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五》是
邓友梅创作的中篇小说,首发于1982年第4期 《
北京文学》,曾经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讲述了家业衰败的八旗子弟那五沦落于市井社会,无一技之长又不肯脚踏实地谋生,在几十年坎坷生涯中经历了各种荒唐、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内容简介
那五出身于八旗贵族家庭,是货真价实的名门后裔。然而,自从其父将祖上留下的诺大产业挥霍一空后,那五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破落户。那五从小
将军虫走狗、听戏看花、提笼架鸟无所不能,惟独不能自理生计。在骗卖索七的“古月轩”失败后,他只得寄居在祖父的收房丫头云奶奶家。云奶奶无微不至地照料那五,他倒端起了主人的架子。云奶奶义兄过老中医劝那五学医,他却一口拒绝了学医正道,反而想学医道所不齿的给“大宅小姐”“打胎”的偏方。那五混进黄色小报当了记者,买稿发表以充当小说家,却得罪了武林人士。来与他交涉的武术家武存忠碰巧是那五祖父的旧识。武存忠劝他学打草绳自食其力,那五却不屑于卖苦力。经为小报写连载的文人醉眠斋主介绍,那五认识了艺人贾凤楼、贾凤魁兄妹。贾凤楼欲做局坑某富家子的钱财,邀那五帮忙假扮阔少捧角,刺激富家子为贾凤魁花钱。那五半推半就地也参与了骗局。他在“清音茶社”佯装阔经理,大把大把地甩钞票、点戏、捧角,得意忘形,以至于歹徒误认为他是有钱人,结果那五被匪徒扒光了衣服出尽了丑。此后,那五随胡大头学戏,仍然一事无成。为了一个月两袋白面,那五跑到南苑
中国国民党空军的京剧团当教员。1949年北京解放,因有过“发表”小说的经历,军管会将那五分配到文艺部门工作,至此那五才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背景
由于工作和生活经历,
邓友梅接触过很多北京旗人,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比较了解。他认识到“八旗子弟”既有爱面子、好吃懒做的一面,但同时文化素质水平也相当高,而传统生活方式——旗人子弟只能习武学文,从军当官,不准经商、务农、学手艺——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八旗子弟只会玩乐、缺少生存技能,一旦失去政治特权,就立刻生计维艰。这些事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血统论,在事实上又把中国人划成高贵血统和贱民两大类,而在所谓“高贵血统集团”中又出现了如当初的八旗子弟一样“世袭罔替”、养尊处优、骄横的人物。这一社会现实促使
邓友梅在文革结束后动笔创作《那五》以警示世人。
人物介绍
那五
没落贵族、八旗子弟,祖父做过内务府堂官,父亲福大爷七岁受封“
乾清宫五品挎刀侍卫”。受家庭环境影响,那五从小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在家道没落以前,“
将军虫走狗,听戏看花……滑冰、跳舞,在
王府井大街上卖呆看女人,上‘来今雨轩’饮茶泡招待。”家道中落后,没有任何谋生技能的那五开始了浪荡游闲、坑蒙拐骗的人生。他拒绝了过大夫、武存忠的良言劝告,不肯踏实学手艺,却梦想靠歪门邪道不劳而获。他编下流小报,买小说登报博取名声;用谎话骗收留他的云奶奶;参与贾凤楼的骗局,假作阔少捧角。同时,他也有良知未泯的一面,见到武存忠自食其力的生活时,也产生过短暂的羡慕。但终究没有安分守己地谋生活。其后他虽然跟胡大头学戏,却只想在票房里混混、分俩车钱。结果半生一事无成,不光办好事没能耐,做坏事的本事也不到家。
云奶奶
本名紫云,是那五的爷爷晚年收房的丫头。老太爷去世后,那五的父亲福大爷将马号的一个小院分给她,叫她自立门户,从此断绝往来。她本是那家的佃户出身,擅长勤俭持家,守住了这份小小的房产。她将小院中的闲房租与过老中医夫妇。过太太生病时她小心侍候。过太太病入膏肓,有意把过大夫托付给,而立志守节的她为两全其美,与过大夫拜为干兄妹,在过太太去世后照顾过大夫。周围的人赞许她的人格,尊称她为“云奶奶”。
武存忠
旗人,有血性的武林高手。清末时在
善扑营当过拳勇,到那府办差时曾蒙那五的祖父招待了一顿饭。民国以后自食其力,在天桥撂场子卖艺,“
