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热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辖镇
杜热镇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辖镇。杜热系蒙古语,意为马镫,因镇区南部山系形似马镫而得名。杜热镇位于富蕴县西南,距离县城136公里,东邻喀拉布勒根乡,西与福海县接壤,南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相邻,北同蒙古国接界,边境线长48公里,行政区划1.4万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3个,牧民定居村5个,总人口3842户15916人。
杜热镇人口由汉、哈、回、维四个民族组成,哈萨克族占98%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51.4%,牧业人口占48.6%,镇域内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宝石、云母等矿产资源和高山森林、河谷林、梭梭林等生态资源及甘草、草麻黄、大芸等中草药资源。该镇耕地19.1万亩,人工打草场9752亩,种植业向日葵属打瓜、玉米、苜为主。
历史沿革
杜热乡解放初是纯牧区。
1953年,划归第三区管辖。
1959年,撤区建杜热乡公社。
1969年,更名为永红公社。
1971年,恢复原名。
1984年3月,改杜热乡。
2014年1月23日,撤乡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杜热镇位于富蕴县西部,东邻喀拉布勒根乡,南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相邻,西与福海县接壤,北同蒙古国接界。  2018年,杜热镇区域面积140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杜热镇地处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高度平均海拔900米;境内最高点位于西诺尔特山,海拔3135米;最低点位于索依勒特村,海拔650米。
气候
杜热镇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冷暖波动大。多年平均气温12.8℃,平均气温年较差30.3℃。生长期年平均136天,无霜期年125—1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47.6小时。0℃以上持续期142天(一般为5月28日—9月23日)。年平均降水量216毫米。
水文
杜热镇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巴拉额尔齐斯河,由恰布拉巴列特茨村入境,流入巴拉额尔齐入额尔齐斯河,长约50千米;境内第2大河流乌伦古河自恰布拉村入境,由东而西流入乌伦古湖,长8.9千米。 
自然灾害
杜热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等。2008年中国雪灾平均五年三遇,最严重一次雪灾发生在2009年12月12日,降雪时间约22个小时,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05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杜热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 
2019年10月,杜热镇下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10年人口普查,杜热乡辖区常住人口12447人,其中14岁以下4888人,占39.27%;15—64岁7156人,占57.49%;65岁以上403人,3.24%。总人口中,以哈萨克族为主,达12074人,占97%;汉族336人,占2.7%;其他民族37人,占0.3%。
2011年末,杜热乡辖区总人口1278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29人,城镇化率47.93%,另有流动人口341人。总人口中,男性6649人,占51.99%;女性6139人,占48.01%。2011年,人口出生率7.12‰,人口死亡率8.35‰,人口自然增长率1.22‰。
2017年,杜热镇常住人口有17836人。 
2018年,杜热镇户籍人口有15408人。
经济
第一产业
杜热镇耕地面积12.7万亩,人均9.9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羊、家禽为主。
2011年,杜热乡农业总产值2.5亿元;生产粮食7000吨,人均547.4千克,其中小麦4000吨,玉米3000吨;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1070吨,主要品种有大葱、番茄等;羊饲养量18万只,年末存栏12万只;家禽饲养量2000羽。 
第三产业
2011年末,杜热乡有商业网点363个,职工620人;2011年,杜热乡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20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杜热乡财政总收入4904.2万元,比上年增长9%;人均财政收入3835元,比上年增长3%。
2011年末,杜热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500万,比上年增长8%。 
农业
2013年,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进一步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全乡8133公顷土地实现“四机”配套“一条龙”服务,粮经草种植比例调整为20:31:49。以打瓜、食葵等为主的“千元田”种植面积达到6000公顷。2013年,全乡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93公顷。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农业保险面积8万亩。发展特色农田经济,推广中草药新品种试验田19公顷,千亩连片苜蓿全自动滴灌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畜牧业
2013年,全乡牲畜最高饲养量达30.2万头(只),育肥数量达到4万头(只),培育鉴定阿勒泰市公羊达2800只,累计建立阿勒泰羊核心群148个。全年冷配牛1500头以上,牲畜免疫率达到99.99%。截止目前,全乡牲畜出栏量达12万头(只),其中种羔4万头(只)。
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工作深入开展,农牧民增收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培训工作,加大中级职称培训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养殖、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2013年,全乡共培训劳动力1494人,转移劳动力1366人。
交通
