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式7.62毫米手枪是中国仿制
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取名为54式手枪,由国营庆华机械厂生产,是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军队中列装的第一种手枪,也是中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
54式7. 62毫米手枪是中国军队基层指挥人员、公安、保卫和特业分队人员使用的自卫武器,用以杀伤50米以内的有生目标。它是一种半自动式武器,口径7. 62毫米,采用51式7. 62x25毫米
手枪弹,
弹匣容弹量8发。其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采用击锤保险和单动发射机构,并设有空仓挂机机构。全枪长196毫米,高128. 5毫米,全枪重量(带一空弹匣)0. 85
千克,有效射程50米。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耐用,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且不易损坏;射程远,穿透力强,杀伤力大,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至今仍装备部队。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由于
中国国民党逃台前的大肆破坏,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物质极度匮乏,手枪的自研能力为零,军队官兵使用的手枪大多来自战争年代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还有少量土作坊仿制而成。且手枪的口径繁杂、样式各异、工艺粗糙、性能落后、质量难以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手枪的型号多这几十种,产自于二十多个国家,可称得上万国牌 。
研制历程
1951年,中国即对
苏联TT1930/1933式 7.62毫米
苏联TT-33手枪进行了测绘。从苏联引进机床和设备,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首先仿制成功了 51式 7.62毫米手枪和51式7.62毫米
手枪弹。由于
51式手枪的研制无论从人员技术上,还是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上,都是以苏方为主进行的,因而51式手枪实质上只是对苏式TT1930/19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模仿,算不上国产第一种手枪。
1953年国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国产枪械仿制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从前
苏联引进了有关产品的图纸及技术资料,并通过人员培训、聘请苏方专家、调整生产线等措施,开始了对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并对51式手枪在
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改进。例如:改进握把形状,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军人的手形。1954年,国产1954年式7.62毫米手枪(亦使用51式 7.62毫米
手枪弹 )设计定型,并在部队中大量装备。54式手枪是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军队中列装的第一种手枪,它的列装宣告了中国军队装备万国牌”手枪历史的结束,为国产手枪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
54式手枪由枪管、套筒、复进机、套筒座、击发机和
弹匣六大部分组成。枪管用以控制弹头的飞行方向,枪管外部有闭锁凸笋和绞链,闭锁凸笋用以闭锁枪膛;绞链用以在连接轴的作用下使枪管后部上下移动,形成闭锁和开锁。枪管内部是枪膛,枪膛分为弹膛、
坡膛和线膛,弹膛用以容纳子弹;坡膛用以引导弹头进八线膛;线膛能使弹头在前进 时旋转运动,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 ,线膛有四条,右旋的
来福纹(阴膛线 ),两条膛线间的凸起部分是阳膛线,两条相对的阳膛线问的距离是枪的口径。
设计特点