七七事变”后改行打草绳,同时收徒习武。因那五买小说在报上连载,得罪了武林人士,武存忠作为代表与那五交涉,得知那五的身世后,劝说那五放下架子,凭劳力吃饭,重新做个有用的人。当那五装阔少捧角却被劫匪剥得衣服都不剩时,他将那五带到自己家,替其寻找失物,再次劝说那五洗心革面,并叮嘱其不要丧失民族气节投靠日本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那五》通过没落贵族、八旗子弟那五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务正业,浪迹多年,一事无成的人生经历,以民间视角从历史更替和人生道路方面揭示政权灭亡、民族衰落的原因,反思中国传统的国民性中的弱点,警示世人吸取教训,自强不息。
那五爷爷是内务府堂官,家势显赫,而万贯家财到那五父亲到手中,被一块一块如切豆腐般卖完,那五父子落得扫地出门的下场。那家的兴衰正是清王朝和八旗贵族历史命运的缩影。满州八旗的祖先起家于
长白山脉,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勇武强悍、善于骑射、敢打敢拼的性格,靠人心向上立志争强造就了清王朝。清王朝给了八旗优厚的待遇,贵族子弟们不必努力便安享荣华富贵,七岁孩童就受封“
乾清宫五品挎刀侍卫”,拿国家俸禄。经过三百年养尊处优的生活,不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消磨尽,而且诚实劳动、自食其力等最朴素的人生道理与像那五之流的贵族子弟更是不沾边。比如,那五有过两次正道的机会,但他不屑为之,相反,投机取巧、损人利己、自私怯懦、好逸恶劳、要面子讲排场却是他人性中最顽固的部分。本应承担保家卫国重任的八旗子弟日常生活却是养清客相公、玩鸽子走马。一旦失去“铁杆庄稼”,过惯了
寄生生活的他们一身吃喝玩乐的本事换不来半个硬饽饽。可以说是不当的国策培养了不良的子弟,不良的子弟葬送了清王朝。作者通过那五的人生经历,给读者以启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励精图治,顽强进取,而是一味贪求尊荣与享乐,那是很危险的。
那五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由于
清代失败的国策造就了他的坐吃山空、好逸误劳的寄生性,这一典型艺术形象身上还蕴含着传统的国民性的一些弱点,这弱点也是造成那五悲剧的重要因素。那五不肯跟过大夫学医走正道,不肯学武存忠卖苦力自谋生计,反而轻易地听从“小说商人”醉眠斋主、拿艺人当摇钱树作局敛财的贾凤楼之流的教唆,为其“量活”,这不但是由于他好逸恶劳的
寄生性使然,也是其身上国民劣根性的体现。那五向醉眠斋主买小说发表,过了当名人的瘾,甚至产生了“重振家声”的自我感觉;在茶社佯装阔人,大把甩钞票点戏、捧角,虽然用的是贾凤楼的钱,但他仿佛又回到了家族声势赫赫的进代,扬眉吐气、得意忘形。作为穷困潦倒的破落子弟,那五非但没有正视家道中落的现实、自谋生路,反而梦想通过“骗”、“混”恢复过去的荣华富贵,以不断强调昔日的“家势”来自我安慰,以虚造的幻影来自我麻醉。然而一旦遇上强手,比如面对来向他兴师问罪的武存忠,这个“金枝玉叶”心一横就跪了下去,自称“混蛋”苦苦哀求。这种“驴倒架子不倒”与自轻自贱交织的心态与
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艺术特色
《那五》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作者笔下的戏社、烟馆、胡同、习俗等无不带有“老北京”露水。作者不仅让读者领略老北京风味,得到民俗美学的知识,而且淋漓尽致地刻画活动于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叙事风格
《那五》全篇很少写景,也极少大段的心理独白,作者借鉴传统章回体小说和评书艺术的叙事手法,以第三者的身份为读者交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故事性强,结构完整,首尾清楚。较少采用倒叙、插叙。在叙事语言上,大量使用北京口语,且文字简洁生动,语意深长。如小说开头交待那家的败落经过,“‘房新画不古,必是内务府’,那五的祖父作过内务府堂官。可是到他爸爸福大爷卖府的时候,那房子卖的钱还足够折腾几年。福大爷刚七岁就受封为“
乾清宫五品挎刀侍卫”。他连杀鸡都不敢看,怎敢挎刀?
