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收
陈德收
陈德收,男,汉族,国籍中国,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正文
陈德收,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语文特教教师。他热衷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致力于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和“生本”教育实验,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格引领,先后培养出了三名语文学科市级状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名校输送了数十名优秀学生。主编过优秀图书《教育体验与思考》《主题型班级管理模式构建》等十多部。
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陈德收回到了本县最高学府——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初为人师的他意气风发,面对淳朴的学生、敬业的前辈同行和待他真诚的老校长,他不再犹豫,立志做一名好老师。于是,他潜心钻研教材,有空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课,或想方设法查找相关教学资料,白天和学生“粘”在一起,夜晚和书籍“磨”在一起,日子过得虽然平淡,但很充实。
在他的语文教学中,先后实验了“以学为主、问题探究”教学法、“先学后教”教学法、魏书生“四遍八步”教学法,努力探索了“案例”教学法、文言文“五读”教学法、现代文“五步”教学法、作文“改写一体化”教学法。在不断尝试、改革中,陈德收修正了语文教学的思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常识,探索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1997年,其所带的第一届高中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成绩名列临沂市前茅,教改给他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对语文的理解更深了。
参加工作以后,陈德收一直以书为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杂志是他的必读杂志,通过它们他结识了诸如王栋生黄厚江等一批特级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
陈德收读的书很杂。六艺经传,他读之;经史子集,他常读。从中,他吸纳了很多经典的文化素养。是阅读、思考、体验、实践,让他有机会博采众长,收获了成功。
他忘不了师傅兼校长的特级教师李涛老师,带领他走出了语文教学的瓶颈,零距离的拜读了程红兵、程祥、郑晓龙、赵谦祥等名师的课,聆听了陈钟梁董小平、梁婕、程汉杰等专家的讲座,这无形中让他从理论认知上升了一格。
同时,他先后4次参加县级课题研究,两次参加市级课题研究,主持研究市级课题“不同类型班级评价模式研究”、省级班级管理课题“主体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整体构建”。
陈德收认为,只做科任教师不当班主任是教师生涯的缺憾。在家乡工作十九年,他做了十九年的班主任工作。
2007年2月,为实现自我转型,陈德收突破重重阻力,来到了全新的教育环境,加盟到了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主动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至今。
作为班主任,他主张,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唤醒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优秀品行的养成上,其治班原则是让每一名同学都健康成长、都善于思考、都变得有理想敢担当。
作为年级主任,他认为,教育重于教学,主张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努力推行“从最后一名抓起”、“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老师们既注意为弱科生补弱,更关注为优秀生提强。
作为政教主任、校长助理,他重视“教育人才”培养和优秀班主任、备课组长培训,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向教师灌输“教学更需要教育”的思想,指导青年教师走出教育工作的误区,引领他们多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下工夫,告诫他们将学生当人看,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他认为并坚信:教师要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自己必先具备渊博的知识,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且还要不断炼高超的教学艺术。他深入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学生的迷惑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他用心编写每一个教案,力求让每一个教案都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都能至少解决学生学科学习中一个问题。
自参加工作以来,陈老师始终坚持幸福地做教师,所以他拼搏着,也快乐着,更幸福着,当然也收获着。他不仅收获着各种荣誉,诸如“师德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沂蒙名师”“模范教师”“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年级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更收获着专业素养、品德修养、心智成长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