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峪乡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下辖乡
锹峪乡位于甘肃渭源县南部,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6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锹峪村距县城12.5公里。锹峪乡有11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3740户,15574人。总耕地面积34088亩。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乡各类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网点148个,药材年交易额在230万元以上。
交通
交通通讯便捷。梁锹公路、西五公路两条县乡公路贯穿而过,辐射全乡,投资98万元的贯子口大桥连接东西,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村社道路纵横交错,基本实现村村通汽车的目标。开通了程控电话,锹峪乡80%以上社通了电话。有线电视与县城联网,农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全乡100%的村,100%的社和100%以上的农户通了电。
兰渝铁路在建,在渭源县设立渭源站
教育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投资314万元,先后建成了锹峪中学教学大楼、锹峪一小教学楼。南横学校教学大楼即将交付使用,锹峪二小教学大楼已列项待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素有“体育之乡”之美称。
物产
地方物产丰富。境内适宜于种植小麦、蚕豆、阳芋、玉米、油菜等多种农作物,特别是食用百合,多种名贵中药材,花卉种球,蕨苗等区域特色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万亩洋芋,万亩药材,500亩食用百合等支柱产业基地。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位于锹峪乡峡口境内的“天井幽谷”------天井峡,全长7.5公里,有仙女屏、歇佛岩、水帘洞、卧龙潭等2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令人目不暇接。锹峪城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以完善规划,加快行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强势推进城镇东扩战略,加快推进新区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服务型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和活跃商贸服务业,发展房地产业,开发旅游业,做大饮食服务业。
精神文明建设
锹峪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的人民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劳。在这个风景 秀丽,有山有河有树的地域,还有着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每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自1976年举办农民运动会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7届。使锹峪乡的农民精神文华生活越发的充实,客观上增强了全乡人民的凝聚力和繁荣锹峪乡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促进人们之间那份浓挚的情谊!
每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也就是6月1日,锹峪乡几乎全体村民都齐聚锹峪中学运东场,观看一年一度的盛会,欣赏由锹峪乡各个教育单位带来的大型文艺汇演,在接下来的3天,大家将参与或者观看包括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书法等在内的比赛项目。忙碌了许久的人们,在这个时刻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了,抛却一切烦恼,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静静的去聆听、去欣赏,或陪家人在运动场走走,或与亲朋在运动场边小树林里坐坐,或独自在林旁小河边走一走……
运动会伴着锣鼓喧天、号传八方、彩旗飘飘、人山人海的入场式在6月1日拉开帷幕,参加入场开幕式的各方阵来自锹峪乡各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毫无疑问,这是全乡的盛宴。运动会吸引四方八邻的乡亲们前来观看,见证属于儿童的节日狂欢,同时也属于大家的轻松时刻。
在人们悠闲地时刻,比赛场上上演着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紧张激烈和斗志昂扬。每个村代表队、校代表队都为了荣誉奋战,那种不服输、跌倒了继续站起来奥运会精神,展示出了锹峪人民强壮的体魄,同时也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去努力建设家乡的信心与智慧。
基础设施建设
锹峪乡地处渭源县南部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二女节育户的生活就更为困苦,帮助缺少劳力的二女节育户发放夏收补助100-150元不等的夏收补助。锹峪乡的这一举措,得到了群众的称赞。峪丰村位于渭源县锹峪乡东片,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耕地近1万亩。该村盛产豌豆、小麦等作物和黄芪、当归等中药材。为了切实改变当地行路难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峪丰村充分利用“西五”公路在其附近修建的大好时机,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兴修“富民路”。共筹集社会资金20.5万元,其中广州福和机电公司老总宋世麟先生为家乡慷慨资助18万元,群众自愿投工投劳480人,完成村级道路硬化1公里,建成宽4米、长12米的2涵洞水泥路面桥1座。
农业发展
锹峪乡位于渭源县南部,地处原始森林的林缘地带,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高寒阴湿,昼夜温差大,给林业育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峡口村农民瞄准这几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需要大量苗木的机会,积极争取县科协和乡政府的支持帮助,于2003年牵头成立了锹峪林业种苗技术协会,从而把分散的育苗户与广阔的大市场需求对接起来,在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协会会员由起初的5户发展到130多户,辐射到锹峪、蒲川、莲峰、会川等南片乡镇,已形成6个不同区域育苗基地,规划面积1400亩,完成育苗360多亩,苗木品种有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油松云杉马尾松、白皮松、三倍体毛白杨金丝柳等近20个品种。“栽下梧桐树,不愁不死鸟来。”每年春秋两季,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河南省等地的老板纷至沓来,协会生产的苗木以其质量优良、价格合理而走俏市场,年出圃苗木2500多万株,产值203万元,会员户年纯收入高的可达到10万以上,一般都在1万元左右。青翠鲜活的小苗木不但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而且绿染家乡的山头。在李文平的带领下,协会每年都无偿为家乡捐献苗木,已累计完成荒山造林630多亩。锹峪乡地处渭源县南部二阴区,气候凉爽、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夏秋季无高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对食用百合生育极为有利。部分农户引种栽培成功,生产的百合产量高、品质佳、销路好、效益高。加之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持续上扬,其高额利润回报激发了周围群众种植食用百合的积 极性。该示范点在建设上,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锹峪乡对食用百合这一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采取得力措施.因势利导,眼盯市场搞调整,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配套支农信贷资金100多万元。二是技术宣传,扩大影响。专门选配抓点领导3名,配备农技人员6人,开展专题培训班2期,受训66人,建立示范户36户,促使食用百合种植面积由4村500多亩发展到7村1000亩,其中辐射带动农户230户,带动面积达500亩。三是企业参与,订单生产。
