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家乡
咸家乡
咸家乡位于高密市城区北部17公里处,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39.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8公顷。该乡是一个以农为主的乡。现有耕地36,363亩。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为主。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
基本介绍
咸家乡成立于1984年3月。因建乡时党政机关住址在咸家屯附近,故定名为咸家乡。
该乡面积39.6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北部平日公路西侧,地势低洼平坦。
1996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511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农村经济总收入36116万元,比上年减少15.4%;人均存款940元,比上年增加110元;棉花总产5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9%;粮食总产158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1%;大牲畜存栏0.77万头,比上年增长5.5%;猪存栏0.76万头,比上年增长52%;肉类生产729.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0.4%;果品总产1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1%;乡镇企业总产值802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503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4.1%、28.2%。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3740千瓦,比上年增长2%;农村用电量达到32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 1996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2841人,其中农业人口12518人,非农业人口323人,人口出生率为11‰,自然增长率为1.24‰。粮食生产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采取建立效益农业示范服务基地的方法,树起粮食生产的“龙头”。以基地为纽带,外联市场,内联种田大户,牵动全乡农业向市场农业发展,辐射带动粮田面积达2.4万亩。全乡乡村基地总面积为3700亩,实现“乡级带村级,村村有基地”的种植业发展格局。棉花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植。采取“区域规划、大户承包、间作套种、统一服务”的办法,建立千亩棉田方2个,还建立起以市棉麻公司在咸东村的良种繁育基地为主导、农技部门示范点为纽带、各种植户为基地的技术传输网络,以中棉12为主, W301、129和其它棉种补充的良种分布体系。1995年“双百棉”达到1000亩。1996年,建立起了W301良种示范区5000亩,还建立了“一图一册” (即棉花区域化种植图和规划区内棉农花名册),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耕地,统一播种时间,统一防治,统一覆膜,统一技术指导) ,棉花生产实现了良种化。并且有选择地进行棉麦、棉蒜、棉葱间作试验。1996年,粮棉间作套种面积达4000亩,覆膜8000亩,是近年来种植面积最足、间作套种最多、覆膜率最高的年份,乡政府多次被高密市政府授予“植棉先进单位”称号。
咸家乡林果生产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1) 重点抓了徐庙村百亩优质果园。带动全乡1100亩果园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2) 确定了“台田枣,荒坡桑,柿树林带围村庄”的发展思路,共植桑树35.1万株,枣树14.4万株,柿树4万株。(3)乡政府制定完善了《关于林木管护的规定》等文件,建立了一套正常的林木管护机制。1996年,全乡建立和完善农田林带4500亩。植树18.1万株。1995年,全乡森林履盖率达到了14%,同年通过了省级平原绿化达标验收。水产资源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狠抓了水产基地建设,以柳沟河水产开发为主战场,辐射带动村庄废湾塘综合开发利用。1996年,柳沟河二期工程开发养殖水面100亩,改造开发废湾塘养殖水面达到250亩。当年淡水养殖收入达到42万元。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自1986年以来,全乡把着眼点放在“建设胶莱新型乡”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建中心,综合配套”的总体要求,对乡区进行了短、中、长期规划,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积蓄财力,逐步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进度。 1996年,全乡投入250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全乡10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建成第一条3.8公里长的柏油路,改写了“咸家无柏油路”的历史。乡党委、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狠抓了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45万元的光缆程控通信系统胜利竣工,共安装程控电话528门,平均每6.4户就有一部电话,成为全市闻名的“电话乡”。
1986年以来,咸家乡乡党委、政府深化企业改革,探索新路 子。全乡企业迅速发展。整组改造,深化改革。1993年~1995年,利用三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对乡办 福利厂的拍卖,建筑公司、物资站等单位的承包,建材厂的租赁,增强了企业活 力,促进了产值与效益的同步增长。199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到10450万元,比 1992年的2059万元增长5倍还多。其中乡办企业完成2735万元,实现利税119.9万 元。同时,抓住机遇,加快了企业发展速度,以原镀锌厂为依托,1994年与市供 电局合资建立了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村办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 来,用于村办企业的投资超过2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胶北化工厂、大侯砖瓦厂 等10多个项目。1995年,完成年产值3218万元,比1990年的963万元增长334%。壮筋强骨,实现跨越。在发展乡村企业过程中,以质量求生存,走“以强求 大,以大促强,壮筋强骨,全面发展”的路子。1994年以来,开始跨乡合作,跨 地区合作。乡镀锌厂与青岛送变电单位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规模由固定资产15 万元的小厂,发展到辖铁塔、镀锌、防盗螺栓三个分厂的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 产140万元,产品占领整个胶东半岛,并远销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东北等地。村 办企业新上了大侯纸箱厂等,个体私营经济集团化、公司化经营明显加强。乡建 华建筑公司在全市同行业中占有一定优势,闯出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 创业之路。另外,一些以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项目,如面粉加工、食品制作等 相继开业或扩大规模。
自199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以养鸡为龙头的养殖业生产,取得实效。全乡确立了“抓养殖、兴支柱、固根本、促发展”的整体规划,先后制定了发展禽畜生产的有关政策。如出台《关于实施“百、千、万”致富工程的决定》,突出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各村统一划出养殖区和饲料地。1996年上半年,全乡3个2500套规模的种鸡场、120头规模的良种猪培育繁育基地,24处规模养殖区(场)达到了“鸡满栏,猪满圈”。徐庙村新建千只规模养鸡大棚14个。为保证提高禽畜产蛋效益,在全乡推广酵素菌增产应用技术。同时,乡政府设立了黄牛改良的养殖咨询、服务项目。黄牛改良设“一站两点”,以西门塔尔、利木赞为主,先后改良黄牛达200头。全乡把“重心”放在服务上。落实3项措施:(1)抓服务机构建设,成立全乡禽畜批发交易中心,派驻一名副乡长兼任中心主任,当好养殖后勤。(2) 建立规模养殖区,建养殖大棚250个,引进美国“迪卡”猪等4个优良品种,建起500头猪以上规模的猪场3个。(3)做好系列化服务。对规模养殖区实行政策倾斜,落实“四优先”。即:优先批地,优先贷款,优先提供水、电便利,优先享受养殖优惠政策。对全乡600多家养殖户提供种苗、供种、防疫、消毒、销售“五统一”系列化服务,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好事。1996年,由乡政府出面代赊鸡苗100万只,自制自产“土曲子”饲料30吨,帮养殖户讨回欠鸡款98万元,扶持120个特殊家庭走上养殖致富路。 1996年,全乡养鸡饲养量达到380万只,肉牛7500头,生猪1.4万头。畜牧业总收入突破亿元,获利1000万元,人均增收600元,跨入高密市畜牧强乡行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