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镇位于
湖北省石首市。它东临
久合垸乡、西接
公安县藕池镇,南交
团山镇,北连
南口镇。石首市
高陵区镇是1997年撤乡迁址建立的新镇,版图面积76.85平方千米(2017年),镇政府驻高陵22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0363人(2017年)。
地理环境
高陵镇位于石首西南,北接荆宜,西连湘岳,距石首城区10公里,荆岳铁路、江南高速、436省道、221省道穿境而过。
高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嘉靖年间
内阁贤相,
礼部尚书张璧诞生在此。
明朝三朝元老内阁首辅
杨溥归葬在此。高陵镇秉承“清廉自重、光明磊落、关爱民生、励志奋为”的杨溥精神,高陵镇踏着发展浪潮,高举“工业兴镇”大旗,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路蓝缕的开拓,石首乡镇工业经济的桥头堡已巍然屹立。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九龙都民营经济园拔地而起,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园区道路、下水道、桥梁、电网、自来水管网、太阳能路灯及创业标牌等基础设施也相继配套到位,园区功能和承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镇规模企业达12家,完成企业生产总值6.8亿元,实现国地两税60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3年,签约了菱电制冷、
巧生活居家、天泰缘纺织、
石首市食品等4家企业,计划投资总额4.2亿元;洽谈项目包括荆州楚君食品、上海绿亿集团、广东中山电子、山东生物有机肥等6个,计划投资总额10亿元。2014年,高陵镇完成规模企业总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1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25.6%;新开工建设项目11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5个;2013年完成税收收入610万,2014年突破800万,增幅居全市乡镇前列。一个个数据,是高陵镇工业平稳形势的有力说明,同时,也是高陵镇多年致力于在工业方面“筑好巢,引好凤”,倾心服务,开启工业发展“加速度”的一大证明。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先后发展壮大了荆襄九郡米业、兴源棉纺、华林木业等一批
荆州市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镇油菜统一供种面积达4.5万亩,被农业部授予“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率先在全市探索水稻集中育秧新路径,创办工厂化育秧基地1000余亩。2013年,全镇成立家庭农场15家,其中鑫平
肉牛养殖家庭农场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共计27家。2014年,高陵镇完成农产品
加工业产值7.51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培育荆州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旭欣米业有限公司,完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进规1家——联泰服饰有限公司,全镇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家。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城镇面貌变化显著,投资2680万元,对杨溥大道进行改造,成为
石首市西南一道靓丽风景线;S436
省道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农村文体活动日益丰富,投入50万元新建村级
文化广场15个,全镇广场舞大家跳得火热。辛卯年高陵杯”全国春联大奖赛、
荆州市科技下乡周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有力地提升了我镇的影响力。建设中心村庄。高陵镇党委、政府重金聘请
湖北省城市规划院专家高起点、高规格对茅草街中心村庄按照“江南水乡”风格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分8年投资2亿元迁村腾地,吸引黄陵公、渠家湖等5个村1000户农户集中居住,目前项目一期144户正在建设之中,就已被周边村民抢购一空。
历史沿革
解放初属藕池区,1952年改属
茅根区,1953年属团山区。1958年为合城、新陵管理区,属团山公社。1961年改为合城、栗林、复陵三个公社,属团山区。1966年,合城改名四新,复陵改名红旗,栗林改名红锋。1974年撤区并社,为四新公社。1980年因与驻地名称不统一,更名为茅草街公社。……1987年为茅草街乡。1996年,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谭家洲、黄陵公、瞿家湖、林桥、周家湖、三兴公、石安、茅草街、高陵岗、月堤拐、关山、杨桐咀、
固城湖、王家岗、晏家巷、栗林咀、徐家岗、多子桥、长港、牛车墩、流合垸、三字岗22个行政村和茅草街居委会。
1997年,撤销茅草街乡,设立高陵镇,驻地迁至高陵岗。镇以驻地高陵岗为名。2004年,镇政府驻
高陵区,人口34631人,面积82平方千米,辖高陵岗1个居委会和高陵岗、月堤拐、官山垱、枯林桥、周家湖、三兴公、石安、徐家岗、多子桥、长港、杨同嘴、固城湖、王家岗、晏家港、栗林嘴、谭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车墩、流合垸、三字岗、黄陵公22个行政村和谭家、何家2个园艺场。2005年,人口35036人,辖公主桥1个居委会和高陵岗等22个行政村,2个园艺场。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1081109:
行政区划
其辖。镇政府驻
高陵区22个村,2个居委会,2005年总人口3.5万人。
