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1929年创立的私立中学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前身是私立武进初级中学、常州市第四初级中学,1970年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位于市中心,东倚红梅公园、天宁宝塔,南临洪亮吉(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地方志与人口论学者)故居,西濒市图书馆,北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隔罗汉路相望。
校园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人数1939人。在编教工13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师有2位,在职在读教育硕士有12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4位,高级教师60人,占全校教师比44%学校的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四门学科为“常州市学科教研基地”,数量居常州市初级中学之首。
办学历史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创建于1929 年,前身是私立武进初级中学、常州市第四初级中学, 1970年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位于市中心,东倚红梅公园、天宁宝塔,南临洪亮吉(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地方志与人口论学者)故居,西濒市图书馆,北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隔罗汉路相望。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0800m2,学校现有在编教工131名,教学班34个,学生两千余人。二十四中经历了八十年的沧桑岁月的洗礼,几代人的路蓝缕的不懈努力,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成为一所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市民向往的优质学校。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首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双合格’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集体荣誉。2008年,赵卫勇被评为“常州市十佳群众拥戴好校长”。
师资力量
优良的教风塑造了敬业的教师。他们热爱学生,甘为人梯,勤于教书,精于育人。语文、数学、物理等教研组先后被命名为“常州市红旗班组”,一批教师分别被表彰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数学、英语、生物学科成为市教研室教学基地。同时,学校是第一批“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即在常州市教研室、教科所的指导下,共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优良的学风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把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迁移到学习中,形成有利于学习 的德育氛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参赛者频频竞相,屡屡获奖,仅略举 2001 年数例,在江苏省数学竞赛中,获奖达 34 人之多;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按学生数的比例规定, 16 名选手参赛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 1 人,二等奖 15 人;在江苏省初中物理竞赛中, 7 人参赛,获省一等奖 1 人,省二等奖 3 人,市一等奖 2 人,市二等奖 1 人。
学校规模大、生源足,但生均占地少,活动空间小,为贯彻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满足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学校在市教育局的扶持下,正尽力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在 2001 年就投入 800 万元,用于扩大校地和建造塑胶运动场。
学兄弟学校之长,创二十四中之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而要进一步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开拓、精于业务,寻求能体现自己特色的途径,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作为 2000 年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定的省示范初中之一,学校在已形成教学“严、细、实”的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向更高层面的特色发展,使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
常州市二十四中自从2006年起便不再参与择校考试,所收学生为地区规定范围内学生。
学校荣誉
文化传统
教风学风
学校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乐业、爱生、开拓、严谨”的教风;培养了“尊师、好学、文明、进取”的学风。
优良的校风创造了良好的群体。学校各方面工作受到了表彰,先后被评为“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卫生先进单位”、“常州市红旗团委标兵”、“常州市‘九五奉献杯'立功竞赛优胜单位”、“常州市争当文明职工先进单位”。
科技教育
“教育的真谛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其智慧在于找到教育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进而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潜在的灵性都闪耀出迷人的光芒。”二十四中人一直坚守着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他们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谈起学生,赵卫勇校长如数家珍:
有一个班级的《班级公约》是:让别人因我存在而幸福。
有一个班级教室里醒目地写着:我拼搏,我进步,我快乐。
同学们请来残疾人艺术团来校做展示他们自强不息的表演。
“阅读经典”的演讲中,学生走上担当起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各班班长带领同学们回收易拉罐,卖得款项捐给“希望工程”。
组织开展了向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
有一个老师鼻炎严重,坐在前排的同学总是悄悄地递上纸巾。老师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动情地说:“在这样优秀的学生面前,我不努力做一名好老师我还做什么呢?”