手枪体积小 、重量轻 ,设计更加强调人机工效因素,要求在保持结构简单、紧凑,动作可靠、安全,操作保养方便的前提下,突出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国产 54式手枪的结构设计,依据中国人的体质和体型特点,54式手枪的握把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国军队官兵手部尺寸的平均值,对握把长度厚度、宽度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人机工效趋干合理。手枪的
扳机引力的大小,会严重影响到射击精度,扳机引力过大,扣动扳机时会造成比较明显的点头现象;反之,又会容易出现 “走火”现象。54式手枪的的扳机引力,根据中国人指力的平均值进行设计,使射手扣动扳机时感到力度适中。科学而合理的结构设计,使 54式手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受地形环境制约小、反应快等特点 。
动作原理
54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类似
勃朗宁手枪结构。枪管下方设置链环,挂机柄销插在环中。射击后,枪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后枪管下的铰链环绕挂机柄销向后转动,迫使枪管下移,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此时枪管和套筒分离,完成开锁。当套筒推枪管复进簧时,枪管下的铰链环又绕挂机柄稍向前转动,使枪管上抬,闭锁突笋进入套筒座凹槽,实现闭锁。
击发设计
54式手枪的击发机是个单独的模块化组件,击锤、阻铁和单发杠杆用三个销轴固定在击发机座上,击发机组件可以整体从套筒座上拆下来,不必单独分解,这在当年是个相当高明的设计。54式手枪
扳机的
引力在2—3 kg,引力大,而手枪的全重才0.85kg,射击时容易猛扣扳机,对射击有影响,所以好多的射手在使用54手枪时,自己调整扳机的力量,把击发阻铁簧片调弯后,但很容易走火,易发生事故。
保险设计
54式手枪保险设计存在缺陷,在保险之后,击锤仍能向后扳倒,易出现“走火”现象。在战斗使用中,若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装定保险,同样存在“走火”的可能。54式手枪的“保险”机构,是发射机构的“二道击锤”,而装定这个保险时,通常是以右手握枪,右手拇指先扳住呈待击状态的击锤,右手食指扣压扳机使击发阻铁解脱击锤的待发卡槽,接着食指放开扳机,右手拇指慢慢放回击锤,直至击发阻铁扣住击锤的保险卡槽使发射机构呈“二道击锤”。如此来装定保险,实际上是先历险再保险,一旦操作不慎就会有危险。在恶劣环境(泛水、低温)条件下使用,“走火”的可能会更大。
弹药类型
54式手枪使用国产51式7.62毫米手枪弹 ,用以杀伤50米内有生目标 ,在25米距离上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 、10厘米厚的木板 、6厘米厚的砖墙 、35厘米厚的
土层 。
外部附件
消声器
54式手枪的枪口消声器采用全铝合金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轻,安装迅速简便、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等特点,并已达到了国外同等消声器的水平,与
美国M9手枪上的KAC消声器类同,消声器长度180mm,直径35mm,消声量20db。不足之处在于密闭橡胶垫的强度不够,射出20发后,垫上弹头出口变大,消声效果有所下降。
枪套
54式标准枪套,配有一根长度可调节的背带。枪套固定带顶端有一个开缝,与枪套盖的
铆钉扣合,以关闭手枪套。枪套外侧加工有一个放备用
弹匣的袋子,另外还有一副双联装皮质弹匣袋穿在背带上。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仪仗或阅兵时,可以去掉背带,枪套和双联装弹匣袋穿在腰间的
武装带上。这种枪套主要装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特殊兵种和
公检法部门。其优点是美观庄重,防尘防水,最大限度地保护里面的手枪;缺点是拔枪速度慢,无法适应紧急情况。
性能特点
54式手枪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携带方便 、受地形环境制约小、反应快等特点,便于在狭小空间 ,隐蔽突然地向敌人实施攻击 、是基层指挥员和
特种兵理想的单兵自卫战斗武器 。54式手枪全重0.85
千克 ,弹匣容量8发 ,装满子弹的弹匣重 0.16千克 ,枪全长195毫米 ,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630米 ,初速420米/秒。54式手枪是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非常理想的单兵自卫和战斗武器,因其使用的威力较大的