特产
阳芋(马铃薯):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交汇 地带,该县气候冷凉且南北差异大,北部冷凉偏旱,南部高寒阴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所产马铃薯种薯品质优良,种性强,带病少,异地调种增产潜力大,为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区域,是甘肃乃至周边省区马铃薯良种供应基地,为“中原地区马铃薯良种之乡”。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这对渭源马铃薯良种繁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时下,走进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主产区会川镇、五竹一带,放眼望去,标准化管理的数千亩马铃薯良种网棚银波荡漾、碧浪起伏,机械化耕作的种薯大田,垄沟分明,长势喜人,遍野盛开的薯花浓郁芬芳,沁人心脾,成为渭河源头一道靓丽的“特色产业风情线”。
渭源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马铃薯种薯繁育的资源优势。面对新世纪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和挑战,县委、县0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在马铃薯种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上做文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0年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40万亩,201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到4.1亿元,占到一产比重的46.38%,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267.43元,点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6%。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相结合,坚持以抓好“绿色牌”、“标准牌”为载体,先后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了“五竹”、“甘肃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牌种薯商标,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甘肃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渭源马铃薯种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所产种薯远销新疆、内蒙等10多个省市,年外销马铃薯种薯40多万吨。
锹峪地处渭源县南部,气候阴湿寒冷,毗邻五竹地区,几乎每家都会种一些马铃薯,有的是准备秋收后卖出,有的则是自己做饭吃。可以这么说吧:锹峪人就是吃阳芋长大的。
渭源马铃薯种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粉条是以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 品。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粉条按形状又可分成圆粉条和宽粉条两种。
特点:马铃薯粉条,色白,条细,养分多。适于大锅菜,烹炒和凉拌菜用。
粉条的加工方法:
1、手工工艺流程: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矾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条→打捆包装。
2、机械化加工方法:
漏瓢式工艺流程:淀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气泡→漏丝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冷凝→冷冻→解冻干燥→(压块)包装→成品粉丝。锹峪村二队有一家加工土豆粉条多年的厂子,老板叫王忠,从事粉条加工和买卖多年,机器也不断升级,方便了附近农民的粉条加工。
涂布工艺流程:精制淀粉原料--调浆--涂布--糊化脱布--预干--时效--切丝成型--干燥包装--成品粉条,从鲜粉到成品加工时间只需2小时,实现时效可控化,大幅恢复马林薯核心功能。
挤出式加工工艺流程:配料与打芡--合浆--下料--加热成熟并挤出--冷却--干燥--定长切割--包装。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 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
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的渭源县,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尤以党参质量最佳,自古就有“党参故里”之说,2002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该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黄土梁沟壑干旱区党参种植基地,2009年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为了维护和提高“渭源白条党参”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切实保护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县上积极进行“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相关资料的收集、撰写和申报工作,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正式受理,经过一年多的公告评审,正式注册。
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渭源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当归:
当归,拉丁文名:Angelica sinensis,别名干归、秦哪、当归身、岷当 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食用土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陕西省湖南省、湖北、贵州省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当归也可用于卤制品配料中,其主要特点是去腥增香,增加肉制品和药香味。药用价值: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锹峪人民种植当归比较普遍,当归对锹峪人名来说是一种经济作物。
黄芪: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 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等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证者,均须禁服。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在锹峪可以说家家都种,而且种植面积还比较多,个头大,尺梢长,长姿端正,可谓优品。锹峪人民欢迎各位中药材老板前来考察,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中药材能有一个好销路。
其他:
当然了,还有好多其他特产,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后续会更新一些照片。
欢迎大家来锹峪考查,锹峪人民欢迎您们!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交通
教育
物产
生态旅游
精神文明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
特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