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
鳞翅目麦蛾科动物
红铃虫又称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属鳞翅目,麦蛾科。寄主植物有8科27属78种,其中以锦葵亚科为主。棉红铃虫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亦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之一。
我国除甘肃省黄河两岸、河西走廊以及山西省陕西省的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青海省和新疆外,其它棉区均有分布。
动物简介
中文名:棉红铃虫
拉丁学名: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麦蛾科
天敌:天敌有60多种,如澳洲赤眼蜂、金小蜂、茧蜂姬蜂、草蛉、小花等。
主要危害作物:除棉等锦葵科棉属外,还有洋绿豆、红麻蜀葵浙江络麻亚麻等8科77种植物。
为症状害
棉红铃虫以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种子,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等。为害蕾时,从顶端 蛀入造成蕾脱落;为害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形成“扭曲花”或“冠状花”;在铃长到10~15毫米时钻入,侵入孔很快愈合成一小褐点,有时在铃壳内壁潜行成虫道,呈水青色;为害种子时,吐丝将两个棉籽油连在一起。
生活习性
棉红铃虫一般一年发生3代,棉红铃虫以美国白灯蛾越冬,主要在仓库内。第一代幼虫主要取食蕾;第二代幼虫为害花、蕾和青铃;第三代幼虫绝大部分集中在青铃上为害。初孵幼虫必须在24小时内钻入蕾或铃中,否则会死亡。老熟幼虫化蛹前,在铃壁上咬一个羽化孔,有的直接出铃在土缝等处化蛹。绝大部分成虫在白天羽化,成虫产卵期长,能延续15天之久。成虫产卵部位常因代别和棉株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各异,第一代的卵往往集中产在棉株嫩头及其附近的果枝、未展开的心叶、嫩叶、幼蕾的苞叶上等;第二代产卵于青铃上,其中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和铃壳间最多,其次在果枝上;第三代卵多产在棉株中、上部的青铃上。成虫飞翔力强,趋弱光,对3瓦的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棉红铃虫对温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气温为25~30℃,相对湿度80%~100%时,对成虫羽化最为有利,而温度在20℃以下或35℃以上对棉红铃虫均不利;气候干旱,则对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红铃虫的繁殖与食料关系密切,美国白灯蛾喜食青铃,田间青铃出现早,伏桃或秋桃多,有利于其繁殖。棉红铃虫的越冬基数直接影响第一代的发生轻重,越冬死亡率高,基数小则第一代发生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抗棉红铃虫的品种;麦收后种短季棉减轻一、二代为害;以改进栽培措施促进早熟,减轻后期为害,及时集中处理僵瓣,枯铃,晒花时放鸡啄食或人工扫除帘架下的幼虫等。推广收花不进家和冷库存花,在收花结束后彻底清扫仓库,消灭潜伏仓内的幼虫。
调节播期,控制棉花生长发育进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红铃虫为害。一是促使棉花早熟,使棉花在第3代红铃虫发生时已处于老熟阶段,不利于红铃虫的取食;二是延迟播期,推迟棉花现蕾的时间,使棉株上无足够适合红铃虫的食物,从而大幅度地抑制第1代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开花时上面覆盖物用麻袋,美国白灯蛾多爬至覆盖物下面,第2天晒花前扫杀。利用幼虫背光、怕热的习性,通过帘架晒花而使幼虫落地,并集中处理。连续几次效果更好。
化学防治
①棉仓灭虫
空仓全面喷洒20%林丹可湿性粉剂和2.5溴菊乳油的稀释液,墙壁、房顶里面都要喷到。
实仓时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稀释喷洒,喷后封仓2~3天。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迷向防治,应用人工合成的红铃虫雌虫性信息素,悬挂或粘贴在棉株上,干扰雄蛾寻找雌蛾交配,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及为害。
②喷洒杀虫剂
主要是在棉红铃虫卵盛期喷洒杀虫剂。杀虫剂的种类及用量如下:
5%氟啶脲乳油1000~2 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10%氯氰菊酯乳油l 500—2 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l 500~2 000倍液;
42%三唑磷乳油600—8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
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倍液;
44%速凯(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每亩用对好的药液50~75kg。
棉花封垄后可用敌敌畏毒杀美国白灯蛾,用80%敌敌畏乳油150ml/亩对水20kg拌细土20~25kg于傍晚撒在行间,2、3代卵孵化盛期隔3~4天撒1次。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国内除新疆、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尚未发现外,其他各产棉区均有发生。国外除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原苏联等国外,遍布全世界产棉国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动物简介
为症状害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地理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