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明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
赫图阿拉故城,今中国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1616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创建“
金朝”朝,在位10年。1626年,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
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后葬于
清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本书是作者
阎崇年近三十年研究心血之结晶,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努尔哈赤的最权威著述,作者亦将其视作自己的学术扛鼎之作。本书全方位立体描述了努尔哈赤的一生,从他的成长过程写起,直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促进
满族形成、建立
后金政权、制定抚蒙政策等,并告诉您努尔哈赤如何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所必备的素质: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韬略;一位军事家应有的勇敢和计谋;一位民族英雄应有的襟怀和远略
在
赫图阿拉故城居住的
爱新觉罗·塔克世,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是阿古都督的女儿,姓喜塔拉氏,名额穆齐。喜塔拉氏诞育三子一女:长子努尔哈赤,三子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四子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和一个女儿。后来
清代尊喜塔拉氏为
宣皇后。塔克世的继妻
那拉氏,名肯姐,是哈达贝勒万所养的族女,为人刻薄,只生育一个儿子,即第五子
爱新觉罗·巴雅喇。塔克世的另一个妻子李佳氏,为古鲁礼女,也养育一个儿子,即第二子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塔克世的家庭在当时
女真族中是一个中产之家。家里蓄养着一些阿哈。“阿哈”是满文
aha的对音。有时也叫包衣阿哈或包衣,其满文体为booiaha或booi。阿哈、包衣阿哈或包衣就是奴隶或奴仆。他们在家里为主人担水、砍柴、米、烧饭,并在田地里春耕植谷,秋成获;农作之外,还进行采集放牧,捕鱼打猎。像其他女真人家一样,塔克世家住的是泥草房,房子外面围有木栅。住室内南西北三面用
土坯砌有火炕(俗称“转围坑”),窗从外关,窗纸糊窗外,烟筒叫
呼兰区①,用中空的圆木制作,设在后面。室内的配置,后来
杨宾有记载:“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②西炕墙上供祭祖的“板子”,并设香盘,祭祀祖先。院落的东南角,立一根一丈多高的木杆,俗称“索罗杆子”,供祭天、祭神之用。这种习俗,影响到
清军入关后,如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窗外糊纸,宫前东南方有神杆。
爱新觉罗·塔克世信奉萨满教①。萨满教是我国东北满一
鄂温克族语族诸民族中普遍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的满文体为saman,意为巫。萨满祭祀与设杆祭天结合,后发展成为祭堂子。“堂子是萨满祭祀,主要是祭天”②。当时女真人家的习俗,男子剃发垂辫,身穿袍褂,袖口前长后短,俗称马蹄袖,身束腰带,足登轨革拉③。妇女为天足,着长衫,袖口狭窄,后来俗称
旗袍。女真人男女都擅长骑射。儿童初生时,悬挂
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的男孩,就用“斐阑”习射。《满洲源流考·国俗》记载:“小儿以榆柳为弓,日斐阑,剡荆蒿为矢,雉翟鸡为羽,日钮勘。”④稍为长大,就骑马弯弓,驰射山林。女子也骑射成风,英姿飒爽。骑射之余,儿童们围坐掷“罗罗”。“罗罗”为
满语LOLO的对音,是一种戏骨,常以机智取胜。努尔哈赤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阎崇年,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满学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先后到
美国、
日本、蒙古、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