机经济性不好,而不同意大量实验。
性能数据
动力装置为两台ASH-83FN双排气冷星型十四缸活塞发动机,配AV九外九一型四叶自动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230千瓦。
翼展31.7米,机长12.31米,机高7.8米,机翼面积103平方米,空机重量11100千克,载重2615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68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250千克。
最大速度407千米/小时(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千米/小时,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12分8秒,实用升限8951米,绝对升限,9040米,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最大航程2200千米(六个邮箱),3300千米(十个油箱),起飞滑跑距离50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
服役事件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原地区第一颗核航弹试炸成功。在这次的实验中,空军先后出动了14架飞机,完成空中运输、烟云取样的任务。八月至十月,李传森机组驾驶伊尔-12型飞机成功的取得了蘑菇云样品,获得了宝贵的资料,荣立集体一等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研发历史
改型情况
国内情况
改装电子战飞机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