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天文学名称,古代人为了度量日、月、
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称之“十二次”。
古代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和气节的变换情况,把周天分为十二的等分,叫做十二次。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把黄赤道带天区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部分,并依次命名为星纪、玄、
娵訾(zī)、降娄、大梁、
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南极仙翁、大火、析木。
十二次的创立大概起源于对
木星的观测,创立年代在
春秋时期或更早。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
星官为标志,但由于有些星宿跨属相邻的两个次的,因此十二次中的各次的界限其实与二十八宿不能完全对应。如上表:
十二次的创立一是用来指示一年四季
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二是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此来纪年。
古代西方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
白羊座,金牛等十二个等分,叫做黄道十二宫,与我国的十二次划分的界限划分稍有差异。
中原地区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
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南极仙翁、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
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
木星的
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它的时代大约在
春秋时期或更早。但《国语》中记
伶州鸠(
姬贵时的占星家)的话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中国天文学家
张钰哲近年关于
哈雷彗星轨道的研究,认为
武王伐纣应为公元前1057年。当时岁星确实正在鹑火之次,所以伶州鸠的这个说法,应是周初时的实际观测。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那么,十二次的创立时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中国科学史家
钱宝琮认为,十二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每宫各分三次。由于四宫所跨的
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十二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不齐。不过后来就发展成按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次起讫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分划原则。不过因
岁差的影响,起讫度数是逐渐变化的。明末以后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
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
冬至点,等等。
青龙七宿为:
角宿,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白虎七宿:为
黄袍怪,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