在运动会上入场仪式极富创意,用色彩、文字、舞蹈、音乐将青春的激情与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艺术节上,自编自演的歌舞倾倒全校师生;合唱节上,全员参与,一个不少。
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责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实践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的评比中,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话:“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奋斗。我从逼着自己学变为想学,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
即使是在初三,依然认认真真做操,踏踏实实做好值日工作,从干净的教室、整齐的广播操中感受到初三学生优秀的习惯。
……
1.科技教育,开启学校特色教育新思路
说起学校的特色时,赵校长马上自豪地说起学校的科技教育。
他说,二十四中的科技教育已经走上常规工作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具体工作制度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常州二十四中开展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以科普教育为导航,营造科技教育氛围。利用广播、墙报、橱窗、讲座等对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学校的广播站,每周二的“科技之窗”栏目向学生讲述科普故事、播送科技信息;校园科普展板,成为同学们增长科技知识的良师益友。学校与长三角科技协会、上海科协、扬州科协等加强联系,邀请专家来校作科普知识专题讲座,介绍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组织学生观看“我爱发明”、“异想天开”等节目,观看《宇宙与人》、《玩科学》等优秀科普录象,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生活方法,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氛围,为广大学生获取科普知识、驰骋科幻思维、展示科创实力构建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的热情,创造了一大批科技教育特色成果。
学校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爱专业的科技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杨小春、卢凌、戴文娟老师分别被评为省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科技教师、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学校加强科技教育课程建设,与科学类课程的整合,继续开发科技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加强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把各类科技活动(机器人活动、科学绘画、生物园地、科学小发明)普及化和常规化。
学校的特色教育最忌讳的是表面文章和短期效应。为避免学校的科技教育走过场、随意性,学校每年精心策划,组织科技系列活动,以保证科技教育的常规化、制度化、系列化。1月机器人竞赛项目培训,3月参加常州市“机器人”比赛,4月参加江苏省“机器人”比赛,5月举办“校园趣味科技节”,9月进行“金钥匙”初赛、决赛,10月“傲龙机器人俱乐部”开班,11月备战“金钥匙”省团体赛,12月备战省“创新大赛”。寒暑假开展“三小活动”即“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开学时组织展示、评比活动。其中,传统项目“校园趣味科技节”已举办了七届,设有“科普板报”、“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普网页设计”、“趣味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幻想画”、“科普海报”、“科技挑战赛”等竞赛项目,“科技挑战赛”既有“魔珠”、“鸡蛋地球”、“水火箭”等传统项目,又坚持每年有创新,如2008年的“趣味科技节”增加了与“奥运会”有关的项目:“奥运五环赛”、“奥运连心桥”、“保卫圣火”等,2009年又与“国际天文年”相结合,新增了“自制望远镜”、“测量陨石的密度”、“孔明灯承重”等项目,激发学生探索星空、认识宇宙的兴趣。科技节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到玩科学的乐趣。
“傲龙机器人俱乐部”是二十四中科技教育的一大亮点,该俱乐部是常州市青少年科协下属的七个科技俱乐部之一。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在普及,兼顾竞赛”的工作思路,FLL项目是该俱乐部的强项,年年在省级比赛中获奖,2009年荣获了两个第一名,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的比赛获二等奖。在“傲龙机器人俱乐部”,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这里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创新的家园。
下面的这一组数据,足以表明二十四中在科技教育上所取得的辉煌:
2004年,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科学实践活动共获得省一等奖2次,省二等奖3次,市一等奖7次,市二等奖20次。2004年科技小论文兴趣小组加入社团,2005年学校科技社团被评为常州市中学生特色社团,2006年机器人兴趣小组加入社团。2006年学校获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省地区)“可一”杯金钥匙科技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07获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奖。2005年江苏省比赛中获初中组FLL二等奖,2006年在常州市“小飞船”杯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初中组FLL第一名、2006江苏省机器人比赛FLL亚军,2007年获得常州市FLL第一名、江苏省一等奖,参加2007年FLL世界锦标赛获得铜牌。2008年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地区)金钥匙竞赛中,二十四中学生获江苏省特等奖2人,江苏省一等奖3人,江苏省二等奖6人,常州市二等奖5人,常州市三等奖11人。
透过这一组组数据的表象,我们可以窥见其实质。如果仅仅是满足于死抓分数,也许可以立竿见影,成就一时,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一生为代价的。而常州二十四中,却走出了一条为学生未来着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天生是具有差异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拉尔夫·爱默生)。学校个性化的教育是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施教。二十四中老师们在工作中践行着这一理念,努力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