51式手枪弹,具有较好的杀伤效果。作为军队使用的手枪枪弹,更加强调能打穿一般防护并产生最佳的停止作用 ,所谓停止作用是指弹头命中有生目标后使其迅速丧失反抗能力的作用 。正是由于其良好的 “相对停止作用指数”,证明了54式手枪的良好性能。
性能对比测试
用TT-33与中国54—1式进行射弹散布、命中率和弹速的对比试验 ,弹速对比试验中,两支枪分别射击216发7.62x25毫米
手枪弹,TT-33的平均弹速比 54-1式低5米/秒(4%);25米远的射弹散布试验中 ,两支枪分别射击216发7.62x25毫米弹, TT-33平均散布比 54-1式小31毫米(48%);更换枪管,分别射击144发 9x19毫米弹 ,TT一33的平均散布比54-1式小13毫米;再更换枪管 ,分别射击237发 0.38英寸超级弹 ,TT-33的平均散布比54-1式小16毫米。
服役情况
54式7.62毫米手枪是中国军队基层指挥人员、公安、保卫和特业分队人员使用的自卫武器,用以杀伤50米以内的有生目标。它是一种
半自动步枪式武器,口径7.62毫米,采用51式7.62x25毫米
手枪弹,
弹匣容弹量8发。其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采用击锤保险和单动发射机构,并设有空仓挂机机构。全枪长196毫米,高128. 5毫米,全枪重量(带一空弹匣)0.85
千克,有效射程50米。至今仍装备部队,是中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
实战应用
54式手枪装备部队以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总体来说,54式手枪还是能够满足这些恶劣环境下的作战需要。它的射程远,穿透力强,威力大,在50米内的距离上能够适应战斗中自卫武器的需要,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能够满足军事实战需要,是54式能够在军方使用长达50年的最大原因,当然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也是重要的原因。
优化与改进
缺点
54式7.62mm手枪是
苏联TT33式7.62mm手枪的仿制品 。具有构造简单 、操作使用较方便,扳机行程短 、扣力适中坚固耐用初速高 、杀伤力较大的优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战场上作战方式的不断变化 ,54式手枪已不完全适合现代作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射击时的稳定性不好,精度较差,保险不可靠 、单动式击发影响快速反应,结构过于简单 ,影响勤务使用,
弹匣的容量少, 影响火力的持续性。
改进方向
依据其自身缺点,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了改进和鉴定,并定型了54一1式7.62mm手枪,但此枪改进的目的是为了销往国外市场。中国现有54式手枪几十万支,若想全部改换为54一1式,其工作量非常大,换装的时间很长,经济上也不太可能。对54式手枪的结构原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历经四年多时间,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提出了在保持原枪主体结构不变,零件改动数少,制作简单、费用低,原有的枪套等附属品可继续留用,长度和重量无变化的改进方案。增加击针保险,提高安全系数,改进护木结构, 增大握把与枪管轴线间的夹角,改进复进机结构,加长空仓挂机笋,提高勤务使用性,增加膛内有弹显示器改进
弹匣、扳机、护木等零部件的造型,减轻部分重量,增加全枪整体结构的美感。
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
增大握把与枪管轴线间的夹角
54式7.62mm手枪在瞄准时手腕必须下压 ,虎口要上抬后收使手腕不能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在击发瞬间 ,必然使手腕恢复到自然伸展状态 ,使射弹向下偏射, 影响射击的精度,增加了训练难度 。改进后握把与枪管轴线间的夹角由原来的101度增 至110度 ,在瞄准时手腕呈自然伸展状态,枪管轴线食指伸展方向一致,虎口靠近枪管轴线 。射击时活动机件自然地线性后坐 ,利于 提高射击精度从结构上改变射击精度较差的问题 。
反应速度较快
反应速度主要受抽枪 、上膛、瞄准两个条件的制约。54式手枪的握把较长,易于快速抽枪由于击锤式保险结构不可靠 ,此枪不易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定保险,在一定的时间内携带,影响了快速反应,
瞄准装置只适合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使用,与实战要求相差远。影响了手枪的反应速度。改进后,在套筒上增加了一个击针保险,膛内有弹 、击锤又处于待发状态时也可保证手枪的安全携带。射击前,只需将保险柄转动一个角度,解脱对击针的控制,即可击发套筒上方增加的白标线,利于概略瞄准。在准星与缺口部增加的三点式发光点利于夜暗时的瞄准 。