216国道和324省道2条公路干线在杜热镇境内交会。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杜热乡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5户;各类图书馆12个,藏书3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84人。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杜热乡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费城76人队,专任教师12人;小学5所,在校生1290人,专任教师1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00人,专任教师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杜热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013万元,比上年增长3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杜热乡有门诊部1个;病床30张,固定资产总值7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6人。
2011年,杜热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600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3.8/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7.17%;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7‰、17‰、6.8‰。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杜热乡有学校体育场2个。83.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3%。 
广播电视
1994年12月,建成杜热乡有线电视台,后改称杜热乡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杜热乡有线电视用户0.9万户,入户率78.3%,电视覆盖率达98.7%。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杜热乡有邮政所1个,代办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3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6%;移动电话用户4000户,互联网用户1000户。
新农村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杜热村和300户安居富民小区工程建设。9000平米干部周转房、干部周转宿舍主体完成80%,500平米财政所和300平米农机服务技术推广站已完工,1400平米派出所办公楼主体完工。二是投入资金80余万元,硬化社区门前地面1000余平方米,建设完成600平米灯光篮球场。三是积极引进项目资金500余万元集中对8个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1.7万米水源地栅栏建设完成;在街道主要路段新建污水防渗坑10座,新建占地1600余平方米的粪便收集池1座,新建村级垃圾中转站3座,挖设排污管道1.5公里。四是新建绿色通道2公里,发展庭院经济林1个村、40户,新建设苗圃150亩,完成农田林网化1500亩,河谷幼林恢复1600亩。
社会稳定
2013年,杜热乡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4次,共检查各类店铺285家,检查出各类安全隐患33条,现场整改12条。建立一支20人的乡级专职联防队,新招录村级协警员18名,配备13个警务室。加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组织机关站所干部60余人进村入户宣传优秀平安乡镇创建活动,投入资金10余万元,发放平安建设宣传单15000余份,悬挂横幅34副,完善平安墙12个,车贴宣传标语350余份。认真开展排查摸底,深入研究新阶段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突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加强处置演练,提升处置能力。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常态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引导正常宗教活动。进一步加强落实管边、空边责任制,确保边防巩固和安全。
党建工作
2013年,杜热乡以“贴近群众、情系群众、执政为民”为主题,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抽调24名机关干部,和地区、县直机关单位派驻的12名干部在3个重点村设立了群众工作站,共组织宣讲6场,宣传教育群众230余人,走访群众600余人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9件。家园式管理深入推进。把“家园式”村级阵地建设和乡政府建设相结合,投入3万元实现了乡政府及13个村阵地种花、种菜。深入推进问题档案和一户一档工作,对全乡13个行政村3344户收档归类,列出制约增收瓶颈47项,帮助寻找致富渠道54条。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明确分管领导、牵头单位和共同负责单位,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完善领导干部学习机制,继续围绕建设技能型乡政府,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大讲堂学习和讨论活动,培植先进典型,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的能力。实行机关干部工作下移与村干部互教互学机制,利用乡村干部的优势互补形成了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学教互动”的良好格局。组织村两委班子、致富能手、乡土人才6名赴内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1922年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是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街道两侧的亮化、美化、绿化以及人行道的硬化工作,逐步形成了树、灌、草立体种植效果,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修建了64座双坑交替式改良厕所;乡政府主街道铺设人行道面砖2公里。同时,全面实施了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并在地区新村杯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乡政府改水工程完成自来水管线延伸1公里;大坝村改水工程已投入使用,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全面竣工。全乡程控电话已达2000余门,并且移动和联通手机已服务全乡;广播电视得到普及,现全乡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6%。三是切实做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结束广大农牧民的游牧生活,2006年新建了一个牧民新村(拜格托别中心村)为主体,并配套实施了新村土地整理、渠系修设、道路建设、电力供应、自来水管道及村庄绿化等工程,每户定居牧民不仅实现了定居,而且分得了50亩的草料地。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财政金融
农业
畜牧业
劳动力
交通
社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体育事业
广播电视
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