2.“丑小鸭也能成为大天鹅
看上去活泼开朗的小佳同学,现在是九年级(6)班的一位优秀的学生。刚进二十四中校门的时候,她只是班级里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女生。但她知道,二十四中是以成绩优异而著名的,因此,她每天勤奋学习,暗中与其他同学比着分数的高低。然而,让她大惑不解的是,同学们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看看这些同伴们常常为《班级公约》的制定而争论不休;积极参加学校的“阅读经典”的演讲比赛;回收易拉罐卖得款项捐给“希望工程”;组织开展了向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在运动会上入场仪式极富创意,用色彩、文字、舞蹈、音乐将青春的激情与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艺术节上,自编自演的歌舞倾倒全校师生;合唱节上,全员参与,一个不少;一到下午的课外活动课,马上就呼啸而去,直奔自己喜欢的项目而去……尽管这样,她还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学习就是棒,见解就是高,办事就是灵,老师们还似乎很喜欢这样的学生。而她成天心不旁骛,出来进去手不离书,口中念念有词,却总是赶不上。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佳也尝试着报名参加了科技活动小组。等她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才发现这里真是趣味无穷,机器人、生物园地、科技视频、参观科技馆等内容异彩纷呈,并有“科普板报”、“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普网页设计”、“趣味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幻想画、科普海报大赛”等竞赛性项目。她一下子被迷住了。三年中,不管学习负担有多重,她从不缺席。现在尽管初三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但小佳依然正常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
2008年,她获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省地区)金钥匙竞赛特等奖。在获奖感言中她激动地说:“参加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两年中,最大的感受是知识丰富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我把参加科技活动的体验触类旁通地应用到考试学科的学习上,居然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起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常有‘豁然开朗’之感。”班主任王老师高兴地评价小佳:“参加科技小组活动,使她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思维缜密,主动学习的意识被激活了,学习成绩也跃居班级前十名。当年的丑小鸭变成大天鹅了。”
像小佳这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一系列社团中。二十四中的科技教育已经走上常规工作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具体工作制度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学校个性化的教育是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在认真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彰显办学特色。二十四中先后自主开发了“智能机器人”、外籍教师编著的“英语口语”、“名著阅读与欣赏”、“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二十四中坚持以德育为首, 积极践行“品行正、基础实、能力强、素质优的阳光型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科技教育是常州二十四中特色教育中的一个侧面,同时学校还注重研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人与社会”这条线索,遵循主题领域统整的思路,侧重研究性学习领域。以“人文常州”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常州人文社会这本活教科书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内容涉及常州的“园林文化”、“亭文化”、“民间工艺”、“民间传说”、“饮食文化”、“茶文化”等诸多专题。2009年,七年级学生以“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史文化”为研究主题,迎接学校八十华诞的到来。在研究报告中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了解了二十四中的发展史,精神成长史,我们会怀着一颗激动、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为即将到来的八十周年校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门课程深入了学生的心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3.杨老师的成长三部曲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赵卫勇校长认为,要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保证有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为此,学校一方面吸纳有创新力和敬业精神的青年教师充实科技教育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学习他人的先进教育经验。
刚过而立的杨小春老师,是常州二十四中学青年教师的代表。他把工作中体会到的乐趣传染给学生,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九年来,他任班主任工作六年,负责教育、教学、科技三大块工作,任毕业班物理教学七年,任校科技辅导员八年。
有一次,学生对杨老师抱怨说,物理好像没什么用。杨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如果只关注书本知识,学生就觉得物理知识离我们很遥远。于是,他让同学们回家观察常见的热水器,然后阅读铭牌回答对应的问题。
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杨老师他们的收获。
“我从铭牌中知道了‘MJ/h’是什么单位,‘65MJ/h’化为该物理量的国际基本单位是什么。”
“我昨天还给我的爸爸解释了‘9L/min (温升25℃)’的意思,铭牌中‘1.40Kg/h’的意思。”
“我还计算出这种燃气热水器当燃气产生1000J的热量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多少 J。”
“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知识呀!”