(注:红阳村是由关山档村和杨桐咀村合并而成)
交通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湘鄂两省三县(市)(
石首市、公安、安乡)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市城区9公里,北通荆宜(207),南接
岳阳市(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贤相,史称三杨”之一的
明朝英武殿
大学士杨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区。
该镇盛产粮、棉、油、瓜果、蔬菜、资源丰富。工业生产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纯水为龙头,截至2005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业,生产化工系列产品20多个。
该镇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信息畅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诸多优势的基础上,三大战略一起抓,2005年以来,该镇以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纯水和
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以统筹城乡发展,活跃二、三产业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富镇、明星城镇四大城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高陵镇地处
石首市西南边陲,距石首城区10公里,是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三县(市)的结合部。东与本市南口镇一桥之隔(管家铺大桥),北隔安乡河与公安县
藕池镇为邻,西北抵安乡河与公安县
黄山头镇相望,南与
安乡县县官当镇和本市
团山寺镇接壤。被
长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支流和安乡河环抱。1954年淤塞的栗林河由北向南纵贯该镇境地12.5公里,形成了“
三河市夹两垸”地域格局。管家铺大桥、安乡河大桥将
高陵区镇、藕池镇、
南口镇相连贯通,形成了三镇鼎立,高陵居中的地理格局。高陵地形平坦,幅员辽阔。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该镇已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截至2009初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78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268人。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已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共256人。
经济
工业
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九龙都民营经济园拔地而起,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园区道路、下水道、桥梁、电网、自来水管网、太阳能路灯及创业标牌等基础设施也相继配套到位,园区功能和承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镇规模企业达12家,完成企业生产总值6.8亿元,实现国地两税60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3年,签约了菱电制冷、
巧生活居家、天泰缘纺织、
石首市食品等4家企业,计划投资总额4.2亿元;洽谈项目包括荆州楚君食品、上海绿亿集团、广东中山电子、山东生物有机肥等6个,计划投资总额10亿元。2014年,高陵镇完成规模企业总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1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25.6%;新开工建设项目11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5个;2013年完成税收收入610万,2014年突破800万,增幅居全市乡镇前列。一个个数据,是高陵镇工业平稳形势的有力说明,同时,也是高陵镇多年致力于在工业方面“筑好巢,引好凤”,倾心服务,开启工业发展“加速度”的一大证明。
农业
产业特色鲜明。先后发展壮大了荆襄九郡米业、兴源棉纺、华林木业等一批
荆州市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镇油菜统一供种面积达4.5万亩,被农业部授予“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率先在全市探索水稻集中育秧新路径,创办工厂化育秧基地1000余亩。2013年,全镇成立家庭农场15家,其中鑫平
肉牛养殖家庭农场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共计27家。2014年,高陵镇完成农产品
加工业产值7.51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培育荆州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旭欣米业有限公司,完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进规1家——联泰服饰有限公司,全镇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家。
社会
城镇建设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城镇面貌变化显著,投资2680万元,对杨溥大道进行改造,成为
石首市西南一道靓丽风景线;S436
省道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农村文体活动日益丰富,投入50万元新建村级
