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寺
公元956年建于山西太原的庙宇
不二寺(别名:不二禅院)是始建于公元956年的一座庙宇,原位于阳曲县小直峪村南,后迁址于阳曲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寺于1003年(宋咸平六年)重建,并在1195年(金明昌六年)大修,后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不二寺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被发现时仅剩下正殿和砖塔孤单地立于农田中。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于1987年4月将大殿整体迁移迁,并于1989年12月竣工。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不二寺虽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寺名由来
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佛学中说:“不二,亦称无二-不二者,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佛教中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即能直接见到圣道者。”因而以此命名。
地理位置
寺院原来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处在荒郊野外,侵蚀破坏严重。1987年由原址搬迁到阳曲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
历史沿革
不二寺始建于北汉刘承祐九年(公元956年),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大修。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前后,孛儿只斤·忽必烈钦授圣旨三次,该寺奉旨开演三学,使不二寺佛教活动在周边寺庙中达至鼎盛。与此同时,元世祖还钦授塑像、壁画,钦赐不二禅寺净公戒师之铭石碑一通,此时不二寺已成为规模宏大、佛教活动兴盛的一座寺庙。后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
不二寺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被发现时仅剩下正殿和砖塔孤单地立于农田中。不二寺原位于阳曲县小直峪村南,紧邻一条深约百米的沟壑,其身处田野,不利保护和看守。山西省文物局权衡商榷之后,和太原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于1987年4月将大殿整体迁移迁至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并于1989年12月竣工。迁建测绘学中发现,构件上有创建于北汉刘承祐九年(公元956年)的题记。
2006年5月25日,不二寺作为金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方位布局
不二寺的布局,原有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天王殿及乐台,仅存正殿。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下承青石台基,上覆悬山屋顶。正殿(三圣殿)为金代建筑风格,并保留了北宋建筑手法和部分构件。殿内彩塑为华严三圣,为明代作品。东山墙彩绘东方三圣,西山墙彩绘西方三圣,为明代所绘。三圣殿脊槫有题记三条:“大汉乾祐玖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分别写于明间脊槫下皮中部和两头替木遮挡处,应为同期题写。
重要景点
三圣殿
构造
三圣殿(又称:不二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廊,檐下施五铺作斗栱。檐出2.31米。其栱枋用材为高21厘米,宽13厘米,栔高9厘米,合《营造法式》规定之五等材。
梁架为四椽栿前后剳牵用四柱,前廊式单檐不厦两头造。大殿屋面为悬山形制,屋面平缓,举折比例为1:3.7,与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相近。前向下平槫重心不与檐柱相同而是落在剳牵后端,这时的剳牵已承重,其目的是扩大廊部使用空间。檐柱柱头设栌斗承四椽栿,四椽栿后端置于后内柱之上由栌斗隔承,前端与剳牵之间设有驼峰承栌斗隔承。四椽栿之上以驼峰及栌斗承平梁。平梁之上设蜀柱以驼峰承之,蜀柱上设捧节令栱承脊槫,脊部襻间设双叉手。上道叉手捧戗于脊槫,用丁华抹颏栱稳固,下道叉手捧戗于丁华抹颏栱底部。双叉手的设立,为北宋晚期至金早期一个基本建筑特征。屋面为素瓦铺顶,各脊均为瓦条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栱七朵,每一跳出455毫米,斗栱层层升出,挑出深远(2.31米)的檐出。斗栱为单抄单下昂,琴面昂,里转五铺作出双抄,后尾令栱用异形栱。补间铺作后尾使用真昂作挑杆构件,昂后尾承挑一斗(即一材两契)。横栱全为单材,泥道慢栱上层柱头枋隐刻横栱两层,并有散斗置于栱头上,是早期扶壁栱的延续。斗栱的大小各斗均有䫜度。阑额厚度一材,各间使用勾头落撑榫相连。普拍枋高度一材,使用银定榫,两构件成丁字形连接各柱头,阑额下有雀替。殿后檐无廊,柱头使用把臂交项造斗栱,搭牵从栌斗口伸出外端。
殿内梁枋各交接点全部采用驼峰,大斗令栱、替木、槫、各梁头从斗口交出。平梁上置蜀柱、缴背、叉手及丁华抹颏栱,上平槫及下平槫均有托脚。殿内外斗栱及构件用材基本规格、榫卯做法也完全依《营造法式》规定制做。大木构架高度为8.66米,加上屋脊的高度,整个建筑物高约10米。
塑像