杨老师经常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事物,寻找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让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他说:“进入二十四中这个大家庭,年长老师的谆谆教诲,促进我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忘记家长满含期待的眼神,必须正视学生无邪的眼神,所以丝毫不敢懈怠,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每一件事。” 2006年12月参加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比赛评优课获省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省级奖项。他平时喜欢研究教学评价的改革,2006年自编的《热水器综合应用》在“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试题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参与常州市物理统考卷命题4次,上市级教研公开课三次,承担市级教研活动讲座五次。在市级课题《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担任副组长。2008年11月经过市区赛、大市赛、省赛最终获得江苏省中青年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他发挥特长,为学校科技特色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自2002年暑期研讨会上提出“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以来,辅导的小发明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从2003年起每年5月负责筹划举办校趣味科技节,目前趣味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7届,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玩科学 迎奥运”第六届趣味科技节获得常州市科普周最佳创新活动奖。为了参加全国机器人比赛,他放弃暑期外出旅游,冒着酷暑训练,在全国比赛中该项目全国排名第七。2007年5月代表中国带队参加在挪威举行的机器人世锦赛,九年来辅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奖项及以上超过了100项。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练。仅2008年上半年就辅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市级团体奖项3项,省级团体奖项2项。他本人先后获得“江苏省中青年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同年还荣获“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称号。
正如杨小春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成长体会时说的那样:我常州市二十四中的讲台上尽情的挥洒热情,经历了“播种的期待”,“风雨后的彩虹”,“收获的喜悦”的成长三部曲。
以杨老师为代表的二十四中青年教师群体,把追求卓越是看成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责任,一种自信,一种创造,一种幸福,一种自我选择,一种生活的智慧,他们正成为二十四中个性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支柱。
二十四中在科技教育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和良好氛围中,常州二十四中的老师以“实”为核心,扎实、踏实、务实、平实、真实地开展学术沙龙、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活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步履坚定地走了下来。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受学生欢迎,不仅在省市级教学公开课比赛中频频获奖,而且教学成绩也高歌猛进。
自主发展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向,但具体落实到学校中,不少学校或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或操作上难有作为。而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于学生“自主发展”,赵卫勇校长作了如下的阐释,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指学校通过“自我定向、自由选择、自我实践、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不能自主发展的学生是失败的学生,学校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一切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
小吴同学刚进二十四中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学业成绩上不够好,只希望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父母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以“影响学习”为由请班主任岳老师不要安排孩子担任班干。
2007年秋学期开始后不久,校园公开栏里张贴着一张公告,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观看。
原来,这是校教导处与团委就联合发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竞聘的通知,公布了参评条件,号召同学们争做学校的主人,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做法是:班级推荐、竞聘演说、学校确认。
小吴心动了。一学期来,她看到同学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待人接物,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自己却总是冷眼旁观,在同学们眼里,似乎成了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角色。压抑,孤独,自闭,使她感到“孤陋而寡闻,独学而无友”。
班主任岳老师也一直在关注着小吴的一举一动,她悄悄把小吴的变化与其母亲进行了沟通。在做通了小吴母亲的工作后,又鼓励小吴参加竞选。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小吴终于走向了演讲台。
选举结果当场揭晓,她如愿地当上了第二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她又一次走上主席台,郑重承诺:“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建成一个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一个同学真正热爱的团体。”
小小年纪,已然初生牛犊不怕虎;稚气的脸庞,透出一股自信与大气。
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后,她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成功组织了多项活动,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身边的朋友多了,小吴的脸上又恢复了开朗而乐观的笑容。
“选择二十四中,就选择了一条追求卓越的路。师恩在左,友爱在右,永远伴我前行。”第二年,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省常中,教师节她给岳老师的祝福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和灵魂。二十四中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六自”方针:自我设计,自主创建;自我参与,自主提高;自我磨砺,自主管理。
常州二十四中不赞成那种居高临下的宣讲式德育方式,当我们将使用这种方式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时候,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原来通常由校方、师长来完成的宣讲、检查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让同学们进行自主管理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更欢迎他们自己的选择,这让他们更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使同学们不仅受到了教育,还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
2.小记者寻访:给24中改个校名,行不
多年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就成立了文学社等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社团组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一些学生社团组织也与时俱进,逐步从打开校园象牙塔的大门,自觉地融入社会。而今,学校的小记者站正把学生的视野延伸到了社会。
以数字命名学校的,二十四中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初中了。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家长和学生常常为此而热议。
于是,学校的小记者们开展了一次寻访活动:给二十四中改个校名,行不?
小记者们首先走进了八(2)班,班上的男女生正分成正方和方法激烈地争辩着:二十四中要不要改校名?一派持校名应该改的观点,他们认为二十四中应该取一个更响亮、更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名字;另一派则认为不应该改:“二十四中在常州已经家喻户晓了,校名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小记者们也积极参与,抛出一个话题:假使请你给母校重新取个名字,换什么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红梅中学”,也有的说“天宁中学”,还有一名女生别出心裁——“放飞中学”。然而她的建议立刻引来争议,赞成者认为非常有创意,体现了学校的与众不同,反对者则认为“放飞”一词太普通了,有歧义,还很片面。
争论不下来,小记者们又请老校友来做做这个选择题。八(8)班的邵瑜、张书航、徐乙江3位同学作为特派小记者采访了82届校友——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李亚雄。面对老校友,小记者最好奇的是,以前的二十四中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挺困惑,二十四中前面难道还有二十三中?