文化广场15个,全镇广场舞大家跳得火得。辛卯年高陵杯”全国春联大奖赛、
荆州市科技下乡周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有力地提升了镇的影响力。建设中心村庄。高陵镇党委、政府重金聘请
湖北省城市规划院专家高起点、高规格对茅草街中心村庄按照“江南水乡”风格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分8年投资2亿元迁村腾地,吸引黄陵公、渠家湖等5个村1000户农户集中居住,项目一期144户正在建设之中,就已被周边村民抢购一空。
教育
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1969年创办,始定名为“四新小学中学部”,1975年小学、中学分设,定名为“石首县四新中学”(初、
高中混办、1981年撤高中),后因行政区划更名,曾经更名为石首市团山区茅草街初级中学、石首县团山区中学、石首县茅草街乡初级中学,原址茅草街街道北端,是
荆州市一所重点初级中学。1997年起使用“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名称,1998年,学校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学校与晏家巷职业中学合并实现整体搬迁,迁址高陵岗开发区,属于
湖北省98灾后重建项目学校。到2009年,学校有占地面积5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0平方米,拥有宽敞明亮的四层教学楼一幢,功能齐全的四层综合楼一幢,舒适洁净的四层学生公寓楼一幢,豪华气派的多功能餐厅一幢,(就是1.没有桌子椅子,2.就是一层,还没有排水的地方,3.早上做出来的馒头可以砸死人。我就是高陵中学出来的。)雄伟挺拨的六层教工宿舍楼一幢,400米的环形跑道,三个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和水泥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三区”严格分设各类设施基本配套,拥有固定资产约一千二百万元,文化建设品味高,育人环境氛围好。2009年,学校开设2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193人,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任命在职干部9人,党员16人,具有大学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的66人,学历合格率93%以上。
荆州市骨干教师2人,
石首市骨干教师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2人。
文化
高陵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嘉靖年间
内阁贤相,
礼部尚书张璧诞生在此。
明朝三朝元老内阁首辅
杨溥归葬在此。高陵镇秉承“清廉自重、光明磊落、关爱民生、励志奋为”的杨溥精神,高陵镇踏着发展浪潮,高举“工业兴镇”大旗,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筚路蓝缕的开拓,石首乡镇工业经济的桥头堡已巍然屹立。
民俗
勤俭朴实的民俗高陵人向来以勤劳节俭为荣,素以“早起三日当一工,”“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正三年,反三年,缝了补了又三年”等谚语。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亦为石首人传统美德。清末民国时期,乡村一般设有摊棚(轿式小木屋),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寡孤独,乡民抬着串村走户,轮流供食。新中国建立后,市、乡、镇均设有敬老院,村组设有“五保”,对鳏寡孤独赡养照顾周到。言行讲礼貌,如主客对话,答道:“吵闹了”,“多谢”,“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请再来”。与陌生人对话,先得“请问您(liang)贵姓”,答:“不敢姓赵”。故有“石首礼行大,开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评。红白喜事,亲友邻里互相帮忙,祝贺、礼尚往来。与人同行,小顾老,强扶弱。各姓均有族谱,明文立有族规家训,提倡和表彰好人好事,惩治行恶不孝者。
春节 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天将拂晓,全家老小,衣冠整洁,齐集厅堂,烧香点蜡,拜祖先,然后开大门,(谓“开财门”)焚香烛,鸣鞭炮,朝拜天地,谓之“出行”,随之晚辈依次给长辈拜年,初二、初三,邻里亲友之间相互祝拜,俗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地方”之谚。初一至初三,家里不得做新鲜饭菜,不得挑水扫地动针剪。初三“烧
门神纸”。初一至初十五,举行舞龙、舞狮、玩彩莲船、蚌壳精、唱地花鼓、踩高跷、小孩玩草把子龙等文娱活动,俗称“玩春景”。过了十五,“玩春景”停止,开始农事,但草把子龙可玩到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这天。
结婚 又称完婚。结婚前,必办三茶六礼:择日请“吃肯饭”,求岳家肯嫁,然后每逢节气,给岳家送礼;“报期”时(即把结婚日期报知岳家),给岳家大送
酒肉;婚前一日“过礼”,将镯饰、衣物、酒、肉、鱼用“礼箱”抬至女家。是日,男女双方均行“告祖礼”,男家吃“封盒酒”,女家吃“开盒酒”。男家以9童男陪新郎,谓陪10弟兄,女家以9闰女陪新娘,谓陪10姊妹。大婚之日,男家抬花轿至女家迎娶新娘,花轿到,女方要“哭嫁”,母女哭诉离别之情。新娘依“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之俗,彻底换上男家所制衣饰,由兄长背入花轿。一般用轿车接送,轿车接至男家。鼓乐鞭炮齐鸣。新娘入屋,不准踏门槛,不能见祖先神位,由“交亲婆”牵入洞房。次日早晨,新郎新娘抬
糖茶敬献亲友、亲友须“丢茶钱”。婚后3日,新郎陪新娘回家探亲,但不得住宿,谓“小回门”,蜜月后,新娘回娘家住1月,谓”大回门”。
生育 妇女生头胎,产前娘家须送婴儿衣衫、尿片及糖、蛋等。产后女婿以
公鸡(有的生男送母鸡)、红蛋、白酒等回岳家报喜。产后三日,以