辛亥革命成全了他。没等到他挎刀的年纪,就把大清朝推翻了。”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那五以后的落魄做了铺垫。而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又以章回小说的笔法做结:“正是:错用一颗怜才心,招来多少为难事!此后那五在新中国又演出些荒唐故事,只得在另一篇故事中再作交代。”
人物语言
作者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对话塑造人物,风趣幽默,极富个性和地方特色,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性格。云奶奶自幼当奴才,话语中充满了自谦。醉寝斋主满口京白土语,“没有三天力巴,慢慢自己也就会写了”,“您又老斗不是,买稿子这玩艺不能像买黄瓜、反过来调过去看,再掐一口尝尝”等等,表现出人物的庸俗可笑。贾凤楼的语言黑话连篇,满口是“量活”“抽头”“换换叶子”。过大夫要那五学点医道,以求换口
玉米面吃,他一口回绝:“我一看《
汤头歌诀》、《
药性赋》脑壳仁就疼!”却要求学打胎的偏方,因为“有的大宅门小姐,有了私情怕出丑,打一回胎就给个百儿八十的!”那五冒充
中国国民党军政人员去登记,被军管会的同志看出了破绽,他脸都不红地说:“那么我归谁管呢?也得有个地方给我两袋面吧!”将那五死皮赖脸、好逸恶劳的寄生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俗描写
除了运用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外,小说的民俗特色还主要体现在对室内陈设、各色市民生活情趣和习俗风尚的细腻描写中。作者通过在小说中描写北京城特有的习俗风貌和具有民俗形态的生活细节和风土人情,构成了具有浓郁的民俗风味的人物活动的场景。如小说中描写清音茶社所在的天桥三角市场,“穿过那些撂地的卖艺场,矮板凳大布棚的饮食摊,绕过宝三带耍中幡的摔跤场,这里显得稍冷清了一点。两旁也挤满了摊子。有修脚的、点子的……圆梦看相、拔牙补牙、戏装照相的。膏药铺门口摆着锅,一个学徒耍着两根棒槌似的东西在搅锅里的膏药,喊着:‘专治五淋白浊,五痨七伤。’”这段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领略到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在那五学戏一段,作者详细讲述了老北京票房的掌故:“一等票友,要有闲,有钱,还要有权。有闲才能下功夫,从毯子功练起;有钱才能请先生,拜名师,置行头;有权才能组织人捧场,大报小报上登剧照,写文章。二等的只有钱有闲,也能出名……三等的既无钱又无权,也要有条好嗓子,有个刻苦功……方能混饭吃。”使读者对旧时的北京梨园世界由陌生到熟识,并油然生出兴趣。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作家
吴祖光:作者用平心静气的态度、不动声色的口吻讲故事,信笔写来有如行云流水,而层峦起伏……虽然冷静却掩盖不住一种自然流露的幽默感……读《那五》自会联想到可敬可亲的以写北京人为专长的
老舍先生……
文学评论家张韧:在作者笔下的北京人物谱里,我以为塑造得饶有色彩而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是那五。他是作者长幅画卷的轴心,由他的浪迹生涯带出了老北京的各类人物,环绕着他的行踪又展示了古都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那五》可以说是满清贵族子弟传。
作者简介
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
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
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委会副主席及第六、七届名誉副主席。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
京城内外》、《
烟壶》、《散文杂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