翻出学校的老照片,李亚雄手指当年校舍——“那时的操场是煤渣跑道,摔一跤膝盖上就是一道道血丝。水泥的乒乓球桌,中间横几块九五砖就是球网……二十四中留下了我人生最美的记忆,在这里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开始思考人生。”
李亚雄说,我们那一届(注:1982届)初二就分了教改班,一批老教师特别敬业,现在每次聚会我都会打听当年的恩师现在怎么样了,到了哪里。“虽然二十三中、二十二中这些校名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二十四这个序号已经没有意义了,但二十四中这个名字已经有了含金量,这是二十四中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老校友深情地说:“离开校园多久都会想起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
那么多所初中都把数字化名字改了,为何惟有二十四中一直没改呢?3位特派小记者再次主动出击,采访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蒋亚农。蒋亚农说,数字化名字来源于我国学校建制学的是苏联模式。2000年后,一批学校,像我市同济中学、朝阳中学等都是那时更名,基本是看学校的生源辐射,以所处地区来命名。
“一个单位的名称要符合3个条件: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性质,该单位的历史。再者,这个名称要让社会各界感觉比较适应。”蒋亚农说,“二十四中是市区仅存的以数字命名的初中了,也是我市少数几所更名少的中学之一,连省常中换的校名都比它多,这个名字保留了近40年,具有连续性,它反映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能力,在社会各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若贸然改名,市民还需要重新适应了解。此外,二十四中对生源的吸引力不局限在学区内,如果改成地区性的校名如红梅,天宁什么来命名它,大家总觉得不妥当。“可以说二十四中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文化内涵,一种品牌。”
小记者有点不服气:那给它再换个品牌名字,蒋亚农笑了,品牌不是别人给的,是这么多年它通过自身积累获得的社会认可哦。
如今,随着常州二十四中小记者站的正式挂牌,生机勃勃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风采。不少小记者都感慨地说道:“学校为了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给我们实践的机会,我们主动开展活动,既丰富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
3.学生动手承包校庆
2009年11月13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80周年校庆就要到来。走在校园里,你会发现每个教室、办公室外都挂上了新裱的书画作品。与众不同的是,这些书画作品并非出自什么名家手笔,而是二十四中的学生自己创作的。原来,二十四中学生自己动手承包校庆的一个侧面。
这次上墙的120幅书画作品有书法、国画水彩画、刻纸等等,大部分由美术老师从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中淘出,不过也有学生毛遂自荐,作品交了一幅又一幅。
九(2)班的史珺就一口气交了3幅,两幅是国画,一幅是刻纸。两幅国画画的分别是菊花和梅花,她觉得这两种花都有不屈不挠的品质,跟学习的精神有相通性。“这两幅画都是上个学期画的,我先跟美术老师、校外的国画老师商量后才动笔的,构图、用色都让我很满意。”九(7)班的许宁枫也交了3幅书法作品,选的都是古诗词。“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能够营造读书的氛围。”书画小作者吐露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书画道理与学习相通。
不仅是书画,校庆的节徽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说起设计节徽,八(4)班的朱明君可是老手了,七年级时学校的体育节、中国艺术节的节徽她都参与了设计。可能因为她这一优势,这次校庆节徽设计,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不过这幅作品最终从十几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倒令朱明君自己十分意外:“以前只拿过二等奖呀,学校能用我的设计,还真没想到。”
“今年是母校80周年校庆,令我想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节徽的设计就是在‘80’的基础上,把‘0’设计成一棵树的样子,来表达这个寓意。”朱明君介绍着她的构思,“我分别画了黄绿、血橙两种色调的节徽,后来老师选用了红橙色调,认为那幅更加喜庆。”校庆期间,她设计的节徽经过与老师一起修改完善后,最终出现在校庆纪念邮票、信封、书籍封面上,以及校庆期间校园的布置中。
学校80周年校庆当天,参加活动的常州市副市长居丽琴等领导对校庆活动予以了充分肯定,她特别欣赏学校校庆活动中的一个亮点,即校庆演出由学生、校友共同演出。
校庆当天的文艺演出邀请了多位已经毕业的校友参加,马珺就是其中之一,她领唱了二十四中的校歌。拿到谱子的时候,马珺就很感慨:“当年可没有校歌啊,母校的变化真大!能在校庆领唱校歌,我也感到特别荣幸。”
现任五中音乐老师的马珺从小就有一副金嗓子喉片,但一直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直到进了二十四中,她才开始接受声乐启蒙。初二时,马珺的文化课成绩不太好,她一直都为中考担忧。班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鼓励她考五中的音乐特长班,马珺这时才萌生了要以音乐为事业的想法。“初三有半年的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音乐老师家里练歌。那时虽然很累,但因为目标明确,心里总是亮堂堂的。”她说,“以后的音乐道路上越走越顺,也正是因为在二十四中读初中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二十四中给我广阔的发展舞台和宽松的成长空间。”
常州二十四中80周年校庆活动中,从礼仪接待到校史馆解说员,从文艺演出的演员到主持人,从校园环境布置到对外宣传,处处都活跃着校园小主人的身影。学生们在参与中展示了二十四中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素质,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把对母校的款款深情化为动力,在这里伸展翅膀,努力攀登。
