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潭镇
广东省惠州市下辖镇
高潭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东北山区,属西枝江源区,南与海丰县交界,西南与白盆珠镇相依,西北与宝口镇相接,东北与紫金县相邻。
高潭镇总面积19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26.67万亩,其中25°坡以下山地面积5.02万亩,耕地面积12363亩。主要种植水稻、豆类桑姜青竹青梅、李仔等。境内多山林,耸立着许多高山峻岭,奇峰险嶂,其中以五指嶂、上岩石、下岩石、乌吨、五马归槽、参天嶂等最为雄伟巍峨。
2017年,下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323人(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东江革命根据地之一,镇内有众多的革命遗址,素有“中洞村”和“广东井冈山”之称,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
历史沿革
高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东江革命根据地之一,有“东江红都”之称。
公元1922年(民国11年),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烈火。
公元1923年(民国12年)春,成立高潭区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公元1925年(民国14年)夏,中共高潭区特别支部建立。
公元1927年(民国16)春,彭湃、阮啸仙、黄学增等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领导人到高潭指导农会工作。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412”蒋介石反共政变后,海陆惠紫等县农民武装汇集在高潭中洞周围地区,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机关迁至中洞村,开创了海陆惠紫农村革命根据地。公元1927年(民国16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部分队伍到达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
东江特委在中洞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和建设了红军医院、兵工厂、军服厂、印刷厂、电话所等。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11月11日,在高潭圩成立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乡苏维埃政权,镇压反革命分子,组建武装的赤卫大队,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当年高潭圩的新街、老街曾分别命名为“列宁街”、“马克思街”。
建国后,镇区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潭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1950年冬,属惠阳区第二十一区。
1958年,成立高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划归海丰县辖。
1962年9月,复归惠阳县辖。
1965年,成立惠东县后,为惠东县辖。
1983年,改设区。
1987年,改设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高潭镇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高潭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东北部,属西枝江源区,东南南与海丰县交界,西南与白盆珠镇相依,西北与宝口镇相接,东北与紫金县相邻。辖区总面积19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高潭镇户籍人口17552人。
截至2018年,高潭镇有户籍人口17999人。
2021年6月3日,惠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高潭镇常住人口为5323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情况
2017年,高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10.95亿元,增长504.4%,其中工业投资1.1亿元,增长81.1%,基础设施投资6.65亿元,增长61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29亿元,增长17.7%。
2019年。高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4亿元,同比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6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营业额0.94亿元,增长3%。税收总收入2358万元,增长18.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300万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14万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9元,增长5.3%。
2019年,高潭镇新增市场主体35家,其中新增休闲农庄2家、餐饮店5家,酿酒厂2家、食品厂2家。全年共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班49期,累计培训2464人次;全年接待游客超过47.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
文化情况
名称由来
高潭镇区因地势较高,原有一深潮,水深似潭,故名高潭。
红色文化
高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东江革命根据地之一,有“中洞村”之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烈火。
民国十二你(1923年)春,成立高潭区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中共高潭区特别支部建立。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彭湃、阮啸仙、黄学增等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领导人到高潭指导农会工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部分队伍到达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高潭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在长达20多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被杀害的革命者就有2800多人,绝户达400多户,涌现出黄星南、戴焕其、谢锡灵、江梅、朱远平、罗志明、林海亭、罗光等一批革命英雄,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高潭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一部光辉的革命斗争史。
特产情况
特产高潭明姜,历史悠久,明朝时被列为贡品,故称“明姜”。其色泽棕褐透明,香甜浓郁,微辣可口,产品远销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潭米酒为该镇名产,远销香港等地。
土特产品主要有年产1500吨的高潭米酒系列,超过了200年历史的高潭明姜,传统工艺泡制的萝卜干,自然产出的蜂蜜等。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中洞改编”雕像
2019年,高潭镇新建黄洲、甘溪、福田、公梅、中洞、大星、黄沙村陂头7宗,修复新联、大星、黄沙村“8.30”水毁渠道3宗;完成剩余“8.30”水毁村道修复工程。推进镇文化站、星光村老年活动场所改造工程,完成甘溪村文化活动中心升级改造,装修升级大星、水下村卫生站,完成中洞、公梅、普联村路灯安装维修,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环保事业
2019年,高潭镇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改造任务。有序推进镇村生活污水管网工程,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座、1.1公里城镇污水管网、0.25公里城镇排水管网,修复“8.30”损毁污水管网0.92公里。全年造林绿化240亩,林相改造920亩。
文化事业