紫苏、艾叶温水为婴儿“洗三朝”,尔后岳家备衣物、摇篮及鸡、蛋、糖、米等“送粥米”。婴儿满月,剃满月头,除胎发,并请亲朋好友吃
满月酒,此时产妇方可入邻家门。婴儿满周岁,岳家及亲友再以礼物相赠,操“周岁庆”,并陈设书画、笔砚、算盘、秤尺、珍宝等,任小孩抓取,预卜将来职业。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新法接生和“五期”照顾,对独生子女尤其优待。
丧事旧时,老人弥留之际,家居围坐“送终”。死后烧落气纸,为死者沐身更衣,以布帛裹遗体,移榻“小殓”。在老者心窝放一
鸡蛋,为满足死者心愿──填满心胸。尔后将死者铺草、帐围、衣物焚于旷野。诉告亲友,举办丧事,设灵堂、子孙守灵举哀,请僧道为死者抄度,与遗体告别,将死者移入棺内谓“易”,而后掩棺“封殓”。亲朋好友悼轴、挽联、挽幛、鸣鞭炮、焚香纸“开吊”。主孝人披麻戴孝,手持讣棍祭拜。然后“出柩”,孝男孝女及亲朋拥棺至墓地落葬,一路扬幡吹奏。中途,主孝人迎回灵牌,设灵位,置灵室,长夜灯火不灭,晚辈轮流守灵,三年内每食必“叫饭”。葬后三晚,孝子束草秸为火把,绕坟“烟告”。死后每隔七天,烧一次纸,延至“五七”或“七七”,名为“烧七”。尔后一周年“小祥”,二周年“大祥”,三周年坛祭,化灵室,另做木牌灵位供于神或祠内,名谓“升堂”。新中国建立后,提倡厚养薄葬,以追悼会代替吊孝奏哀乐、致悼词,追述死者生前事迹,勉励后辈继承遗志。1977年始,实行了殡葬改革,火葬已在城乡普遍推行。
筵席旧时主要用方桌,每桌8人,按礼俗论资排辈入席。婚嫁生寿,均吃10碗,但有丰薄之别。官户为5鱼5肉10海碗,平民为10品碗。一般是
扣肉、
酥肉、
蒸肉、
焖鸡、全鱼、
鱼块、蛋卷、丸子、笋尖、莲米等。但不管谁家筵席,必有三鲜
头菜(
鱼糕、肉丸子、刀口丸子拼成)否则为不敬,此俗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建立后到70年代,基本沿袭旧俗,但菜花样逐步更新,婚丧筵席无别。进入80年代,公私筵席更加讲究,流行4冷或6冷8热2汤或,12盘、16盘、多达24盘。讲究色、香、味、形和营养,牛、狗、龟、新风鳖等肉视为珍肴。过去只饮粮食酒,后用曲酒、啤酒、
香槟酒,今则用高级饮料和低度酒。
先秦时期楚人崇巫的习俗,经过了两千年衍变和嬗替,积淀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内容。在民俗活动中,禁忌实际上是以消极回避的方式实行自我抑制,其具体表现为:
躯体禁忌:“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许看,不许捞(发阴平音,意为摸)。”成年男子的头,不准随意摸,否则即被为轻侮或蔑视;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随意触及即被视为亵渎、羞辱。
发须禁忌:家中父母亡故,男性亲属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发刮须,以示追思亡亲;不理容颜,表明孝心。
头面禁忌:头面是人的尊严所在,“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俗语谓打头、打脸是最损人的举动。
性别禁忌:妇女的衣物不准当街晾晒,尤其不准撑有女子衣裤的晾衣竿横穿过道;女子的贴身衣物晾晒时还须尽量避人眼目。女人怀孕之后,忌参与其他人家的嫁娶庆典;妇女在月经期内,忌进寺、观;女人忌参与建灶、上梁等活动。
用餐禁忌: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敲空碗;用餐后,忌将筷子横搁碗上,因为只有给亡灵“叫饭”才将筷子这样放。
语言禁忌:忌凶祸词语,亲人去世,不说“死”而说“去了”、“不在了”;棺材称“寿材”、“寿木”;
春节之际,忌说“见鬼”,门楣厅堂须贴“童言无忌”红纸条,以防儿童“放快”。
社交禁忌:来客招待吃
鸡蛋,忌单数亦忌两个,本地方言“二黄”为骂人语,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后,忌抹桌、扫地、否则即有驱客之嫌。
鼠类禁忌:对老鼠敬之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梁上活动之意。老鼠机警、善啮,因担心它咬毁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则民间
迷信若老鼠弃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灾,故以此称为媚之。与此相应,农村也对
黄鼬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单丁家庭的男从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称之为“狗儿”、“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视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特产美食
炸胡椒单看这个菜名,你肯定不敢吃。其实炸胡椒是用玉米和辣椒(当地方言称辣椒为胡椒)发酵后制成的,是当地的一道
家常菜。
做的时候先把玉米磨成玉米茬子,洗净控干水后和着切碎的红辣椒一起搅拌好,然后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发酵。炸胡椒发酵的时候是不能放水的,但是制成成品后的炸胡椒却是晶莹和润,原因就是在发酵的过程中辣椒自身带着的水分浸到玉米茬子里,这样做出来的炸胡椒带有已经综合在一起的酸辣味,很是适合人的口感。
带着酸辣味,色泽金黄还点缀着一点点的红艳,保康人把
炸胡椒下到油锅里配上
五花肉翻炒,快出锅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食盐就行了。炸胡椒本身就带有中国菜当中讲究的色和香,在炒的时候只要炒出味就行了,最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食指大动。
细细嚼来,炸胡椒的酸辣里带着玉米原始的香味,因为是玉米所以还有一种很有韧性的口感,和着五花肉嚼来,韧的是炸胡椒,香滑的是五花肉,风味的确不同一般。
柑子
柑子属于
柑橘的一种,味道酸甜,即使成熟后酸味依然很重,但是其对治疗咳嗽十分有效,当地人将柑子剥去外皮,取整加冰糖、水用小火慢熬1小时,然后将汁与肉全部食下。
菜瓜皮为翠绿色,个大,一般一个成熟的菜瓜大约2-3斤左右。味道清甜,即可做水果又可当蔬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