塑像共有九尊,核心是“华严三圣"这些塑像大约塑于元至元三年(1266),但其排列格局却沿袭了北汉时的传统,毗卢遮那佛右侧为文殊菩萨。左侧为普贤菩萨。主尊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面相方圆,宁静祥和,左手抚于膝面,右手向外微举施说法印。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其身后的尖拱状背光,两侧由菩提树支撑,四周为火焰纹造型,下部两侧对称塑有白象、青狮和口衔青草象征吉祥的小鹿,背光中上部塑化身佛像,两侧点缀二十四诸天神像,形态各异,左右对称。化身佛像下塑有传说中展翅三百六十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取龙为食的迦楼罗,日月飞天和两条龙,意寓佛教的博大精深,浩瀚无穷。
佛祖东侧是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西侧是身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狮子左前有一个矮小症的牵狮人昆仑奴,右手作牵引状,左手握拳,似奋力牵狮前行。在佛台两侧山墙处,还有两尊护法金刚像颇为生动。东侧金刚白面高髻,头戴花冠,穿铠甲装,兽头护肩,玉带束腰,脚踩战靴,小腿吊带裹覆护腿,白色衬裤于膝下束扎其间。西侧金刚头戴武缨战盔,赤面怒目,装束与东侧金刚略同,不同之处在于小腿白色衬裤在膝下束扎,在战靴外露出。
除此之外,英俊的阿难陀、苦行的摩诃迦叶、身体扭成s形的胁侍菩萨也是不能错过的看点。两侧山墙上还分别绘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与殿中央佛台上娑婆世界的“华严三圣”巧妙融合,佛国净土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壁画
大殿两侧山墙内壁绘80平方米的壁画,东壁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托钵,右手施结宝印,与左右的日、月光菩萨组成“东方三圣”。壁画中的六位主像,均坐于六角形须弥台座的莲花上,佛头顶肉髻,弯眉细眼,嘴角稍翘,而四位菩萨全为面目清秀的女像,头梳发髻,璎珞下垂。
附属文物
不二寺在原址存元代祖师塔1座,在现址存明代幢式塔1座,碑9通,其中金、元记事碑各1通,清记事碑5通。另有从他处移至寺内明碑1通,昭和十五年(1939)碑1通。
艺术价值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该寺的建筑结构采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了稳定性。斗拱是中原地区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不二寺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两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相结合,是早期史籍中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
不二寺虽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金朝建筑在太原很少见,故不二寺历史价值凸显。三圣殿从用材之大来看,体现出其受北方辽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以庄重大气、豪放淳厚为主的建筑风格。不二寺现存大雄宝殿,既有宋代“营造法式”的手法,又有金代粗犷豪放的风格,殿宇气势雄伟,淳朴大方。
开发与保护
不二寺作为金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雄宝殿(三圣殿)的迁建保护工作原则是对现存木构件做保护性修缮,并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有构件。其中有些木构件因暴露在外年代过久,有风化裂纹糟朽现象,故在不影响其受力的情况下,做到剔缝补贴,如山面梁架及檐柱等,有少数腐朽构件(如丁栿外端)做了更换,用勾头搭撑榫卯与原物构件连接,对一些劈裂的斗栱构件,视其受力状况用粘接剂粘牢,并用木螺丝打眼穿木梢连接。对已不存在的建筑构件,以现存大木构件的建筑风格及特征,依据《营造法式》的规范,加以地方手法做了复原设计,使整座殿宇基本恢复了金朝原貌。
在对塑像搬迁过程中,采用了钉框包装的办法,目的是利用框架与塑像结构成一规则的几何形体,使其在搬运中减少塑像与外界物体的直接碰撞。具体操作中使框架的装钉紧靠塑像主体,并用棉花或麻刀做成软垫夹于架杆与佛像间,使佛像色彩不受磨损。塑像的手臂及其躯干凹凸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捆绑架杆,并加垫软垫。搬迁取得了预想的成功,9尊泥塑安然无恙地依原位置迁入不二寺大殿新址。
大殿壁画搬迁,根据运输路面的实际状况,做了如下相应工作:不二寺大殿的壁画,是在麦秸泥层上抹白灰绘制的。揭取前先做清洗加固,影响画面的裂缝做临时加固处理,并按画面内容分块编号制图,依据每块大小制作松木质壁板,板上平铺一厘米厚的棉花,用底纸覆盖棉花,并与壁板四边粘牢以防画面损伤。揭取时先将壁板立起支撑贴近画面,然后在墙身外面将土坯逐层拆下,边拆边注意壁画与壁板接触状况及支撑情况,当拆到底边时,迅速将壁板连同壁画泥层向内推倒放平。壁画同壁板一起平放置于运输车上后,用薄板钉于四周,薄板高出壁画,以防途中振动使壁画滑动受损。壁画在安装前,要做修复工作。首先,去除背面泥层,只剩绘画表层,并选用无色、透明、无光泽,对颜色无损伤的可逆性材料加固表层,然后再补作底层,并作十字格式的底托将每块画面托住,最后再对画面做加固修复工作。壁画安装后,对画面的分块接合部,做了接缝、作旧处理,使其与原画面线条、色调基本保持一致。壁画在揭取运输、安装过程中,基本做到完好无损。不二寺大雄宝殿,按照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原则,以它原有的材料及面貌立于新址,使这一经受千年风雨的文物建筑得到了新生。
目录
概述
寺名由来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方位布局
重要景点
三圣殿
构造
塑像
壁画
附属文物
艺术价值
开发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