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女,
满族,浙江杭州人。1931年生于
里昂,画家,曾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常沙娜自幼随父
常书鸿在
敦煌市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
清华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2年,北京召开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次国际会议“
亚洲及
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常沙娜为会议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和丝巾国礼。1982年出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7年7月15日,“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2019年,常沙娜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次年的11月30日,她入选2020年度画家100人,排名第83位。2024年,常沙娜为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设计《年锦图》。
常沙娜是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执行委员,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索恩河(saone)畔的里昂。由于出生地毗邻塞纳河,父亲常书鸿据谐音给她取名沙娜,法文意为“阴性”。
1943年3月,常书鸿抵达敦煌。这年冬,常沙娜的母亲陈芝秀带着十二岁的常沙娜和两岁的儿子常嘉陵,前来敦煌同常书鸿团聚。
艺术生涯
1946年,常沙娜和父亲在兰州一起举行了画展。当时正在
甘肃省任教的美国学者叶丽华看了这次画展非常振动,三年之后,在叶丽华的资助下,常沙娜前往
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
1948年,常沙娜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
1951年,常沙娜回国,先后在
清华大学营建系、
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教授图案基础、传统图案临摹、花卉写生、专业
艺术设计等课程。
1951年,周总理主持关于
敦煌市的画展,
常书鸿带着他和常沙娜的作品参加了展出。
林徽因对归国的常沙娜及其作品印象很好。不久,林徽因就请沙娜当自己的助教。
1952年,北京召开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次国际会议“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常沙娜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运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为会议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和丝巾国礼。这种与国粹结合的创新设计,饱含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诸多外宾的喜爱,还被郭沫若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
1953年,全国高教院系调整,常沙娜调
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助教。 同年,常沙娜和一位土木工程师走入婚姻。但她很难和对方家庭相融,双方都很痛苦,两人很快分手。
1956年,成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沙娜先后任染织美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染织美术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执委。
1958年,北京建设“十大建筑”,常沙娜被分到人民大会堂设计组。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琉璃瓦门楣纹饰、宴会厅天顶彩绘装饰等都由她设计。常沙娜虚心接受张鎛的意见,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常沙娜还先后为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首都剧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
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
建筑工程进行了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
文革开始后,常沙娜受在
法国出生,又留学过
美国的经历影响,一夜之间成了被人唾弃的“资产阶级小姐”“修正主义黑苗子”,她的人生跌落谷底。
1964年,常沙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文革落幕,常沙娜和丈夫恢复工作。
1982年,常沙娜出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4年,常沙娜努力数年的《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在这年出版,这是她为纪念
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父亲常书鸿百年诞辰而准备的礼物。
2014年,“花开
敦煌市——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开始在许多城市巡回展览,共展出常沙娜的壁画临摹、花卉写生、应用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260多件。2016年9月,“花开敦煌”巡展到敦煌。
2017年7月15日,“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是这对敦煌的守护使者作品跨越73年后再次重逢,讲述了
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两代人与敦煌之间的深情。展出父女二人的油画、速写、壁画临摹、花卉创作、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等200余件作品,贯穿了两代人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
2018年12月,常沙娜当选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顾问。
2021年7月26日,
中国农业银行与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发布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常沙娜出席了发布会。
2021年9月,常沙娜与
景泰蓝大师
钟连盛联袂推出的《世纪华章》景泰蓝大盘5日在北京首发。
2023年2月11日,由常沙娜担任指导的非遗作品《伟大时刻》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发亮相。
代表作品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曾先后参加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首都剧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
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
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
1997年,常沙娜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林徽因弟子“敦煌女儿”常沙娜与景泰蓝大师
钟连盛联袂推出的《世纪华章》景泰蓝大盘于2021年9月5日在北京首发,近200名中国工艺美术界人士等共聚一堂,见证了敦煌文化与景泰蓝两大国粹艺术融合的创新之作面世。
代表论著
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
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创作特点
常沙娜的主要创作特点是她在熟悉和擅长运用传统图案的同时,注重探索艺术的“源与流”的融合关系,从大自然的花卉形态中,不断汲取丰富多样的、美的图案造型素材。她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体察大自然赋予植物花卉美的神韵和情趣,作为图案造型、构成及色彩的补充,从而形成她独有的装饰图案风格。
这些特点和风格的形成,是与她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壁画及传统装饰图案的研究和临摹,并结合现代装饰图案设计的创新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和现代装饰特点的创作设计,是分不开的。
荣誉奖项
主要成就
常沙娜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建筑装饰设计,均深深地烙印着敦煌文化的印记和传统图案的精髓。她将融
敦煌市元素入
工艺美术,设计出惊艳四座的“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将敦煌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常沙娜在她的艺术设计生涯中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作为敦煌图案应用设计的先驱者,常沙娜在传承和弘扬敦煌艺术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敦煌艺术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人物关系
父母亲
婚姻生活
1953年,常沙娜和一位土木工程师走入婚姻,但两人很快分手。
1958年,常沙娜和父亲的日语翻译崔泰山登记结婚。
1976年,儿子崔冬晖出生。
人物影响
1931年出生于
里昂的女孩儿常沙娜,名字的原意是塞纳河,12岁起和父亲常书鸿一起守护
敦煌市,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和大漠黄沙结缘,她的名字从此有了新的意义。
“我们都是敦煌人啊!”她一直记着父亲说的这句话,她辉煌而坎坷的“设计人生”中留下了关于敦煌的深深印记,敦煌是她一生挚爱,也练就了她的“童子功”。人民大会堂、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首都剧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中国大饭店等一批不同年代、带有敦煌元素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地标性建筑装饰,成为首都北京独特的风景线。
常沙娜的写生画稿成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的创意,这朵盛开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广场的、有敦煌风格的紫荆花,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标志与纪念物,也是海内外游客来港大多会前往的“打卡地”。
社会活动
2020年11月16日下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特邀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艺术设计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敦煌少女”常沙娜,为全校师生带来“‘永远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研究、创新、发展和应用”主题讲座。
人物评价
伫立在
敦煌市的常沙娜,白发苍苍却又目光澄澈,那一刻,她一定又听到了塞纳河流淌的声响,想到了母亲然离去时决绝而悲伤的神情,想到了父亲在
荒漠中渐渐伛偻却无怨无悔的身影,想到她走过的每一段人生的暗夜和月明,然后,目光一转,又想到岁月风烟深处那个在
莫高窟专注临摹壁画的少女,她是那样单纯,那样坚定。——
澎湃新闻评
她是“永远的敦煌少女”,她是“敦煌守护神”的女儿,她是
梁思成、
林徽因病床前的学生,她是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她是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她是无数标签汇聚的一生,如今,她是一个蹒跚在记忆迷宫里的九旬老人。——中国新闻周刊评
常沙娜是个倔犟而可爱的老太太。面对当下的种种现象,她经常毫不客气地仗义执言,也常因为“语出惊人”而吓坏工作人员。一辈子和艺术打交道,对于美,她“眼里不揉沙子”,至今依然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端庄优雅。当有着短裙或破洞牛仔裤前来拜访的年轻人,她依然会不客气地告诉你“美该有的样子”。——新华社
多年来,常沙娜潜心于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将各类图案,如人物的服饰、头饰、佩饰图案;建筑的华盖、花砖图案;还有隐藏在繁密壁画间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进行系统的整理,由此积累下来一大批图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以多姿的形式诠释出古典艺术的精丽与繁华,更使我们从图案与设计角度重新审视先人留下的宝贵
文化遗产。——
中国甘肃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