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华
原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生于中国香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国际晶体学联盟会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2年1月6日,李方华出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因为父亲在香港合伙经商,于是就落户在香港。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躲避日寇,她们举家迁往原籍广东省德庆县
1938年,母亲为子女学业着想,独自携哥哥、弟弟和她返回了香港,一年后随邻居迁往上海市,三年后迁居北京外祖母家,她便就读于北平台湾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1947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南返广州市,父亲安排她插班培道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寄宿。
1949年,高中毕业时李方华被保送岭南大学物理系,同时考取中山大学天文系。9月她进入岭南大学,因老师多用英语讲课,课后常查阅英文参考书,于是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10月广州解放,公立学校开学,她即转学入中山大学天文系。但因常停课打腰鼓,到街上做政治宣传,她想换一个多读书的学校。
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仍读一年级。
1952年,国家从高校二年级挑选学生,参加保送留学苏联的考试。武汉大学推荐李方华参加考试,遂被录取。3月,李方华进入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专攻俄语。同年秋赴苏,入前苏联的国立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那一届还有3位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庆承瑞、顾以藩和黄胜年。为了缩短学习年限,李方华她们四人一起争取插班二年级,并获得系主任的核准。
1955年,李方华在老师米﹒亚﹒卢姆士(М.Α.Яумшь)的指导下开始准备毕业论文,题目是“原位蒸发铋金属薄膜的电子衍射研究”。
1956年,李方华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1960年,施汝为(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安排李方华独立开展电子衍射的研究,使得她可以把在苏联学到的科学知识扎根中国,她选择了在中国国内尚属空白的“单晶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研究。
1982年10月,李方华前往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至1983年5月),随身携带了2个国产的新矿物:黄河矿和碳矿,希望能够利用日本超高分辨本领的电镜在国产矿物中有新发现。
1984年,李方华课题组以“点阵像的建立与晶体结构的直接观测”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1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职业经历
1992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1993年,李方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李方华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至2000年)。
1998年,李方华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
20年前留影,右一是李方华院士,左二是范海福院士
2002年,在她70岁华诞之时,国际电子显微学会学术期刊《Ultramicroscopy》出版专刊予以庆贺。20年前在中科院物理所会议室的工作照留影,右一是李方华院士,左二是范海福院士。范海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也是李方华院士的丈夫。
2003年2月27日,李方华获得欧莱雅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09年,李方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同年撰写的专著《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出版。
2020年1月24日21点27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5年,李方华推导出一个新的实用的高分辨像强度近似解析表达式,建立了实用的像衬理论,解决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应用于实际的理论依据问题。她的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她的研究内容包括:
(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方华最早在中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文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建立了基于最大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国后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像衬理论:“赝弱相位物体近似",该理论首次阐明了像强度与晶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轻重不同原子像强度的变化规律,是上述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李方华等首次从实验观察到晶体中的。此外,她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手段参加了早期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是国际上最早报道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小组之一。
(2)准晶体方面
李方华所领导的研究组最早发现并报导了准晶与晶体之间几乎连续的转变过程,她对此给予理论解释。李方华借助相位子应变场导出了反映准晶与晶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定准晶结构的新方法,以及求定准晶中局域相位子应变量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Al-Li和Al-Si准晶。
(3)晶体缺陷方面
李方华针对新发展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地用她提出的方法测定了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错分解为90度和30度两个不全位错,及其间夹着的一片层错。这也是第一次报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截至2005年,李方华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等10多次学术奖励。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李方华先后独立和联合指导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各30余名,她受到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学术报告近40次,还多次担任国际性学习班教授,应邀赴美、英、日等国十几所大学和研究单位讲学。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方华的丈夫范海福也是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在家庭生活中夫妇俩始终相敬如宾。20世纪80年代初,范海福患了脊柱血管瘤,腰部以下神经受了损伤,李方华便尽量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本来就工作繁忙的她因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除了新闻,她不看其他的电视节目,也几乎不逛商场。
在科研工作中,李方华患上了心跳过缓的病症,2003年初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在从事研究时,她总是不忘调节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每逢周四,她都会去参加中国科学院的老年合唱团,周末时,在实验室里还常能听到她引吭高歌的美声唱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职业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