工作可靠性提升
54式手枪弹膛内是否有弹,只能拉开套简查看解脱空仓挂机时,用右手拇指不便直接下压枪身扣 ,要用左手拉套筒向后才能使枪身扣解脱对套筒的控制,推枪弹进膛。改进后,用拉壳钩作为膛内有弹显示器,可直接用手摸 、眼观来判明弹膛内是否有弹 将枪身扣加长加宽后,用右手拇指可直接下压枪身扣,套筒复位十分省力、方便,减少了套简复位的时间 。
勤务性能提高
54式手枪的复进机为松散型,分解结合不易掌握,硬塑制作的护木易断裂、手感差,握把的防滑性能不好,在射击时有一种握不住的感觉。改进后,将复进机改为整体式的结构,便于分解结合,护木改进后,不易断裂,防滑性能提高,手感良好。
减少维修量
54式手枪在空枪击发或射击时,易将击针销打断,造成击针、击针黄的丢失,护木断裂后,影响正常的操枪瞄准。改进后,在空枪射击预习时,保险机轴限制了击针的前冲,保护了击针销用新材料制作的护木,不但手感良好,而且不易断裂这些都减少了维修和零件的储备。
经济性较好
此方案的改进费用低,改动的零件数少,制作简单,有些零件如膛内的弹显示器、枪身扣等,就是在原尺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适合于大批量、大面积同时进行改装,且改装的时间短,费用低。
54式 7.62mm手枪经过上述的几项改进后,射击精度提高、反应速度加快,保险确实可靠,操作使用 简便,外形美观大方。全枪的长度和重无变化, 能适用中国军队、警察用枪的墓本要求。使54式手枪能够延长一定的服役年限
改进型号及系列型号
第一代
54-1式手枪在54式手枪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动保险机构,所以它有两套可靠的保险机构可供选择,使用更为方便。当使用击锤保险机构时,将击铺稍向后压,使阻铁卡入击锤的保险缺口内,击铺即被锁住,不能向前旋转,扳机也扣不动;与此同时,套简也被单发杠杆上面的圆柱部阻挡住,套筒不能后坐,完成保险,射击时,只需将击锤扳到待击发位置,扣压
扳机,即可击发,当使用手动保险机构时,将手动保险扳把推向前方,此时即使击锤处于待击发位置,扣压扳机,也解脱不了击锤,从而形成待击发保险状态。需要射击时,只要将手动保险扳把扳向后方,扣压扳机,即可击发。
第二代
第二代54手枪是以54-1式手枪为基型,使用国际流行的9毫米巴拉
贝鲁姆手枪弹(9x19毫米),采用不同
弹匣容弹量的新一代手枪。第二代54式手枪由213型9毫米手枪(弹匣容弹量为8发)、213A型9毫米手枪(弹匣容弹量为14发)以及外形稍有改进的213B型和201C型9毫米手枪(后两种枪的弹匣容弹量均为8发)组成。
第三代
第三代54手枪是以第二代手枪为基型,减短枪管并且改进外形,使外形更加协调、美观,握持更舒适,也更加符合使用要求的新一代手枪,它主要由NP15型9毫米手枪、NP15A型9毫米手枪和NP15B型9毫米手枪组成,其中除NP15A型手枪的
弹匣容弹量为14发外,其余两种型号的手枪弹匣容弹量均为8发。
国产54式系列型号及参数
生产厂商
54式手枪最早的生产厂家——国营庆华机械厂,代号“626”厂。国营庆华机械厂曾经是中国枪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前身是东北军阀
张作霖于1921年在奉天(今
沈阳市)创办的“奉天军械厂”,后改名为“东三省兵工厂”。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占领,改名为“奉天造兵所”。1946年3月,
中国国民党接管“奉天造兵所”,改名为“中央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厂”。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工厂改名为“五一工厂”。1950年6月,五一工厂一分为三搬迁,其制枪分厂从沈阳迁到
北安市市区,改名为“北安冲锋枪厂”,之后正式命名为“庆华机械厂”,代号“626厂”。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自行生产的轻武器大多出自这里。庆华机械厂先后仿制、研制了7个系列82种军民用枪械,更是首家仿制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的第一底图工厂。它从诞生之初到停止生产,累计制造各型枪械达900余万支,其数量可装备800个步兵师,为国防工业立下赫赫战功。令人惋惜的是,626厂于1988年6月划归
首钢集团,更名为首钢庆华厂,退出军工厂序列,之后更于2005年宣布
破产重组。目前在其原址基础上建立了“北安庆华军工遗址旅游区”,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枪械主题旅游景区,也是中国首座系统展示中国枪械研发生产的
遗址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