2019年,高潭镇14个村(社区)农家书屋新增各类书籍1400册,完善10个村农家书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施设备。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全年市、县共送戏7场、电影156场,覆盖群众达8000人次。
交通情况
公路北有高(潭)紫(金)线通紫金县河源市五华县,南有高(潭)海(丰)线,到海城镇广汕公路,西有平(山)高(潭)线,通惠东县宝口至平山街道
旅游情况
旅游景点
革命根据地—中洞村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的接合部。距惠东县城112公里,距海丰县城45公里,距紫金县城50公里,四周高山险峻,怪石嶙峋,羊肠小径曲折崎岖,有寨头坳、麻角嶂等天然险隘,易守难攻,正是一个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
高潭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洞是高潭的一个村,她与平山镇白丘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相辅相成,形成惠州市乃至广东省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高潭中洞,抚今追昔,缅怀革命先烈。
1923年,农运浪潮波及中洞村,中洞成立了有110户农户参加的农会,组建了115人的自卫队。到1925年,中洞村成立了2个党支部,有22个党员,并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有15个团员。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暴动后,海陆惠紫工农武装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主动撤出县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丰县转移进入中洞,东江革委也随后进入中洞。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南下的部队1000余人进入中洞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这期间,东江特委在中洞进行了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建设,并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和设立了红军医院、兵工厂、军装厂、印刷厂、电话所等。
至此,中洞成为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遂被称为“中洞村”、“广东井冈山市”。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后,中洞成立了乡苏维埃政权。
从1928年3月开始,中洞人民与海陆惠紫人民、中国工农红军一起,抗击中国国民党数万军队的进犯,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1929年9月,红军四十九团成立,坚持以中洞为中心,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红军独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在中洞成立。
据党史资料统计,从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惨遭敌人杀戮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被烧瓦屋77间,茅屋无数。但是,中洞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洞人民以及工农革命武装,不屈不挠地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长期的斗争,革命火种燃遍东江大地。
中洞村革命斗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斗争之烈、死难之多,为广东省省内所仅见。中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极其重要的广东革命斗争历史诗篇。
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高潭镇黄洲村黄坑村民小组,原为高潭罗氏宗祠,是仿清末建筑,上三间下三间两头横屋的砖瓦结构,祠内8条石柱顶两架梁把上三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见证中国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1980年,罗氏宗祠由祠裔集资重修,1987年10月,被惠东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6月6日被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人民政府大院前的上圩门。毛主席纪念堂座西向东,长65米,宽20米,建筑面积(含附属建筑)1620平方米,正面4柱3门一字排列,门厅105平方米,外有11级水泥台阶,堂内深39.4米,宽19.2米,舞台面积18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纪念堂呈长方形,外围四角有4座两屋连体附属楼。纪念堂初期命名为“惠阳区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1992年维修后更名为“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1987年10月12日,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人物
江梅女,(1895~1928),高潭雁鹅塘村人,成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江诏堂是高潭区农民协会秘书,母亲张义是大茂乡妇女解放协会会长,兄江招是大茂乡农会会长兼自卫队长,侄江子荫是中国工农红军四十九团第三营司号长。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母亲、兄长、侄子均为革命牺牲。1923年,江梅任杨梅水乡农会委员,1925年任高潭区妇女解放协会会长。带动妇女学识字,带头剪发髻,穿白条白布衫(此前高潭妇女只穿蓝、黑衣服),说服农友参加减租减息斗争。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高潭区第一个女党员。1927年11月,当选为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委员,经常深入各乡指导妇女会开展工作,取缔各种歧视妇女的封建村规民约,严禁奴役婢女。1928年1月,发动5个乡的妇女支前队,协助红二师围攻高潭最反动的团匪堡垒—江达三的石楼。攻破石楼后受到红二师司令部的嘉奖。3月,率女赤卫队员奋勇击败进犯高潭的反动团匪。11月4日,在家乡雁鹅塘村被反动团匪江达三围捕,翌日遭杀害,时年33岁。
马子荣(1906-1928),又名马石兰,高潭镇杨梅水村人。幼时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艰苦,七八岁时就随母上山下地劳动。11岁时得私塾老师关照,减免学费,允予就读。五年后,经先生举荐,杨荣被聘到中洞塘肚村教书。
民国11年(1922),黄星南、杨国辉等人酝酿组织农会,到中洞串连时,首先联络马子荣,双方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子荣毅然辞掉教职,回到杨梅水串连组织农会。民国12年(1923)春,杨梅水乡农会成立,子荣被选为会长。同年3月,高潭全区24个乡均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
民国14年(1925)夏,中共高潭特别支部成立,子荣被吸收为第一批党员。民国15年(1926)春,任杨梅水、中洞、朝客、大茂、石门五乡的党支部书记兼农民自卫军指导员。
民国16年(1927)7月20日,国民党军十八师胡宏堂部三百多人,进占高潭,子荣与张佐忠率领农军,分兵扼守重要山头,并派人到中洞、朝客、大茂、石门四乡组织农军增援,结果将胡部击退。11月,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子荣当选为区苏维埃委员。
民国17年(1928)春,国民党军黄旭初部七千多人,直逼中洞。子荣在区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公梅五乡群众疏散,同时组织五乡男女青年,配合部队阻击敌人。黄旭初部全面搜山,“东特委”立即作出决定,军政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子荣因工作需要,经常来往于公梅、中洞之间。10月间,子荣到万福乡洋公湖联系工作,因叛徒发现告密,惨遭杀害。
参考资料
惠东县高潭镇人民政府.政府网.2020-09-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人口民族
经济情况
文化情况
名称由来
红色文化
特产情况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环保事业
文化事业
交通情况
旅游情况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