4.教育的细节关系人的灵魂
一天早上,一位班主任正在带领学生进行卫生打扫。他看到不远处有个纸团,就走了过去,“嘟嘟”,用脚在地上点了点,对正在打扫的学生说:“喏,这里有个纸团,捡起来。”
这一幕,恰好被从旁边经过的赵校长看到。他连忙走过去,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团。
一个小小的事情,却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思考。在班主任会上,学校领导专门把这个画面“回放”出来,请大家讨论。班主任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在学生常规管理中,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检查和批评等强制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养成习惯”。结果是,许多新生刚进校门就接受了“日常行为规范的量化评估”,可是,三年后毕业前,这样的评比依然占主导,日日张贴,时时公布。倘若没有了这些评比,原有的一些陋习、恶习似乎并未随外力撤去而自觉改变。
学校提出尝试用榜样和提醒的方式,先从捡纸开始,要求学校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提醒学生,持之以恒,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尤其是教师本身,看到一张废纸,不应该绕着走,也不应该只动嘴不动手,而是要自然而然地捡起来。
一段时间后,捡碎纸的学生多了,校园干净了,同学们不忍心破坏美好的校园,不会去扔掉碎纸了,好习惯真的就这样形成了。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通过这些细微点滴的做法,“养成教育”的理念渐渐浸润到师生的心田,渗透到他们日常的言行中。
“教育常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随风潜入夜的润泽,把司空见惯的事做好了,更能彰显思想的深度。”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二十四中人在办学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感和灵动智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大写的一代新“人”。
“二十四中的精神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影响着我,与我终生相伴。”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却在商海游刃有余的毕业生王刚说。
许多家长都由衷地说:“我把孩子送到二十四中,就是因为看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教育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缘自于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我们就会在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在乎他们的幸福感,在乎他们的未来,我们就会亲近教师的核心气质,走向博大、高贵与智慧。
“跨过罗汉路,走进省常中。”面对坊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赵卫勇只是淡然一笑。他知道,家长、社会和学生是基于分数的基础上对二十四中的评价。赵校长对“高升学率”并不讳言,相反,他认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优秀的学业水平正是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学生卓越发展的主要体现。多年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秉持“一个不少,人人都好”的教育信念,并把它诠释为: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说,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空间;作为教师,要与学生同成长,以卓越引领卓越,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赵校长说,其实,常州二十四中学生绝不仅仅是学业上优秀,三年的长袖善舞,精彩纷呈,一样令人炫目。学生从考试优秀上升为学习优秀,从学习优秀上升为成长优秀,并且为未来之优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二十四中的追求。
校园环境
悠悠八秩风雨,漫漫征程如歌。徜徉于闹中取静的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园,历史沧桑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色彩;饱经沧桑的“游击府”遗址,经风历雨却依然矗立,见证着学校的过往;小桥流水,亭台阁,似乎在诉说着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一个不少,人人都好”的学校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熔铸起一股喷薄而出的势头与力量,让二十四中成为师生的乐园、学园、家园,让他们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精神家园洒满明亮的阳光。
学校荣誉
2020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选为江苏省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 -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官网.2020-09-11
公示.江苏省教育厅.2020-07-11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学校荣誉
文化传统
教风学风
科技教育
自主发展
校园环境
学校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